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    题型:   

 排  序  方  式       
试题篮试题分布情况

  • 难度: 使用次数:54 入库时间:2016-03-14
    来源: 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梨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外,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这种的感慨,梨树自己也未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5.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6.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分析。

    7.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8.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396 入库时间:2014-03-26
    来源: 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增分突破考前题型滚动练习试题及答案.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 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29.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3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354 入库时间:2013-10-26
    来源: 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问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持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阐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富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时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4.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迸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287 入库时间:2013-03-11
    来源: 福建省安溪一中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也有人祸的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样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止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当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体系。

    甘肃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关键在于确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0.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

    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

    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

    11.以下不属于体制型缺水的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排上用场。

    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

    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

    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

    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

    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

    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209 入库时间:2012-12-03
    来源: 高一语文暑假精粹作业天天练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分)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8、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16 入库时间:2012-12-03
    来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国从来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器乐不如肉声。其实就音乐上说,乐器比之我们人的声带,构造要复杂得多,声音的范域也广得多。声带的音色决不及乐器的富于变化,乐器所能表出的情绪远比声带复杂。萧笛的表哀怨,可以胜过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悦,可以胜过人的欢呼。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蟋蟀等秋虫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呜声由翅的鼓动发生。把翅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蠡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迭。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时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沂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蚌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篓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投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语文新高考博客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6.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语文新高考博客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233 入库时间:2012-06-26
    来源: 辽宁省营口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1. 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 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 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 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 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 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 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 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 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 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 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253 入库时间:2012-06-26
    来源: 辽宁省鞍山市2012届高三 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之二(语文).doc

    动物震前预兆知识

    蒋锦昌

      一个大地震前往往会有多种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其中,鸡、狗、猫、猪、兔、羊、牛、马、鼠和鱼等较为多见,蛙、蛇和鼬等也有不少的震例记载,这也许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性有关。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因此,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等灾难性自然事件之前,某些动物所出现的异常行为模式是基本相似的。同时,天气变化、污染、天敌和人为扰动,及其自身的机能状态的变化,如发病、求偶、怀孕、哺乳和恶习发作等,也同样可出现类似的行为活动。地震,尤其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某种专门对地震敏感的物种或个体,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更不可能产生某种反射性学习或某种经验的积累。因此,科学地排除干扰和识别真假异常是极其重要的,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惊慌,也可不失去有用的前兆现象。我们之所以说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换言之,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出现时间和地区的分布、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统计关系,这已被许多震例资料所证实。其中,在前兆时间里,动物异常行为事件是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现象.即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当然有一些特殊现象是否与地震有关,还是巧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例如,1976728日唐山大地震前,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大队。7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当晚8时许,无处藏身的十余只黄鼬,绕核桃树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夜间,这批转移到村里的黄鼬号叫不息。726

      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这一现象在当时曾引起村里人的纷纷议论。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中,有些幸存者是得到宏观异常现象的警示而逃生,并进行自救的。据震后考察,唐山地震前出现异常现象的动物有30余种,2202起异常事件。其中,有45起目睹者看到动物异常现象后认为可能要发生地震,有的采取了一定的防震措施,如搬出屋外、转告邻居或上报有关单位等。例如,丰南县一家,主人曾经历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知道一点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727日夜间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感觉不对,叫醒家人随即跑到户外,没多久大地震发生,全家人幸免于难。有115起目睹者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中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发生地震。但是约80%的动物异常现象未能引起目睹者的注意,震后才醒悟到与地震有关。例如,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说可能有地震,要搬出屋外住,自己没有理睬,反而责怪孩子乱说,大地震时孩子不幸遇难。这充分表明,普及地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念之差就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宏观异常的三次高潮期分别为65日至73日主要在该断裂带南端的大邑、天全和宝兴一带,74日至28日主要在该断裂带中部的灌县、绵竹一带,82日至814日北移至震中附近的北川、江油等地。这不仅为松潘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有利于提高地震区广大群众抗震防震的警觉性。

      1.关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是一种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要特征的异常行为。

      B.是动物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的某种专门对地震产生敏感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

      C.是某些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D.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地震前兆的决定因素的一项是( )(3)

      A.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时间与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有关。

      B.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黄鼠狼成群结队大转移、无处藏身的黄鼬绕核桃树乱转。

      C.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有关。

      D.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地区与未来地震的发震地点有关。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A.我们所说的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也即从大量的偶然事件中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

      B.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指的是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在前兆时间里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C.1976年7月28唐山大地震前一些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现象完全与地震有关,不是巧合,不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D.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不是积极采取一定的防震措施,而是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消极等待地震发生,是由于缺乏动物震前预兆知识造成的。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12 入库时间:2012-06-26
    来源: 辽宁省鞍山市2012届高三 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粪便化石揭开史前食恐龙巨鳄面纱

    孝文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粪便化石以及骨骼咬痕证据浮出水面,史前体型最大的鳄鱼之一——恐鳄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恐鳄是鳄鱼家族的一个可怕成员,身长相当于一辆加长型豪华轿车。有证据显示,它们可能潜伏在浅水域并伺机捕杀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恐龙。

      研究人员发现的粪化石距今7900万年,是迄今为止已知第一个恐鳄粪化石。在对化石进行分析之后,古生物学家于上周宣布了他们的结论。恐鳄粪化石的发现有助于古生物学家了解这种巨型鳄鱼的生活。恐鳄曾经生活的地区就是现在的美国以及墨西哥北部。

      恐鳄粪化石是几年前在佐治亚州一条河流内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粪便中的沙子和贝壳碎片说明,恐鳄更喜欢生活在河口——至少在佐治亚州,研究人员发现的恐鳄遗迹主要集中在河口地区——可能主要以海龟为食。

      佐治亚州哥伦布州立大学学生萨曼塔·哈莱尔表示,佐治亚州恐鳄的猎物相对比较温顺,我们确信它们就是这一地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在317日于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哈莱尔公布了她的研究发现。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恐鳄粪化石外面发现一颗鲨鱼牙齿。由于没有在牙齿上发现任何被消化过的痕迹,研究小组认为鲨鱼是在恐鳄粪便中寻找食物时留下这颗牙齿的。研究人员并未在粪便中发现骨头或者其他未消化的动物残骸。哈莱尔说: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因为无论是现代鳄鱼还是古代鳄鱼,均能分泌可以消化几乎一切东西的消化液,其中就包括骨头、角和牙齿在内。这一发现恰好说明粪便来自于一条鳄鱼。

      根据年代更为久远的咬痕证据,恐鳄在佐治亚州以外地区显然遭遇更难对付的猎物。在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哥伦布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大卫·施维默递交了这一证据。恐鳄牙齿在猎物骨骼上留下的咬痕向人们讲述了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当时,一条29英尺(约合9)长的恐鳄向体型相当的恐龙发起攻击,其中就包括霸王龙的近亲蒙氏阿巴拉契亚龙和阿尔伯脱龙。施维默说:我们发现的骨头愈合迹象说明,恐龙在遭受恐鳄猛烈攻击后幸存下来。也就是说,与这个标本联系起来的明显是捕食行为而不是食腐行为。

      施维默在佐治亚州海龟化石上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凹陷的蛋状痕迹。后来,他在得克萨斯州大本德国家公园和新泽西州国家博物馆的恐龙骨骼化石上看到了类似的痕迹。他说:我意识到这些咬痕来自真正有力的下巴和很多牙齿。很明显,这种大型钝齿鳄鱼是可能的罪魁祸首。我没有看到其他动物能留下类似这样的齿痕。

      但是,古鳄鱼咬痕专家斯蒂芬妮·德鲁姆赫勒表示,齿痕不能说明一切。他说:现代鳄鱼——鳄鱼、美洲鳄和相关的已灭绝鳄鱼,更擅长将猎物整个吞下和把大型动物分成适合吃下的块状,很少留下咬痕的证据。所以,我们推断,恐鳄之类的庞然大物可能有甚至更具破坏力的进食习性。

      虽然咬痕的证据存在,但是也由此引出一个问题:能吃大恐龙的鳄鱼为何会在海龟身上浪费精力呢?两个字:位置。现代鳄鱼猎食范围很广,会吃在自己领域内捕猎到的任何食物。同样的因素可能决定个别恐鳄基本以海龟为食,或者以恐龙乃至其他猎物为食。

      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了发现了尼日尔语也叫超级鳄鱼的1.1亿岁的帝鳄,他指出,原产北美的恐鳄还说明大型鳄鱼出现在不同地方和时期。国际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塞雷诺说:恐鳄和独立的帝鳄是两个家系,一种比另一种老,这证明鳄鱼的身体能够长到和恐龙一样大。恐鳄只生活在白垩纪结束之前,比帝鳄更接近于现代鳄鱼,但仍难逃灭绝厄运。

      塞雷诺解释说,一只成年雄鳄可能需要霸占数英里的河流才能寻找可维持生存的足够猎物。因此,空间限制可能让鳄鱼数目很少,这也使得这些大型鳄鱼在困难时期更容易灭绝。塞雷诺说:似乎偶尔会出现大型鳄鱼生存的合适条件,但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选自《科学24小时》)

      1.下列不属于恐鳄粪便化石提供的信息的一项是( )

      A.恐鳄曾经在现在的美国以及墨西哥北部留下活动的足迹。

      B.河口地区是恐鳄遗迹出现集中地带而它的食物以海龟为主。

      C.萨曼塔·哈莱尔认为在佐治亚州恐鳄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

      D.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均能分泌可以消化几乎一切东西的消化液。

      2.下列对恐鳄骨骼咬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鳄曾经在佐治亚州地区遭遇更难对付的猎物。

      B.根据蛋状痕迹推测大型钝齿鳄鱼可能是罪魁祸首。

      C.施维默认为恐鳄可能有甚至更具破坏力的进食习性。

      D.骨头愈合迹象说明不仅是捕食行为更是食腐行为。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位置可能决定个别恐鳄基本以海龟为食的习惯。

      B.大型鳄鱼更容易灭绝的罪魁祸首是空间的限制。

      C.原产北美的恐鳄说明大型鳄鱼出现在不同地方和时期。

      D.出现大型鳄龟生存的合适条件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98 入库时间:2012-06-23
    来源: 江西省上饶市2012届高三 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易于获取并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的新来源。他们已经从发育中胚胎的外围羊水中提取出干细胞,并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

    这项研究由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羊水中发现了少量的干细胞,估计只占1%。他们将这类细胞命名为羊水液体来源细胞(AFS细胞),并相信这类细胞处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中间状态。这种AFS细胞医学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很容易获取。论文描述了从羊水中提取干细胞的方法,干细胞既可从产前遗传疾病检查所需的羊水诊断中提取,也可以从产后的羊水中分离出来。

    据介绍这种AFS细胞不仅容易获取,而且繁殖很快,每36小时数量就翻一倍。这一过程不需要其它细胞的参与,而且也不像其它类型的干细胞那样可能会引起肿瘤。科学家还发现,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所分化出的三类细胞,AFS细胞都可以分化出来,科学家相信它也可以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分化出所需的各种成体细胞。

    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阿塔拉自7年前就开始了这项研究,阿塔拉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验证它是否是真正的干细胞。目前,我们还不清楚AFS细胞到底能分化成多少种细胞,现在我们尝试分化和培育的每一种细胞都取得了成功。而且这些细胞也通过了功能测试,这表明它们的医用价值。”有关功能测试包括:将AFS细胞分化出的神经细胞注入患脑部退化疾病的小鼠中,发现细胞生长并重新占据了疾病区域;AFS分化出的骨细胞在小鼠中成功生长出骨组织;分化出的肝脏细胞能起到分泌作用。

    科学家相信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中风等多种疾病中受损的细胞组织。阿塔拉认为,10万份样本的储存库,理论上就可以为99%的美国人提供理想的移植遗传配型。美国每年的新生人口超过400万,羊水无疑是稳定的干细胞新来源。

    7.文中“这类细胞”指的是

       A.从发育中胚胎的外围羊水中提取出的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

       B.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的干细胞

       C.处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中间状态的干细胞

       D.可从羊水中提取的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

    8.下列关于“AFS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AFS细胞因易于获取而具有医学应用优势

       B.AFS细胞繁殖过程不需要其它细胞的参与

       C.AFS细胞能分化出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所分化出的三类细胞

       D.AFS细胞还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分化出了所需的各种成体细胞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AFS细胞既可培育出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还可能分化成其他细胞

       B.AFS不属于 细胞的其它类型的干细胞会引起肿瘤

       C.AFS细胞是否是真正的干细胞还需继续验证。

       D.美国只需建立10万份样本的储存库,就可以为美国人提供理想的移植遗传配型

     
    题型:语言表达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24 入库时间:2012-06-23
    来源: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新西兰红鱼的故事

    20053月,澳大利亚联邦渔业部长表示:由于过去10年的过度捕捞,新西兰红鱼(也称橙连鳍鲑,或罗非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000吨降低到2680吨。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125年前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体长2442厘米,呈明亮的砖红色,分布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5001500米的广阔海域,虽头大貌丑,但即使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肉质细嫩,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

    可惜新西兰红鱼也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33岁才达到性成熟,目前发现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同时,这种鱼虽然分布广,但繁殖率很低,又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寿命如此长的鱼类被过度捕捞,必然形成巨大的空当。

    全世界最多时有约30个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但此地自70年代末开始捕捞,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然后是澳大利亚圣海伦斯山附近,19895月当地报纸称“海底遍地是金”,仅仅30个月后新闻就变成“拯救罗非鱼已经太迟了”。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每年捕捞6万吨新西兰红鱼,以致处理和储存设施不足,造成巨大浪费。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现在全球30个此类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捞量已超过100万吨。

    实际上,与近海大陆架资源完全不同,对深海鱼类的研究手段至今仍非常有限,我们对深海食物链失去新西兰红鱼后会怎样还一无所知,深海捕捞还会破坏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海底沉积物。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很多生物将在我们还未见过之前就被破坏。海洋中70%的地方没有鲨鱼也并非好消息,科学家们现在相信鲨鱼无法在3000米以下生活。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蒙蒂·普利德教授说:“鲨鱼显然全部在人类能捕猎的范围内,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受过度捕猎的威胁。”

    如果合理利用,海底生物已经贡献出宝贵的商业价值。利用浅水生物已制造出能治疗滤过性毒菌感染的海绵核苷,绿水母蛋白质也颇受遗传工程学家青睐。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在数万种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中寻找有用成分,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已经进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还有人在研究用称为竹珊瑚的深海生物作为人工骨骼,法国Sederma公司用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制造能随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热液喷泉细菌的耐热DNA复制酶也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圣地亚哥的Diversa公司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另一种耐寒的脂肪分解酶可用于清洁剂。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夏威夷的Koya USA公司甚至直接出售海底的水,它的网站宣传说这种水含有丰富的矿物和微量元素。现在,从915米深处抽取的水经淡化后,以5美元一瓶的价格在日本出售。 (节选自吴戈《深海的陌生空间》)

    7.下列关于“新西兰红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在125年前,即1880年,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头大貌丑,体长2442厘米,且呈明亮的砖红色。

    B.新西兰红鱼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它33岁才达到性成熟,由于性成熟时间较长,故繁殖较慢。

    C.它的肉质细嫩,即使是经过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如此,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这是其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的重要原因之一。

    D.这种鱼分布海域广阔,繁殖率很低,且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8.下列对新西兰红鱼减产的表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

    B.新西兰红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 000吨降低到2 680吨。如今全球30个海岭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获量已超过100万吨。

    C.罗非鱼由于肉质鲜嫩,迅速风靡了欧美国家的餐桌;它们的少迁徙、群居的生活习性,使其更易于被人类采用的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D.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

    9.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能够用于制造随着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其还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其商业价值是巨大的。

    B.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酶,其功能各异,其中Diversa公司找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这给乙醇的生产提供了新方向。

    C.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并打算将其应用到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当中去。

    D.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该项技术给骨架受伤的人带来了新希望。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03 入库时间:2012-06-23
    来源: 江西省赣州三中、于都中学2012年高三 高考联考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为何热水冻结速度很快

    有时候,热水的冻结速度反而会超过冷水,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经过数百次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负责辐射安全的官员詹姆斯·布朗里奇最终发现证据,证明这种现象可能与水中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

    热水快速冻结现象被称之为“姆佩巴效应”,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佩巴效应,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布朗里奇认为,杂乱无章的杂质才是导致热水更快速冻结的关键因素。过去10年时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数百次有关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效应基于不稳定过度冷却现象的证据。

    布朗里奇说:“水几乎从不在温度降到零度时冻结,通常是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也就是所说的过度冷却现象。冻结点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通常情况下,水可能含有几种类型杂质,其中包括尘粒、被溶解的盐类以及细菌,每一种杂质都能在特定温度下触发冻结机关。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布朗里奇对两个同样温度的水样(20的自来水)进行了实验。他把水样装入试管,而后放入冰箱中冷冻。由于杂质的随机混合导致其拥有更高冻结点,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姆佩巴效应便会出现。布朗里奇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并将其加热到80,另一个则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回冰箱。他表示,如果热水冻结点至少高出5,其冻结速度往往会超过冷水。

    可能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区区5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帮助温度更高的水首先“冲过终点线”。而如果以60作为起步点,它们在这场冻结较量中便要以失败告终。物体与周围环境——具体到这项实验,指的就是冰箱——的温差越大,其冻结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在温度较低的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这一冻结点,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冻结,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布朗里奇表示,其他人在一次研究一个因素时并没有很好地控制实验环境,例如必须控制容器的类型以及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但布朗里奇所做的工作不可能终结有关姆佩巴效应的争论。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特兹便持怀疑态度。

    根据卡特兹的理论,加热能够驱除二氧化碳等杂质,进而提高水的冻结点。这也就意味着,加热实际上提高了水首先冻结的机会,而不是布朗里奇所说的与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他说:“他可能发现了一种与姆佩巴类似的过度冷却效应。”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15月下半月)

    7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姆佩巴效应”是指热水快速冻结现象,是以坦桑尼亚学生姆佩巴的名字命名,这是一种不可靠的效应,困扰了几代科学家。

    B.“过度冷却”是指水不在温度降至零度时冻结,而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水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C.“冻结点”是指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它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的特点,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D.“不稳定过度冷却效应”是指过度冷却现象常常出现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带有不可靠性,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8、下列关于布朗里奇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试管取两个温度相同的水样(20的自来水),随机混入一些杂质,将它们放入冰箱冷冻,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

    B.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将它加热到80,另一个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入冰箱,如果冻结点差异够大,姆佩巴效应就会出现。

    C.要想热水冻结速度超过冷水,热水冻结点至少超过冷水冻结点5,即冷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的这一冻结点。

    D.如果以60为起步点,则热水样的冻结点超过冷水样冻结点不到5,那么冷水冻结速度仍然超过热水。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姆佩巴效应是一种过度冷却效应,布朗里奇的实验可能只是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冷却效应,所以,他的发现不可能终结姆佩巴效应的争论。

    B.布朗里奇做实验时特别注意控制实验的环境,即容器的类型和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这是他发现“杂质说”的关键因素。

    C.根据布朗里奇的冻结点与水中的杂质有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知含有少量水分的食物在冰箱中的冻结速度一定比自来水冻结速度快。

    D.归根到底,姆佩巴效应的出现,跟热水与冰箱的温差、溶质的浓度,以及溶于水的杂质——盐类有关。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93 入库时间:2012-06-23
    来源: 江西省八所重点高中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联考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 “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7.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8.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9.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09 入库时间:2012-06-20
    来源: 浙江省杭州宏升专修高复学校2012届高三考前模拟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选自2009122日《人民日报》)

    8、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9、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10、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11、阅读本文,请概括说明宣纸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理由。(3分)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58 入库时间:2012-06-20
    来源: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2届高三 模拟考试试卷 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之二(语文).doc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做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做出预测,而无法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预测结果也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53 入库时间:2012-06-20
    来源: 四川省广元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doc

    细胞的骨骼

    细胞也有骨骼,但它们不像人的骨骼一样是由钙构成的。生物学家将这些细胞骨骼称为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分子形成的链条状骨架。细胞骨架可以使细胞成形,帮助细胞移动。

    像斯奈尔森的雕像一样,细胞骨架的结构没有固定的尺寸。当外界压力作用于这些细胞骨架时,可以将它们压缩。在针塔里,金属丝传送电压,杆子承受压力。在一个细胞骨架中,替代金属丝和杆的是蛋白质链,它们有的薄,有的厚,还有的空。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但是灵活的结构。

    美国宇航局对细胞骨架发生了兴趣,是因为细胞骨架可以对重力产生反应。重量可以对细胞骨架施加压力,将它压缩。当重力消失的时候(例如在太空飞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当细胞骨架“放松”时,细胞的行为会出现不同吗?这都是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想知道的事。美国哈佛大学细胞生物学家因博先生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负责人。因博解释说:“重力或任何外力作用于细胞膜,细胞骨架可以通过特殊的蛋白质(例如整联蛋白)来察觉这些力的作用。”在细胞里整联蛋白钩住细胞骨架。

    因博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发现当整联蛋白移动时,细胞骨架变硬了。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将细小的、大约只有1-10微米的磁性水珠涂到并凝固在整联蛋白的特殊分子上,然户将它们放在一个磁场里。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水珠开始旋转,试图指向磁场,就好像一个罗盘指针指向地球磁场一样。水珠使整联蛋白滚动,接着拧动细胞骨架,使细胞骨架发生移动,结果细胞骨架变硬了。如果细胞骨架受到更重的压力,它会变得更加坚硬。

    拖拉整联蛋白不仅可以使细胞骨架变硬,也可以激活一定数量的基因。“激活一个基因”意味着诱使一个基因产生核糖核酸和蛋白质。那时非常重要的,因为蛋白质是一些给细胞发信息、通知细胞采取行动的小信使。采用这种方法,似乎可以使细胞在不同的遗传因子中转换。

    在进行磁性水珠实验前,哈佛大学的因博研究组就已经发现细胞几何学和细胞行为之间的联系。扁平的细胞有一副紧绷的细胞骨架,不知为什么它可以感觉到人体到底需要多少这样的细胞,它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来调节自己:保护或繁殖自己,或者将自己杀死。例如,人体的红细胞就是一种扁平的细胞,当体内的红细胞过少时,体内可以通过一种促红细胞生长素,促使骨髓生出更多的红细胞;当体内红细胞过多时,一些扁平形状的红细胞就变成其他形状的红细胞——球形、镰刀形、刺猬形等,这些形状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很差,它们在体内循环时不能通过比自己还细的毛细血管,于是在血流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而死亡,或者被脾脏认为是异类细胞而被扣留、吞噬,最终导致体内红细胞减少。

    5.从原文看,下列对“细胞的骨骼”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蛋白质分子形成的链条状骨架,重力可以将它压缩。

    B.它是一个稳定但是灵活的结构,可以使细胞成形,帮助细胞移动。

    C.它的结构没有固定的尺寸,当重力消失的时候,细胞骨架会变硬。

    D.当重力或任何外力作用于细胞膜时,它可以通过特殊的蛋白质来察觉这些力的作用。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磁性水珠实验中,滚动整联蛋白,使细胞骨架发生移动,结果是细胞骨架会变硬。

    B.拖拉整联蛋白可以激活一定数量的基因,使一个基因产生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C.哈佛大学的因博研究组发现细胞几何学和细胞行为之间有很重要的联系。

    D.扁平的细胞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来调节自己:保护或繁殖自己,或者将自己杀死。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骨架对外界压力的反应时,外界压力越大,它的体积越小;反之,就越大。

    B.在细胞骨架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它受到的压力越大,就会越变得坚硬。

    C.采用激活基因产生蛋白质的方法,可以使细胞在不同的遗传因子中转换。

    D.增加体内红细胞的办法是,减少体内球形、镰刀形、刺猬形等形状的红细胞。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51 入库时间:2012-06-20
    来源: 四川省2012届高三模拟测试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练习题(绵阳三诊).doc

    抓住贫瘠的阳光

    “荷兰的天气预报基本可以简化为两种——雨或可能有雨。”这是荷兰人对于天气的直接感受。这样一个半面临海、四分之一土地低于海平面的西欧小国,阳光显得格外奢侈。不过,贫瘠的阳光并未阻挡荷兰发展太阳能的脚步,其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

        荷兰小镇海尔许霍瓦德城南坐落着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小区——“太阳城”,这里家家户户屋顶都铺满太阳能电池板。太阳城的诞生,缘于实施欧盟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计划。小区除了周边三座风力机组提供能源外,最主要是5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为了得到更多阳光,太阳城中八成的房子是南北朝向。此外,小区建筑还采用大量节能建材和节能保温系统。不过,一座太阳能房子造价不菲,太阳城内一栋太阳小屋造价约20万——50万欧元(1欧元约合8.33元人民币),但这样一栋房子的生活成本却可能更便宜。

    居民范·恩萨德太太介绍:“我们有两个电表,其中一个是太阳能电表,另外一个是普通电表。大多数清晨,太阳能电池板开始工作,直到晚上7点左右停止。这段时间我们使用任何电器都免费。让人更加兴奋的是,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存储进公共供电系统,年终由此得到一笔收入。”

    荷兰虽然利用太阳能做零排放小区,但不容忽视的是,荷兰2010年电能消耗总量近一成来自可再生能源,而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太阳能发电仅占0.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迈克尔·萨耶分析原因说,一方面,太阳能发电现有价格较贵;另一方面,较贵的价格意味着下降空间较大。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现在投资购买太阳能电池板,不仅要承担预期20年使用寿命是否可以实现的风险,还要承担新技术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太阳能发电何时能够赢得更多市场,将取决于何时能够获得真正的技术突破,而这一突破正在荷兰国内悄悄发生。

    荷兰“太阳能之路”项目组研究成员的雄心壮志是用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在普通路面,建立高效、廉价的能源供应系统。项目组负责人德·维特介绍说,太阳光非常发散,所以需要很大的受光面。现在屋顶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做法需要突破,“道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荷兰道路面积是屋顶面积的两倍。”

    为了获得更多太阳光,路面当然是越透明越好,然而对于这样技术,越透明也就意味着越光滑,路面阻力过小将会造成许多安全隐患。相关科研人员目前正在测试各种各样的玻璃摩擦力和硬度参数等,并将于2013年开始进行试验性道路铺设。

    荷兰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介绍,光的反射对太阳能电池是大麻烦。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采用的硅晶片的阳光反射率高达40℅,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根据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涂层。涂层中的纳米粒子是圆筒状结构,这些圆筒的几何尺寸恰好适合捕捉太阳光。此外,得益于飞利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可以将这一纳米涂层直接“印刷”到现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硅晶片上。这一切都意味着太阳能电池板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将大大下降。

    或许正如德·维特所说,“目前来看,太阳能的确很贵,但事情正快速发生变化,我坚信,太阳能将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2012年3月《国际先驱导报》,有删改)

    5.根据原文,下列对“太阳城”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城”里家家户户使用的能源全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

    B.“太阳城”中的房子多为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得到更多阳光,并且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可储存到公共供电系统,有助于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

    C.“太阳城”屋顶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因此城中的居民在白天使用任何电器都是免费的,这就降低了生活成本。

    D.“太阳城”让欧盟实施的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计划由梦想变为现实,它是荷兰目前太阳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实例。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太阳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要想占领更多的市场,就要直接降低自身发电的现有价格。

    B.路面越光滑,越有利于获得充足阳光,提高太阳光利用率,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板更广泛地运用于路面铺设。

    C.采用新型“印刷”技术在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硅晶片上将纳米涂层直接“印刷”的做法,能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

    D.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太阳能发电成本会大大下降,太阳能终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荷兰能够大力发展太阳能,其它国家也应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太阳能资源。

    B.在荷兰普通道路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太阳能利用的前景也会更为广阔,它将会完全替代以往在屋顶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做法。

    C.增加太阳光的受光面积,就能够降低阳光的反射率,捕捉到更多的太阳光,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吸收率。

    D.拥有全球首个“太阳城”的荷兰目前已经开始攻坚路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新技术,在太阳能发展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52 入库时间:2012-06-20
    来源: 山东省枣庄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及答案 练习题(语文).doc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  “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茵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19.文章开头写道:“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作者所谓的“闲话”有什么作用?(4)

    20.纵观全文,“菌儿”有哪些特点?(4)

    2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4)

    22.这篇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72 入库时间:2012-06-17
    来源: 山东省济宁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

    张田勘

    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12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1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  有改动)

    6.下列各项中,“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

    B.“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7.下列各项中,属于“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原因的一项是

    A.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B.历史上,1556123,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

    C.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一次鼠疫的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D.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但古今的玛雅人确实都说过“2012年”将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或者神将从天而降,或者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觉醒、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B.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因为电影《2012》的宣传、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的发生、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等,仍让人觉得“世界末日”犹存。

    C.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这虽不能阻止却能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

    D.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因为无论是核电站发生事故,还是核电站产生的至今无法妥善处理的那些乏燃料,都将成为巨大的危险因素。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
  • 难度: 使用次数:138 入库时间:2012-06-15
    来源: 山东省济南市2012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2-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2)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

    20.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

    21.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

    22.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自然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