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或许)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却)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因此/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①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②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及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一项是
A. 缘份 残废 宿命(sù) B. 淡褪 炫耀 玉砌(qiè)
C. 苍桑 坦荡 亘古(gèn) D. 弥漫 落魄 坍圮(pǐ)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许 就 因此 B. 或者 就 而且
C. 或者 却 而且 D. 或许 却 因此
3.在文中①②画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
B.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C. 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
D. 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伸展/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篇,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 ,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弛,犹如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独出心裁)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荫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情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选自《肖邦故园》)
4.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排筏 浮想联篇
B.婆娑(pó suō) 玲珑剔透
C.簌(shù) 有条不紊
D.幽香 心荡神弛
5.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舒展 独具一格 思绪
B.伸展 独出心裁 情绪
C.舒展 独出心裁 情绪
D.伸展 独具一格 思绪
6.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宛如歌中的叠句
B.宛如歌中的叠句 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C.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宛如歌中的小调
D.宛如歌中的小调 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在冬天,村庄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沉醉)于太久的往事?
亲爱的村庄,你老了, ,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簌簌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疏忽)了你,你将蜷缩在大地深处,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
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 。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徘徊),带着淡淡的忧伤摄取最后的残败。哪一天,当我的心莫名地颤栗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1.文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和加横线词语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羸弱(léi) 褴褛
B.扑簌簌(sù) 挞笞
C.颤栗(zhàn) 袒露
D.蜷缩(juǎn) 摇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湎 疏漏 徘徊
B.沉醉 疏漏 徜徉
C.沉醉 疏忽 徘徊
D.沉湎 疏忽 徜徉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草叶被虫子啃了就像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
B.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不再被你的门楣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了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
C.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
D.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不再被你的门楣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了 草叶被虫子啃了就像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财货)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乙】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价值观,即“物重于身”。二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价值观,即“身重于物”。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骇人听闻之论,在这里,老子对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做出剖析和反省,由物质文明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本末倒置现象。【丙】对此,清代学者金樱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B. 反省 C. 以致 D. 本末倒置
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相映成趣。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令人(琢磨/捉摸)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熠熠生辉。如果说敦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在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藉(jì) 悄(qiǎo)然 B. 婆娑(suō) 坠(zhuì)落
C. 戈(gē )壁 皇冠(guàn) D. 缀(chuò)饰 缥缈(miǎo)
2.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 相应成趣 B. 星辰 C. 熠熠生辉 D. 璀璨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启发 琢磨 B. 启示 捉摸 C. 启发 捉摸 D. 启示 琢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论近三十年来,最“上进”的物件,那非手机莫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手机是商务人士才拥有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手机一□成为人手一部或者多部的重要之物。手机不离手,成为一种常态:走路看手机撞到电线杆上、坐车看手机坐过站,吃饭用手机拍照把手机掉菜里,躺着刷朋友圈手机砸脸上……我们不禁产生一种疑问:手机是拿在手上的,还是长在手上的( )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沃 B. 袄
C. 妖 D. 跃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zhuànɡ ɡān B. zhuànɡ ɡǎn
C. chuànɡ ɡān D. chuànɡ ɡǎn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琉璃厂、大栅栏,本为京城最活跃的市井,但整饬葺新后,野性和生趣没了,故事与传奇没了,民间性和平易感没了,店主与顾客的多样性也没了。总之,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没了,甚至比不上潘家园和报国寺的地摊,后者更有张力和弹性,更有潜伏的江湖能量。偶尔,我也会串琉璃厂,但权当(凭吊/凭悼)了,(1) ,画饼充饥罢了。(2) ,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当走路成为一件乏味的体力活,兴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满足运动一下筋骨,寂寞而出,(徒然/索然)而归。在广州、厦门和泉州的老城,我邂逅一些残破的旧骑楼,它们身处繁华,临街倚铺,(伸/探)出一溜檐廊来,衔连几百米,可遮风敝雨挡晒。据说该设计曾风靡于南洋,和古廊桥相似,它处处体现对行人的召唤与体贴,可谓关怀倍至,非常温馨。
1.文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葺(qì) 整饬 B. 潜(qián) 遮风敝雨
C. 靡(mí) 地摊 D. 召(zhào) 关怀倍至
2.依次选用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A. 凭吊 索然 探 B. 凭悼 索然 伸
C. 凭悼 徒然 伸 D. 凭吊 徒然 探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B.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C.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D.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琉璃厂、大栅栏,本为京城最活跃的市井,但整饬葺新后,野性和生趣没了,故事与传奇没了,民间性和平易感没了,店主与顾客的多样性也没了。总之,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没了,甚至比不上潘家园和报国寺的地摊,后者更有张力和弹性,更有潜伏的江湖能量。偶尔,我也会串琉璃厂,但权当(凭吊/凭悼)了,(1) ,画饼充饥罢了。(2) ,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当走路成为一件乏味的体力活,兴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满足运动一下筋骨,寂寞而出,(徒然/索然)而归。在广州、厦门和泉州的老城,我邂逅一些残破的旧骑楼,它们身处繁华,临街倚铺,(伸/探)出一溜檐廊来,衔连几百米,可遮风敝雨挡晒。据说该设计曾风靡于南洋,和古廊桥相似,它处处体现对行人的召唤与体贴,可谓关怀倍至,非常温馨。
1.文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葺(qì) 整饬 B. 潜(qián) 遮风敝雨
C. 靡(mí) 地摊 D. 召(zhào) 关怀倍至
2.依次选用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A. 凭吊 索然 探 B. 凭悼 索然 伸
C. 凭悼 徒然 伸 D. 凭吊 徒然 探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B.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C.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D.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琉璃厂、大栅栏,本为京城最活跃的市井,但整饬葺新后,野性和生趣没了,故事与传奇没了,民间性和平易感没了,店主与顾客的多样性也没了。总之,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没了,甚至比不上潘家园和报国寺的地摊,后者更有张力和弹性,更有潜伏的江湖能量。偶尔,我也会串琉璃厂,但权当(凭吊/凭悼)了,(1) ,画饼充饥罢了。(2) ,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当走路成为一件乏味的体力活,兴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满足运动一下筋骨,寂寞而出,(徒然/索然)而归。在广州、厦门和泉州的老城,我邂逅一些残破的旧骑楼,它们身处繁华,临街倚铺,(伸/探)出一溜檐廊来,衔连几百米,可遮风敝雨挡晒。据说该设计曾风靡于南洋,和古廊桥相似,它处处体现对行人的召唤与体贴,可谓关怀倍至,非常温馨。
1.文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葺(qì) 整饬 B. 潜(qián) 遮风敝雨
C. 靡(mí) 地摊 D. 召(zhào) 关怀倍至
2.依次选用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A. 凭吊 索然 探 B. 凭悼 索然 伸
C. 凭悼 徒然 伸 D. 凭吊 徒然 探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B.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C.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D.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忽然/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__________,“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座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即使)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会/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__________。寥寥数语,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3.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隽永 落彩虹 B. 心扉 寥寥数语
C. 座落 栖碧山 D. 记载 愤世嫉俗
4.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油然 虽然 领略 B. 油然 即使 领会
C. 忽然 虽然 领略 D. 忽然 即使 领会
5.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 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B.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 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C.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 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D.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 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财货)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乙】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价值观,即“物重于身”。二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价值观,即“身重于物”。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骇人听闻之论,在这里,老子对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做出剖析和反省,由物质文明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本末倒置现象。【丙】对此,清代学者金樱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B. 反省 C. 以致 D. 本末倒置
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阅读《张衡传》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 )毁己,皆共目之,衡( )诡对( )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作《思玄赋》( )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后迁侍中 迁:升任
B. 皆共目之 目:眼睛
C. 阉竖恐终为其患 患:祸害
D. 称为政理 理:清明
14.选出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 乃 以 而 乃
B. 其 乃 而 乃 以
C. 其 以 而 遂 而
D. 之 乃 以 乃 而
15.下列对文段理解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张衡上疏切中时弊,因而受到皇帝信任。但却受到朝廷权贵排挤诬陷,出境险恶。
B. 张衡认为到现在受到皇帝信任固然是福,但其中也许酝酿着杀身大祸。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文章引《思玄赋》为例,描述了张衡身处险境之中时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情状。
C. 张衡终于被排挤出朝廷,出任地方官吏。张衡在出任河间相时主动与奸党斗争。“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D. 选文介绍了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一是出任河间相,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公元前3000~前1700年世界其他地区人类生活的变化,我们所知的要少得多。在中国文明即将诞生的黄河中游地区,相当稠密的农业人口形成了,他们以粟为主要食物。【甲】这些农民在一种特殊的土壤“黄土”上耕作,这种土壤由冰川时期的风吹来的尘土沉积而成,因此容易挖掘。黄土地区森林不多,因此,耕作技术与中东的刀耕火种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加上粟在其他地方不是重要作物,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独立于中东农业而兴起,虽然中东独特的作物小麦和大麦也从很早的时候就在黄土地区培植了。
在更南部的东南亚大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代,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农业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乙】在这些地区,季风是决定性因素:一年中有半年下雨。实际上这半年几乎天天下雨,其他时间则是干旱。雨季和旱季的明显交替意味着当地有洪涝,然后是土地逐步干旱。【丙】各种根茎作物天性都适合这种气候条件;水稻也是如此,它是季风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沉积 B. 大相径庭 C. 虽然 D. 逐步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终生一直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犹如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恰如其分讲,他是个堂吉诃德。【乙】他是那般执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走投无路之时,也不推脱自己的责任。
孔子不是神,只是人,一个感情炽热的人。【丙】他会怒不可遏地呵斥昼寝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颜回微微颔首, 对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一笑,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
虽然《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从中不只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还可以看到一个惟妙惟肖的孔子形象。
7.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栖皇 B. 推脱 C. 不以为然 D. 惟妙惟肖
8.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或许)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却)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因此/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①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②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及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一项是
A. 缘份 残废 宿命(sù) B. 淡褪 炫耀 玉砌(qiè)
C. 苍桑 坦荡 亘古(gèn) D. 弥漫 落魄 坍圮(pǐ)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许 就 因此 B. 或者 就 而且
C. 或者 却 而且 D. 或许 却 因此
3.在文中①②画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
B.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C. 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
D. 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8.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 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 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功利 异端斜说 瞻(zhǎn)之在前 B.残痛 甘之如怡 和(hè)者盖寡
C.竖子 昌明民主 抡(lūn)起大棒 D.申斥 愤世疾俗 恪(kè)守真理
2.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 )
A.明日黄花 法治 我行我素 B.过眼云烟 法治 特立独行
C.过眼云烟 法制 我行我素 D.明日黄花 法制 特立独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谁都知道陕北是历史上的兵家纷争之地,(以至/以致)各个朝代兴修的古道纵横交错。眼前这个文安驿竟是西魏大统年间所治,如今望去大约占地一百多亩,古时是有城墙围堰的,而今只剩下断璧残垣了。但不知何时(树立/竖立)的一道浓缩陕北风情的石质牌坊,宽宽阔阔地立在古道北侧,一眼望去就知道里面当是一处古风荡漾的老地方。果然,穿过牌坊就见有层层叠叠的窑洞顺坡而造,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一孔孔窑洞的式样略有差异,有的伸出齐齐的前檐,似将关中民居掖进了黄土崖,有如游牧风俗与农耕文化的精妙结合;有的压嵌着层层石板,粗糙而不失规整,(泛/闪)着比黄土还硬朗的色泽; ,敦敦实实一丝不苟,纵横的纹路且把富足展现;有的是平地起窑,有意将屋顶盖成拱形,以抒发古驿人对传统民居的执著情感。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围堰 断璧残垣
B.前檐 古风荡漾
C.粗糙 层层叠叠
D.规整 敦敦实实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至 树立 闪 B.以致 竖立 闪
C.以致 树立 泛 D.以至 竖立 泛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陕北独有的风韵悄悄张扬着 有的是青石砌就的门脸
B.悄悄张扬着陕北独有的风韵 门脸有的是青石砌就的
C.悄悄张扬着陕北独有的风韵 有的是青石砌就的门脸
D.陕北独有的风韵悄悄张扬着 门脸有的是青石砌就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京剧青衣唱腔流派纷呈:梅派雍容华贵,婉曲逶迤,(透露/流露)着大气;尚派阳刚挺拔,顿挫分明,(喻/寓)峭险于深厚;荀派俏丽轻盈,清秀俊美,泼辣谐趣;而程派幽咽婉转、跌宕起伏的唱腔则是京剧界公认的旦行中的最高水平。这些,谁又能?唱青衣的人很多,喜欢青衣的人也很多;然而真正懂得青衣意蕴的人却不多。青衣不同于花旦,也不同于老旦一暮秋水的波澜不惊。青衣有着细腻柔婉的闺中情愫,又有绵长如缕的缱绻愁思和哀怨。岁月的风霜(消磨/消耗)了她曾经的明媚,也赋与了她繁华脱尽见真淳的独有气质和韵味。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雍容华贵 意蕴 B.清秀俊美 情愫
C.跌宕起伏 缱绻 D.波澜不惊 赋与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露 寓 消磨 B.透露 喻 消耗
C.流露 寓 消耗 D.流露 喻 消磨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悟得深、讲得透、吃得准 绚烂妩媚的三月繁花
B.吃得准、悟得深、讲得透 三月繁花的绚烂妩媚
C.吃得准、讲得透、悟得深 绚烂妩媚的三月繁花
D.悟得深、讲得透、吃得准 三月繁花的绚烂妩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① ,直到整个村落(安然/欣然)眠睡,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 ② ;一盏灯火被陡然惊醒,起床声隐隐传来,开门声赫然响起,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猛烈/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涮涮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却又好像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义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传诵)乡情的美丽记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左邻右舍(shě) 高枕无忧 B.殆尽(dài) 齐涮涮
C.吞噬(shì) 演义 D.苍苔(tái) 万籁俱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安然 猛烈 传诵 B.欣然 热烈 传诵
C.安然 热烈 传颂 D.欣然 猛烈 传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
②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
B. ①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
②一声突兀的狗吠很容易就刺破天地
C. ①它们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相互欣赏着
②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
D. ①它们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相互欣赏着
②一声突兀的狗吠很容易就刺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