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二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二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1-07-15
题号
评分
一、未分类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从题干要求和文意上看,是说元明清人对宋诗的看法,金人不在其内。)

2C(从文中看,“大幸”是指唐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为宋人提供了榜样,“大不幸”是指唐诗的疆域广阔后人再开拓就很艰难以及给宋人创作上提供了模仿和依赖的可能。A BD三项都存在着内容概括过于狭窄的问题。)

    3A(原文的“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是就整个宋代的诗歌来说的,不能理解为宋诗中有好有坏的问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得同邑周本恭,    归:女子出嫁。

B节妇夫饬丧          相:辅助。

C诗书,教诸子        市:街市。

D或怠首俯            睡:打瞌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

A.①育宗显如子           不暂出户限

B.①含食哺诸儿           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C.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剪鬓发示之

D.①及长,遣从名师游     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4分)

    译文: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6分)

译文: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购买)

5CA、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B、①指喂养年幼的孩子们,②教诸子读书,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D、①是对诸子的要求。)

6B(“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是丈夫担心自己死后,赵氏一人不能保全孩子。)

7.(1)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高”“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如果不这样,就生气叹息一整天。(译出大意给2分,“相过”“为之”“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乾隆二十四年的冬天,在瓜洲古渡口,有人发现了雪芹的身影。

    雪芹从五岁上离开江宁,渡江北上,这是他三十年后重来了。面对着长江的逝水,不禁又想起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错,大江的波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包括雪芹自己,也包括着他书中的那些非凡的少女。

    不巧,冬来得早,一场风雪,冻封了江,这是不多见的天气。渡船停摆了。

    雪芹正感无可奈何,岸边一家沈姓老人见他徘徊愁闷,便很热情地邀他到家暂时歇息。老人一家的仁厚慷慨,使雪芹非常感动。叨扰了二三日,相处得越发亲热起来。不久,天色放晴,气暖江开,雪芹要走了,转觉依依不舍。他问老人,有纸笔吗?老人捧出文房四宝,雪芹挽袖提笔在手,不一时,一幅《天官图》展现纸上。老人惊呆了,半晌说:“我见先生风骨不凡,定非俗士,果然是位大才!”雪芹说:“没有可以报谢的,我画天官,给老人家赐福吧。”宾主作别,雪芹收拾过江去了。这幅画,据镇江沈氏后人说,保存到很晚近的年代,可惜怎么也找不见了。

    此番雪芹渡江何事?因何而来的呢?原来他因友人之荐,为两江总督尹继善礼聘,到江宁做他的西宾幕客。一到江南,雪芹的才华立即受到了尹继善的赏重,并以楝亭有此嗣孙引为欣慰。初时,宾主相得,情好甚笃。

    可是,雪芹的处境到哪里也是复杂的。这次南来的遭遇,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赠雪芹所说的:“可知野鹤在鸡群。”他的才华出众,易为人知,也易为人妒。同事中间,小人之辈,谮毁之言,久而遂多。尹继善虽然爱才好士,扬风雅,但全是正统一派人物,眼见雪芹的一些言谈行径,渐渐心有不乐之意。尹继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从他自己的正统观念出发,以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无人“导之于正”,他就要设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对于这种“挽救”,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各无恶意,皆本素怀,可是误会既多,彼此都无法谅解:别人本是一片热心为他好,而雪芹看来那是不能苟从的道路;雪芹如要我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视为狂妄无状,负义忘恩。一个不能为世人所理解的伟大的哲士文豪,越是伟大,越是孤独,越是寂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当时南京住着一位声气极大的诗家名叫袁枚。有人介绍,想为曹、袁二人牵丝引线,以为两诗人定能投契。雪芹素知袁枚风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这也得罪了南京的诗坛文苑。

    雪芹本是为《石头》一记而南游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部书上。

乾隆的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礼法,他的师傅孙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永璇的岳翁尹继善也受了指摘。到二十五年春天,为了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当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当这事的风波很快传到了永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他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毕竟还是厚道长者,不肯出卖楝亭的后人,就透消息给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他往,避免多所株连,将关系的复杂程度尽量缩小。于是,无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装,决意北返。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弥补遮掩,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

(节选自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有删节)

注:①《天官图》:天官,是道教信奉的三神之一,传说天官赐福。天官图,即天官的画像。②楝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号。③敦敏:曹雪芹的好友。④扬风雅:指品评诗文。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诸人尝寓其家,流连觞咏,声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扬《风》《雅》。”

15.第七段中说“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指的是哪几件事?请分条概述。(4分)

16.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大江的波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

2越是伟大,越是孤独,越是寂寞。

17.请联系本文所写曹雪芹经历中的几件事,简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6分)

18.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传记内容来看,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这对理解曹雪芹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请加以探究。(6分)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7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①曹雪芹的言谈行径不流于世俗,因而不为世人所理解,与尹继善发生了矛盾;②因看不上袁枚,不与之交往,因而得罪了南京的文人;③所著小说《石头记》在永璇府被发现,引起皇帝的恼怒。(每点2分)

16.(1)古今有才能的人都将经受历史的挑选,有的随时间的逝去而消逝,有的被存留下来。(2)曹雪芹才华横溢,做事有悖于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格调低俗的文人,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所以孤独、寂寞。(每句3分)

17.(1)为沈姓老人作画,表现出曹雪芹出众的才华和感恩的性格;(2)在做尹继善西宾幕僚期间逐渐流露出卓尔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性格特征;(3)拒绝与风格不高的袁枚交往,体现了曹雪芹率真、清高的性情。(4)《石头记》在璇府的遭遇,从创作上表现了作者不守礼法的性格。(写出一条得2分。对人物形象特征没有具体分析,只写“才华出众”“不同流合污”“清高”等,得分不得超过2分)

18.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封建正统思想浓厚、自己的言行不为世人所理解,他的小说被封建帝王视为“邪书”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2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曹雪芹不为社会中强大的压力所左右,保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更显示出了他在社会上的孤独、寂寞,也显示出了他的伟大,具有强烈的反衬效果。(4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阿富汗诗人乌尔法特在一篇题为“生活”的文章中说:“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作文

评分参照标准(2008年辽宁考试说明)

 

 

50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1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表现力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色彩

 

二、填空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8.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

9.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8.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艰难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一点2分)

9.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三、名句默写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0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2
20.0%
中等
7
70.0%
很难
1
1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未分类
4
40.0%
填空题
1
10.0%
名句默写
2
20.0%
选择题
3
3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单元测试
10
10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大王小孔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