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黑龙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开学考试57130
2015黑龙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开学考试57130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4-10-23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v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2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看不过来。第一个句子说的是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奇珍异宝,所以,目不暇接更恰当。而第三个空应接不暇更恰当。“琳琅满目”指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第三个句子强调的是东西美,第四个句子强调的是东西的品种多,所以答案应选D。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主要以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艺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B.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1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主要”和“以……为主”重复。B.“不仅”位置不当,递进关系也不恰当。D.缺主语,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文明与提高也不搭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店还每年举办文学节,并邀请作家到书店签名售书。这家书店,已成为让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殿堂。

① 据说他很少去理发店,头发长了就用蜡烛烧掉,说这种剃头法又快又省钱

② 他穿着色彩并不搭配的背心和外套,一头白发,上有火烧的痕迹

③ 第一次来到这家书店,是二十年前,那时,当堂而坐的是八十岁的老人乔治·惠特曼

④ 又来到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的那个绿色门面的书屋——莎士比亚书屋

⑤ 但她要努力让书店走进二十一世纪,在店里安装了电话、电脑和信用卡付款机

⑥ 现在,书店由他的女儿掌管。在她的管理下,书店风格依旧,室内装饰也没有改变

A.④⑥⑤③②①      B.④③②①⑥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⑤②④①⑥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2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④是总领句,应放在句首,排除C、D项;“③②①”衔接紧密,应排在一起,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己卯五说补篇》)

4.下列对“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与“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B 

5.C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原文中“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中的“它”是指“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催生了”属无中生有,“……追求”是“派生意义”的体现而非“派生意义”带来的结果。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鱼腹藏书”“鱼雁相通”只与“鱼”的第二个含义“交往和语言”有关。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善  人

老 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穷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穷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8.“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0.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8.(2)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冯女士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有多忙”;并通过二人对话自然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②从人物塑造看,冯女士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屁,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虚伪,伪善。依靠丈夫而标榜“独立”,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给仆人起名“自由”“博爱”而对她们颐指气使,认为她们“还不如桌灯值钱”;标榜自己“生命是献给社会的”“为救世而来”,却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②生活忙碌而空虚。虽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等,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内心经常感到茫然、空虚。③自私、冷漠。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④ 精于算计。打算供方先生两顿饭就要减少他的工资;让秘书冯女士兼方先生的教职,却一共给她每月25块钱,比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少了7块钱。(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0.示例一: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

示例二:反话正说(或“说反话”、“反说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示例三: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

(8分;其中“观点”2分,“举例”4分,“手法效果”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为救世而不辞辛苦”不对,穆女士并非真的“救世”;B项“意在……”的目的无中生有;D项“由衷同情”夸大其词,他给方先生二十块钱、送十个鸡蛋等行为可能有一点儿同情的因素在。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冯女士”是小说中次要人物,小说中的次要人的作用一般有:①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升华主旨,画龙点睛。小说借冯女士说出穆女士的日程安排,引出让 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所以有推进情节的作用;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批判意味,深化了主题。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穆女士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的是对小说中手法的考查,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分析出小说中使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分析回答。考生组织答案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本文中突出的手法是对比映衬、反话正说、漫画式的夸张,考生可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3
25.0%
中等
8
66.66%
容易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3
25.0%
现代文阅读
3
25.0%
文言文阅读
1
8.33%
名句默写
1
8.33%
未分类
1
8.33%
语言表达
2
16.66%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名句默写 单元测试
1
8.33%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