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山东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模拟21074
2011山东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模拟21074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虽然时光一去不返,但人们偶尔还是会想象回到过去。有人想象回到从前去修改原先的

决定;有人想象回到事故现场阻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人想象回到古埃及时期,影响当时各国间的局势;有人想象回到战国时代,扭转当时的历史……

请以如果当时……”为题(省略号处不必再加文字),写一篇文章,从自己的生命历程

或人类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一个你最想加以改变的过去时空情境,并想象那一个时空情境因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产生的改变。

要求: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不安分的灵魂(有删节)     李辉

最后一次见到沈从文先生,是在他去世之前两个星期。

    那一天,我走进他的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的宅所。他依旧坐在他的那张老藤椅上。久病的他,显得尤为虚弱。右手已经完全失去知觉,萎缩无力;左手也极少动弹,一直放在腿上。不过,他说话虽然有些含混不清,但思路尚清晰,谈到往事时,记忆依然让我感到惊奇。说到高兴处,说着说着,抿嘴想笑,但又笑不出来,憋上好久,才呵呵地发出笑声。

那是1988年的4月下旬。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那天的探望,记下了这位老人留给我的最后印象。今天,当他的百年诞辰来临之时,我不由得又一次回忆起最后见到他的情景,老人抿嘴而笑的可爱模样,重又浮现于眼前。 后来,我又建议和敦促沈师母和沈公子虎雏先生编选了《从文家书》。正是这样的研究与阅读,我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一个真正的灵魂。

    沈从文常自称为来自湘西的乡下人。此话甚是。从当年只身来到北京执着地从事写作那天起,他身上一直带有湘西人特有的倔强、自信与不安分。三十、四十年代,在文坛发生的多次论争中,他常常是参与者,有的甚至就是因他而起。不仅仅文学,他还对政治、社会等问题发表议论,读他的这些文章,看他在论争中的活跃身影,我从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和的人。相反,这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对文学一生未曾放弃过。在这一点上,我特别看重《从文家书》所包含的意义,特别是他在5060年代的那些信。已经告别了文学创作的沈从文,他的全部语言才能,全部艺术感觉,可以说只是在诸如此类的一些书信中才得到了充分表现。书信对于他,当然不再仅仅是互报平安的功能,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创作天地。他描写风景,他议论音乐与美术,他把大自然与自己心中的艺术紧紧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使他的家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人们说沈从文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就在于他的艺术感觉总是那么新鲜,他从大自然那里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伟大,找到爱与美相交融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这就像寻找到一种伟大的宗教一样。

    在这些家书中,沈从文还一直关注着文学现状,并以自己对文学特性的理解,对创作提出许多意见。即便不得不离开文坛走进故宫,但沈从文对文学本身是那么留恋,那么喜欢评说,就如同三十年代一样。在这样的家书中,我分明看到他的灵魂在躁动,他并非自甘寂寞。

    在沈从文去世后的第二年,我第一次去湘西凤凰旅行,听沈从文的亲戚讲述了他1983年最后一次故乡行的故事。他们说,沈从文提出要在早上去菜市场看看。人们提醒说,他年岁太大,怕人多挤坏了他。他却执意要去,并晃晃肩膀,说:挤一挤那才有意思!他果然去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穿行在水灵鲜亮的青菜之间。我想,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沈从文。他愿意挤在故乡人之间。在拥挤碰撞之中,他一定是在重寻流逝已久的感觉,重温那些存在于天性中朴实、天真、自由。他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拥抱故乡,拥抱童年,拥抱他的从不安分的灵魂。

    一个不安分的人,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出那么多优美的作品,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漫溢出生命的活力。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最后一次见沈从文写起?

2.题目是永不安分的灵魂,试结合全文,概括沈从文先生不安分的表现。

3.讲求细节是人物传记的一大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评价。

4.作者认为书信对于他,当然不再仅仅是互报平安的功能,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创作天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再现沈从文病重时的神态,突出其憨厚爽朗、豁达乐观的性格以及留给作者的深刻印象;引出下文,也增强材料的真实性

2只身来到北京执着地从事写作;参与甚至挑起文坛论争;对政治、社会等问题发表议论;对文学一生未曾放弃过;晚年执意要在早上去菜市场看看

3对沈从文先生发笑神态的描写(略);既再现沈从文病重时的神态,又突出其憨厚爽朗、豁达乐观的性格。对沈从文执意去菜市场的描写(略);神态语言,形神毕现,既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回到家乡时的兴奋,又突出了其不安分的性格特点。(举一例即可,总说也可)

4.同意。沈从文正是借书信这一普通形式体现了对文学一生未曾放弃的信念。书信语言优美——他的全部语言才能,可以说只是在诸如此类的一些书信中才得到了充分表现。艺术感觉新鲜——他从大自然那里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伟大,找到爱与美相交融的情感。一直关注着文学现状,并以自己对文学特性的理解,对创作提出许多意见。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曲阜寻根

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

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

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的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揭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寻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之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

孔子手植桧相传有二株,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

孟子用大成金声而玉振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然而,定型的东西似乎难以同自然生长着的东西比高低,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里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

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其地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

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镌刻有这位盛世君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摘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

1.文章前两段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有什么作用?

2.本文名为曲阜寻根,根据全文,分条陈述作者在曲阜寻到的根的具体内容。

3.作者站在大成殿前,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原因有哪些?

4.有人认为,以在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结尾有偏题之嫌,对此,你怎看?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写了大成殿在全国的地位、意义、题字来历和作者观孔子像对伟人产生敬而远之的情感。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和伟人之学的思考

2.(1)孔子及其学说,是中国千年文明的文化之根。

2)孔子作为普通人的亲切形象是孔子作为圣人偶像的根。

3)孔子的降生地尼山及其智源溪,是孔子的根。

3.圣人离我弥远的原因是历代权贵显儒的捧奉定型,使孔子失去了亲切感和人情味,只剩下恭敬威严。

寻根失落的原因是孔子之学没有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不断发展和创新,只是陈旧落后,失去生机和活力。

4.(1)用鲁迅故居中的水井与孔子故宅中的古井作对比,对照出孔子故宅及其古井被神圣化后只有威严恭敬没有亲切自然的缺憾。

2)与前文第三自然段鲁迅的叙写相照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3)委婉含蓄地显示了全文的主旨,间接地表达了当今如何看待伟人和伟人之学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于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这简单而抽象的线条如何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毛笔的使用是首要因素。汉字史上,起源最久远的成字工具是契刀,当契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后,毛笔的制作工艺和书写功能却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毛笔的特性是软,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随着遣毫之时的提、按、顿、挫、疾、徐、迅、缓,产生出极尽变化的线条造型,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块面,营造出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另外,为中国书法所采用的书写载体,也规定着它能够具备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汉字的书写载体历经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多种变迁,韧性强、质柔软的安徽宣州纸最终成为理想的书写载体,笔墨挥洒其上,交融渗化、黑白浓淡之间情趣并出。可以说书法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与这种书写材料的应用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并且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意义上的平衡。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1下列有关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线条的艺术,是因为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B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在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C中国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D中国书法艺术的书为心画,就是指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

2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并且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的主观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B毛笔的使用是首要因素。它能够产生出极尽变化的线条造型,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块面,营造出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

C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D中国书法所采用的书写载体,也规定着它能够具备艺术感染力的特性。

3下列各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分析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决定因素,一是汉字自身的构成;二是汉字的书写工具。

B第二、三、四段写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C第二段写中国书法强调中和之美,恰与中国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D第三段写中国书法艺术体现出中国文化两大支柱——儒道两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7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     2C     3A  

三、填空题 (共1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下面一段文字有标点错误和不简洁的地方,请从文中找出并改正。

寒山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曾叫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寒山、拾得二僧曾居于此,于是改为现在的名字。它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后有人对诗句提出质疑:是钟声到客船呢?还是到客船上愁眠人的耳中呢?

答:(1)不简洁:          改为           

                       改为           

   2)标点错误:          改为           

                        改为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不简洁:原名曾叫删去曾叫原名提出质疑删去提出  标点错误:夜半钟声到客船。删句号。客船呢?问号改为逗号。

本卷还有1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2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2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4.54%
现代文阅读
3
13.63%
填空题
12
54.54%
文言文阅读
1
4.54%
选择题
5
22.72%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4.54%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3.63%
病句辨析
2
9.09%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4.54%
扩展语句
1
4.54%
其他
8
36.36%
1
4.5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4.54%
单元测试
1
4.54%
词语
1
4.54%
字形
1
4.54%
字音
1
4.54%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华成超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