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吉林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58927
2015吉林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58927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4-11-29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但他人谁会想到他为了争一点无聊的名声,竟肯如此           ,无所不至呢。

资本家之间也都明争暗斗,            ,相互倾轧。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连任成功,但是他的感召力已经今不如昔,他能否力挽狂澜,拯救美国经济,也许人们还要          

④小李出国留学三年归来,邻居对他都          ,如今的他已不是当年那个不学无术的吴下阿蒙,其个人风采及渊博知识与三年前迥乎不同。

A钩心斗角     尔虞我诈     拭目以待     刮目相看

B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     拭目以待     刮目相看

C钩心斗角     尔虞我诈     刮目相看     拭目以待    

D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     刮目相看     拭目以待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尔虞我诈:表示彼此互相欺骗。钩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B.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1972年,江苏赣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C.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只是完成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交会对接实验,这是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关键技术。

D.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等问题,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最好”和“效果最好”句式杂糅,B项主语前后不一致。C项“完成”和“第一步”,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                 ;                    。在这八月的高原上,远望起来,                                           ,绘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又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①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

②向东看,眼前是农舍、湟水、麦田、青稞和菜子花

③一边是金色的天地

④一边是绿色的天地

⑤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创造着财富、奇迹

⑥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

⑦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

A.②①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②①④③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登山避邪的故事,原始先民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重阳节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欢庆祈福,而是辟邪避灾。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5.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人们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一脉相承,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略有变化。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B

5D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A应该是“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时间混淆。D应该是“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5

试题分析:D时间表述不准确,应该是“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D“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略有变化”错,应该是“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折支:军饷。  ②颛:通“专”。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复问        辟:避开

B.宿取狱繙阅            具:全部

C.乃俟其去而          非:指责

D.筑石塘百里,水患      捍:抵御。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B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C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D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并把他们打发走了。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想相互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A

12B

13B

14

(1)  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奸夫合谋共同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捉住这个农民来诬告他。                                                               

(2) 现在官员中有些人耻于燕蓟被辽人占据,(但)天时人事的条件还不具备,却妄想难以成功的收复失地的事。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辟:使……避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贡”与“使者”、“官吏”与“书”、“甲子”与“轼”均为名词,前者做宾语,后者做主语,故中间需停顿;“曰”为对话,故其后需停顿;文言虚词“而”前需停顿;“吾”一般用做主语,前面需停顿;文言虚词“然”前需停顿。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3

试题分析:B“并把他们打发走了”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0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3
30.0%
中等
6
60.0%
容易
1
1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3
30.0%
现代文阅读
1
10.0%
文言文阅读
1
10.0%
名句默写
1
10.0%
未分类
1
10.0%
语言表达
2
20.0%
作文
1
1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10.0%
病句辨析
1
10.0%
句子衔接
1
10.0%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0.0%
人物传记类
1
10.0%
名句默写 单元测试
1
10.0%
1
10.0%
压缩语段
1
10.0%
图文转换
1
10.0%
材料作文
1
1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朱朋朋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