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江苏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21204
2011江苏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21204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灾难。在人类来说,对手是生活中的盐,少了它,生活会淡而无味。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碰上对手。如何寻找对手,如何对待对手,常常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6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624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鸟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码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75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均建议一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词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匆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1.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 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马寅初始终坚持自己人生理想,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表现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赤诚。  

3.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4.文章题为大气人生大气包含着马寅初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一开始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   

2B(“不只是当为不是”)

3少年时代,放弃家业,走上了求学之路;解放前,不屈服于蒋介石的利。诱与淫威,坚决鞭挞批判国民党统治者;解放后,不屈服于国内公开的批判,坚持自己的人固论

4坚持理想,百折不挠(对少年时代性格的提炼)淡泊名利(对担任北大教授事件的提炼)勇于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在强权、利诱面前不改自己的政治操守和学术品格。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陈平原

北京大学1993年的拆南墙改建商业街,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墙,都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前者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至于后者,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环境,而是意识到此举确实冲击到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也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十几年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大学之过分世俗化,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乃至办学宗旨,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很少见。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面子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今天中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因是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的检查与指导,校长及教授们抱怨行政权力过度约束。比起中国的大学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过于世俗化的,除了办学理念,还有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中人,本应追求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商业以及行政的双重压力下,这种声音已逐渐消失了。

这就说到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是否需要围墙。在我看来,围墙分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围墙,欧美各著名大学或根本没有,或不很明显;可不管置身于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还是大都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园都很幽静。我们的校园,有高大完整的围墙,但根本挡不住商业大潮以及世俗口号铺天盖地,以至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都很难做到。大学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及高校的过分世俗化,使得围墙里头的教授与学生,都很难再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1下列关于北京大学拆、建南墙事件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拆南墙意味着北大开始注重市场与社会,而不再强调政治与学术。

B拆南墙是北大忽略教科研水平、急功近利的表现。

C重建南墙是为了纠正办学理念的偏差,而不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D拆与建体现了北大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平衡的努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教育行政力量对大学的介入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度。

B学术与权力的交换未必全出于公心,但客观上对大学也不是没有益处。

C欧美著名大学的校园很幽静,主要因为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和世俗口号。

D要办好大学、造就人才,要注重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

3中国大学过分世俗化有哪些突出表现?请分条概括,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大学过分世俗化有什么不好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A不是开始注重,也不是不再强调:B北大并没有因此忽略教科研水平;C也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2C(主要在办学理念及师生精神面貌。)

3筹办公司及培训班;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敦请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

4.过分世俗化倾向,造成人学混同于官场;造成师生追求独立人格及自由表达权利的精神的逐渐消火;造成师生艰难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做学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早春二月     肖复兴

十八年前的夏天,我如约到北京的北长街前宅胡同上海驻京办事处,孙道临先生已经早在胡同口等候着我了。记忆是那样的清晰,一切恍如昨天:他,远远的就向我招着手,好像我们早就认识。我的心里打起一个热浪头。

 要说我也见过一些大小艺术家,但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的儒雅和平易,也许很多人可以做到,但他的真诚,一直到老的那种通体透明的真诚,却并非是所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那天,我们谈的是一个话题,那就是母亲。他说他在年初的一个晚上看新的一期《文汇月刊》,那上面有我写的《母亲》,他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当时就萌生了要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投拍,让我来完成剧本的改编工作。他对我说,读完我的《母亲》,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北京西什库皇城根度过的童年,想起自己的母亲。他也想起了在文化大革命残酷的岁月里,他所感受到的如母亲一样普通人给予他的难忘的真情。

    那天,他主要是听我讲述了我的母亲的故事和我对母亲无可挽回的闪失和愧疚。他听着,竟然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我不敢看他的眼睛,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七十岁的眼睛居然没有浑浊,还是那样清澈,清澈得泪花都如露珠一般澄清透明。他忽然站起来对我说:我为什么非要拍这部电影?我不只是想拍拍母爱,而是要还一笔人情债,要让现在的人们感到真情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一老一少泪眼相对,映着北京八月的阳光的时候,我感受到艺术家的一颗良心,在物欲横流中难得的真情,和对这个喧嚣尘世的诘问。

剧本定稿的时候,他请我到淮海中路他的家中做客。我和他说起了电影《早春二月》。我说起第一次读柔石的小说时,我在读高二。那时,我们到北京南口果园挖坑种树,劳动之余,同学之间在偷偷传递着一本书页被揉得皱巴巴像牛嘴里嚼过一样的《二月》。书轮到我的手里,是半夜时分,我必须明天一早交给另一位守候的同学。老师还要在熄灯之后严加检查,我只好钻进被子里,打开手电筒,看了整整一夜。

他静静地听我说完,告诉我当时拍摄和后来批判《早春二月》时的许多事情。我问他萧涧秋是不是他扮演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角色?他对我这样说:解放以后,一直在努力改变以往在屏幕上的形象,希望塑造工农兵的新形象,便拍摄了《渡江侦察记》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但是在这之后,他一直渴望有新的突破,在塑造了工农兵的形象之外,能够塑造更吻合他自己本色与气质的知识分子的角色。终于等来这样一部《早春二月》,他非常兴奋,也非常看重。他说不仅他自己看重,就连夏衍先生也非常看重,特别在他的剧本中详细地批注和提示。没有料到,这样一部电影,付出了他极大的心血,却让他吃了不少苦头。那天的交谈,让他涌出许多回忆和感喟,颇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沧桑之感。

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代人,随历史浮沉跌宕之后,有些普通的词,便不再那么普通,而披戴上岁月的铠甲,比如老三届、红海洋、黑五类……早春二月,也是其中一个意味不寻常的词。这个词不仅有我们的青春作背景,也有孙道临先生的演绎作依托。因此,我一直认为,萧涧秋是他扮演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角色,他不仅成为新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而言,孙道临和萧涧秋互为镜像,有着内心深处的重叠。

19942月,他寄给我两张照片留念,都是在1993年拍的,一张是九月在海南;一张是五月在新疆,他七十二岁的高龄骑在骆驼上跋涉戈壁滩。他在信中说:影事难题太多,1993年,我不务正业,东奔西跑,倒也增加不少阅历,只是心为物役的感受越来越强了,也好,总要设法摆脱,让想象好好驰骋一番吧!

19952月,我寄他两本我的新书,里面有那篇《母亲》。他写信对我说:再次读了你写的关于《母亲》的文章,仍然止不住流泪。也许是年纪大了些,反而脆弱了吧。总记得十七八岁时是要理智得多,竟不知哪个时候的自己是好些的。

如果不是意外的巧合,就一定是命中的注定:我和孙道临最后一次交谈是在十多年前的早春二月,窗外上海特有的法国梧桐悄悄地萌发着沁人心脾的新绿。如今,孙道临老师走了,又一个早春二月来临了。

注:孙道临:(1921-2007)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20071228去世。电影《早春二月》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萧涧秋是影片中的主人公。《早春二月》,亦寓示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如早春料峭的天气那样,寒意袭人。

1文中说:他的真诚,一直到老的那种通体透明的真诚,却并非是所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作者用哪些事情表现了孙道临的真诚

2、为什么作者认为萧涧秋是孙道临扮演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角色?

3、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孙道临在19942月和19952月两次给自己回信?信中内容表现了孙道临这位老艺术家怎样的心理世界?

4、文章以早春二月为题,有怎样的匠心?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相约北京的北长街前宅胡同,孙道临先生早早在胡同口等候;看了肖复兴写的《母亲》,感动得流泪;拍《母亲》这部电影,想让现在的人们感到真情的重要;两次给作者写信,坦露心迹。

2萧涧秋这个角色是孙道临角色塑造上的一个突破,一改工农兵形象,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也吃了不少的苦头;

有作者高中时期的偷阅经历,加上孙道临因饰演萧涧秋遭致的迫害,早春二月这个词披上了岁月的铠甲,变得非同寻常;

孙道临先生对萧涧秋这个文学人物的真实演绎,使得萧涧秋成了新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这个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孙道临自己的本色与气质十分相近,两人互为镜像,有着内心深处的重叠。

3作者写到这两次回信,就是要突出孙道临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坦率 表现他要摆脱心为物役的感受,放松自己,增加阅历,丰富自己的想象和追求;表现了他一直保持着的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和过去的历史与现世的时代的反思和诘问。

4三层意思,一是指自然,作者在早春二月的料峭春寒中,写文章纪念自己的师友,书写自己的敬仰与难忘,有一种悲戚和伤怀。二是暗合孙道临的电影代表作《早春二月》,以孙道临对典型人物萧涧秋的成功演绎突出孙道临的形象魅力和《早春二月》的历史地位;三是电影《早春二月》的人道人性主题与孙道临的人生经历互为映衬,暗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

三、填空题 (共1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鸡声茅店月,                      。(《商州早行》)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5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人迹板桥霜

本卷还有1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26%
现代文阅读
3
15.78%
填空题
11
57.89%
文言文阅读
1
5.26%
选择题
3
15.78%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5.26%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5.78%
其他
8
42.10%
1
5.26%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5.26%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5.26%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5.26%
病句辨析
1
5.26%
单元测试
1
5.26%
字音
1
5.26%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周心怡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