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0-2011学年度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年级模块检测
2010-2011学年度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年级模块检测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平常心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百姓拥有平常心,会得到幸福;名人拥有平常心,会得到超脱;官员拥有平常心,会得到尊敬。对平常心,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请以平常心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参照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4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因为从童年生活到求学生涯,孤寂和落寞一直强烈地包裹着他,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壮志难酬。

  2)承上启下,承上文意发生转折,引起下文对他孤寂一生的叙述。

2.(1)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2)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3)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

  4)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5)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

3.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

4.(1)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2)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3)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文章要自己的风格。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沉睡的谷粒醒来

舒婷

       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就在苇花萋萋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或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一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遒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人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到7000年呢。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间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赐。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建筑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五十斤!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余姚版的《致橡树》受到的欢迎是此次朗诵会的高潮,只是,它的版权并不属于我。

我们还要去丹山赤水:伸展双臂撑开逼仄峡谷,手掌会因此殷红吗?赤水桥亡临影,人人将面如桃花吗?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心里装着几颗不朽的金黄谷粒。

1.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的题目沉睡的谷粒醒来的含义。

2.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内容说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概括。

4.文章先后两次写到朗读《致橡树》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含有深意。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2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谷粒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沉睡的谷粒醒来表示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现实中继续得到传承。

2.作者通过想象,形象再现了河姆渡人原始质朴的生活画面,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古老文明。

3.表达了作者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表现了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呼应文章题目,深化了主题。

4.(1)本真、质朴的诗歌更有生命力。

  2)诗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活。

  3)诗歌要从中华文明中吸取营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受害者心态

曹林

       湖北襄樊女企业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

贫富关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第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感,,从民企业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球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一一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论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色彩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习——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

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1.下列有关受害者心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害者心态是人与人之 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宽容心。

       B受害者心态是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的一种受害情绪。

       C受害者心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底层,也存在于相对强势的阶层,弥漫于网络空间和新闻舆论中。

       D受害者心态导致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互相伤害,结果形成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的庸常恶习。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受害者心态成因的一项是                                                   

       A.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受害

       B.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超强势群体,使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规范,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较低,不能给公众以稳定的利益预期。

       D.人们缺乏平常心,对人不宽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对施害者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让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会带着一种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表现在言语上,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得理不饶人。

       C.受害者心态弥漫会使人在一些问题上,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色,这会导致责任和 义务的缺失。

       D.受害者心态使舆论失去理性,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不是受害者心态所带来的行为结果。)

2D(是结果,不是成因。)

3CA项因果倒置;B项不是表现在言语上D失去了是非感只是说法绝对化)

三、填空题 (共9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语段文意前后贯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痴痴地迷上了文学。如果说文学是桑叶,我就是春蚕;_____   ___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5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示例:如果说说文学是花朵,我就是蜜蜂;如果说文学是池塘,我就是锦鲤(只要能表达出我和文学的密切关系,比喻合情合理即可。)

本卷还有1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0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0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0%
现代文阅读
3
15.0%
填空题
9
45.0%
文言文阅读
1
5.0%
选择题
5
25.0%
语言表达
1
5.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2
10.0%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5.0%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0.0%
其他
6
30.0%
1
5.0%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5.0%
病句辨析
1
5.0%
单元测试
1
5.0%
词语
1
5.0%
字形
1
5.0%
字音
1
5.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伊哲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