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21066
2011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21066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劳务输出大省紧急摸底民工回流

去年9月底,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在河南省10个劳务输出大县30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民工回流问题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河南省农民工回流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特征。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需求影响,城市的房地产业普遍疲软,导致“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农民务工者回流最多”。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当一项工程结束,又没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外出农民工只有返乡”。省外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回流占10%。另据调查,由于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或转移至东南亚其他国家,而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行业,农民工培训暂时还未能跟上。此外,因为地区产业转移和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倒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近距离打工返乡者回流比例次之”。从苏、浙、沪三地回乡的有32人,占21%;从广东省回乡的有24人,占16%。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指出,劳务输出依然是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农村用工的主基调。这也是众多农民工的强烈意愿。在9月底的专项调研中,75%的回流民工年内有再度外出打工的打算。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对返乡的农民工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1)导致农民工回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答:                                                                    

2)结合材料,你认为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倒闭②农民工培训暂时还未能跟上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行业需要③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没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

2)①国家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②为适应转岗转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关于俄苏歌曲情缘的答问

余倩(《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简称“余”):您最近出版的《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与您过去的书有何不同?

薛范(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简称“薛”):这两种书是我一生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的一个句号。过去出版歌曲集时,苏联还存在,现在苏联解体了,一个朝代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事物做出比较客观的回顾和反思。《俄苏名歌经典》简谱本,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佳作,可以说是俄苏歌曲的一个编年史。《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五线谱本,附钢琴伴奏,便于音乐会演出。此外,这两种书后还附有“歌曲说明”,介绍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些稀缺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亮点。

:歌词的翻译与诗歌的翻译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薛:两者的要求有许多是相同的,比如,都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曲译配不同于诗篇翻译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翻译的歌词必须考虑到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创作歌曲大多在词的基础上配曲,但翻译歌曲恰恰相反。如果把歌词比作脚,那曲调就是鞋了。创作歌曲就是按照脚的尺寸定做合适的鞋子。而歌曲翻译则是鞋(曲调)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找到尺寸正好般配的脚。我看过现在一些大学生译配的歌曲,脚和鞋不太般配。那些大学生外语水平相当好,但是缺乏中文功底,也不懂得歌词字音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歌曲是无法歌唱的。

:您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儿?

:俄苏歌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紧密相连。50年代初期,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正合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在1994年的一台苏联歌曲音乐会上,当《祖国进行曲》乐曲响起时,全场的中老年观众都一边跟着齐唱,一边泪流满面。这是一首豪迈的颂歌,大家不是伤感而流泪,而是因为它唤醒了大家青春的记忆。俄苏歌曲的题材十分广泛,凡生活中所见所闻所追求的一切,都能在歌曲中得到艺术的反映。俄苏歌曲弘扬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往往把个人命运同集体命运、国家命运甚至世界命运结合在一起。而且,歌曲旋律简明动听,琅琅上口,易唱易记。

:您怎么看待俄苏歌曲的传承问题呢?

: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时期,当时影响我们这代人的就是苏联文化。后来有了整整25年的断层,虽说之后中苏关系解冻,但彼此心中的阴影不是立刻能够消除的。

俄罗斯文化受到冷遇还有媒体的因素。比如说,电视就很少播出俄罗斯的影视和音乐节目。曾经有位记者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上不喜欢俄苏歌曲。有位专家说,现在是多元化时代,有人喜欢俄苏歌曲,有人喜欢欧美流行歌曲,都是正常的。但我以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秀作品。作为专家,应该把世界上真善美的作品推荐给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传承下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薛范称这两种书是“一个句号”,意思是苏联解体后,他不再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了。

B.《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两书“最有价值的亮点”在于其资料珍贵。

C.诗歌的翻译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词的翻译则讲究歌词与音乐的最佳结合。

D.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能够传唱至今。

2.薛范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些方面?

答:                                                                  

3.关于如何传承的问题,薛范有哪些主张?请分条概括。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7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A项“不再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了”错误。C项歌词的翻译两方面都讲究。D项“当代年轻人”错误)

2.①青春的记忆  ②十分广泛的题材  ③崇高的献身精神  ④易唱易记的艺术形式

3.①国家之间要消除隔阂  ②媒体应加强宣传  ③专家要注重引导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被委以重任的文化

郜元宝

    今天,对学术文化、文学和书籍的极端粗俗的尊崇,较之以往各种形式的极端虚无主义,或许更具破坏力。

很多地方花大把银子重建古史,重修古籍,美其名曰“文化工程”;很多强势媒体设立权威文化学术讲座,请学者们向大众普及“国学”常识,于是《论语》、《庄子》……继盛演不衰的“清宫戏”之后,以更大规模和更强感召力轮番轰炸;很多书商和评论家合谋,频频颁布年度文学排行榜,推出年度巨著;很多文化新星一夜之间被制造出来。

而在这人为的哄闹中,普通人对学术文化乃至一般书籍的朴素情感也惨遭扭曲。

    80年代“文化热”过后,一度出现文化冷淡期,害得90年代初一班知识分子忧心忡忡警告“人文精神失落”,哪知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讥笑,认为这是呼吁在新经济政策下优待知识分子,好比鲁迅小说《理水》所讽刺的“文化山”上的文化人,因为被委以重任,就以“国粹”自居,要求也像文化那样被供养起来。

    文化人在新世纪并没有被普遍养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文化本身确乎被委以重任了。瞄准巨大商机的强势媒体与出版机构向大众灌输的文化信息之丰富之沉重,“人文精神讨论”的发动者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现代的“读经”举步维艰,新世纪的读经研史运动却异常顺利,几乎达到全民响应的地步。

但如此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发挥的功能并非文化普及或文化教育。权威机构恐吓大众:必须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必须积极参与新的文化造神运动,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否则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就会错过造就自己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会落后于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就会被当代文化唯一合法、健康、有生命力的主流所抛弃。这不是“文化恐吓”是什么?

    文化匮乏时代高玉宝“我要读书”的经典诉求,如今已经变成文化泛滥时代“你必须读书”的绝对命令;“我要文化”已经变成“你必须拥有文化”。文化好像并非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好像并非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书、学术文化以及死而未僵的文学好像都变成了须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心理上压抑、恐吓着个体乃至整个族群。

    鲁迅小说《风波》写茂源酒店老板赵七爷,因为家藏“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就自诩博学,动辄拿“燕人张翼德”说事,甚至“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恐吓乡下人:“你能抵挡他么!”真心劝人读书,这种赵七爷式的脾气总要改一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第二段可知,今天不断推出的年度巨著和文化新星,都是书商和评论家合谋炮制出来的,根本不值得读者推崇。

B.面对80年代的文化冷淡期,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警告说“人文精神失落”,而这又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供养文化人的呼吁。

C.权威机构恐吓大众要想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D.在作者看来,文化应当是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也应当是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

2.在作者看来,当前文化被委以怎样的重任?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加以概括。

答:                                                                 

3.最后一段引述鲁迅小说《风波》的情节,用意是什么?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4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A.“根本不值得”说得太绝对。B.“供养文化人的呼吁”是另一群知识分子的讥笑。C.强加条件关系,应是并列关系)

2.第一问:文化普及(或“文化教育”)。

第二问:扭曲了普通人对学术文化的朴素情感;以学术文化或文学的名义,对大众实行精神恐吓。

3.以形象化的议论,将权威机构恐吓大众与鲁迅小说《风波》中的赵七爷恐吓乡下人相类比,在辛辣讽刺的同时,希望“真心劝人读书”,就得改变对大众实行精神恐吓的“脾气”。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

答: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答: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答:                                                               

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                                                                    

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②父亲去卖琴。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④母亲舍不得卖琴。⑤我去卖琴

2.(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

3.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

4.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

二、填空题 (共1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为什么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翁桑提亚哥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答: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在捕获马林鱼和与鲨鱼的较量中,桑提亚哥每取得一次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以失败结束,只拖回了马林鱼的骨架。但老人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体现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子精神,所以说他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本卷还有1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3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3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4
17.39%
填空题
13
56.52%
选择题
3
13.04%
文言文阅读
2
8.69%
作文
1
4.34%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4
17.39%
单元测试
3
13.0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2
8.69%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4.34%
其他
8
34.78%
1
4.34%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8.69%
病句辨析
1
4.34%
字音
1
4.34%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顾溢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