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
1.下列加点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名词用作动词。
B.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之为羞,使动用法。
C.皆为陛下所成就。这是一个倒装句。
D.扶辇下除。下除:下台阶。下,名词用作动词。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C.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3.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不怨恨朝廷,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
C.李陵为劝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与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可能已改嫁,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是死是活;暗示苏武回去也不一定能确保平安。
D.李陵被苏武的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 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倌小僮百人以 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曰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傲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賜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等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掄。
(2)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年,(楚)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1)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内容 |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 |
翻译审题 | 是否有审题意识和习惯? |
是否知道审题应审哪些内容? | |
细读译句 | 是否译前细读句子? |
是否有意识的从句内与句外两方面去读句? | |
翻译过程 | 是否做到字字落实、意译辅助? |
遇到疑难词语,是否知道结合语境推断? | |
是否有迁移意识,会调用知识积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1. 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或结成某种关系。
B. 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周朝及诸侯国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C. 御史,中国古代官名。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唐以后多指侍御史,一般称御史。
D.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统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12.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 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 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 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13. 翻译下列句子。
(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能为也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焉置土石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28~29题。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选自《隋书》)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迥称兵作乱 称:率领。
B.讽动景山 讽:劝说。
C.景山执其使 执:捉拿。
D. 二合皆克 克:战胜。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私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 。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①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战国 尉缭《尉缭子》
【注释】:①朴樕:丛生小树;
1. 文中空缺处应填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认为发动战争目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3. 文中所倡导的“谨人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4. 本文例举了名将吴起的具体事例,阐述了一个优秀将领所需的品质,这些品质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保留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孙策定丹阳,吕范[注]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注] 吕范,字子衡。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二千石不能禽制
“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上闻遂对,甚说
“____”通“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____”通“____”,__________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____”通“____”,__________
(3)女忘会稽之耻邪
“____”通“____”,__________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____”通“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 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
B.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C. 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D.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丝绳
B.乃以秦王属吏 属吏:下属官吏
C.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行:巡视
D.沛公又让不受 让:推让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 ①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②以此知之,故欲往
B. 乃 ①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所以 ①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之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2.下列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诽谤者族
A.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B.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C. 先入关者王之
D.左右欲刃相如
13.请概括沛公“先诸侯至霸上”以后为获得人心而采取的做法。(4分)
1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5.结合文本,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共3处,用“/”表示。(3分)
可 急 使 兵 守 函 谷 关 无 内 诸 侯 军 稍 徵 关 中 兵 以 自 益 距 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16.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12、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
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 博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中:中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 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
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吕祖谦认为天下事情的离合都是因为利益,秦穆公因为利益而背弃晋国,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另谋利益。
13.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
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 博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中:中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 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
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吕祖谦认为天下事情的离合都是因为利益,秦穆公因为利益而背弃晋国,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另谋利益。
13.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C.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D.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B.萧何认为韩信是位奇才,后来听说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C.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军,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D.军官们听说汉王要筑坛拜大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下列关于《史记》体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
B.“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在《史记》中所占篇幅最多。
C.“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D.“表”是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9.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0.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出。 (《鸿门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B.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 D.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