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河北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87213
2016河北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87213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7-08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那些不讲理,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老外,我们应与中国人       ,必须依法处

理,绝不能姑息。

②新买住房配套设施费到底该不该缴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购房者,相关部门认为:该不该缴不可       。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③不应该将这次股市波动的情况与18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       ,因为目前的亚洲经济体的金融监管能力大大提高,并已汲取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

 A.一概而论    相提并论     一视同仁

B.相提并论     一概而论     一视同仁

 C.一视同仁    一概而论     相提并论

D.一概而论     相提并论     一视同仁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1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视同仁”对不同的事物或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句。“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合乎民意、顺乎民心,体现了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B.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一、二线城市局部区域的PM2.5值甚至爆表。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加宾语“的意志”。B项不合逻辑,应把“不”去掉。D“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句式杂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井底之蛙”,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①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②周而复始、机械、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上了“视野近视”病

③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井底之蛙”都全然不知

④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⑤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⑥过“井底之蛙”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③②①⑤⑥④

B.②③⑥①④⑤

C.③⑥②④①⑤

D.②⑥③④①⑤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5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的话题是“视野的近视”。第②句中“患上了‘视野近视’病”紧承前文,说明患上“视野的近视”的原因;第③中的“这种视野的近视”紧承第②句,表明“视野近视”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第⑥句“井底之蛙”与第③句中的“井底之蛙”对应,深入讨论话题。第①句中的“这样的日子”指代第⑥句中的井底之蛙 的日子,说明这种日子的特征。第④句明确说明世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迟早”一词与第①句中的“极其微弱”对应。第⑤句中的关联词“如果”与后文的“那么”构成假设关系,提出预设的结果,收结语段。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4.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C.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B.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D.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B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理解错误,应是流传历史最久的文字。故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A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的问题。 C.偷换概念。“汉字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这并非是汉字难学的原因。 D.否定变肯定。“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错误,原文第三段“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D强加因果。“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因为“英汉文字混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8.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9.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10.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E项3分,C项2分,D项1分

8.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9.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 ②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0.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①他虽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②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气节。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B项增加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项可能是“豁达”,没有“乐观”,也可能是出于无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很多方面。筛选文本信息可知,“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是写作方面;“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是学习方面;“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是教学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是工作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引用传主本人或是他人的话,可以让文本内容丰富,可信度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传主,丰富传主形象。本文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话,“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可以凸显他的极强的原则性和骨气。引用他人的评价,则是从侧面烘托朱自清的高洁的品行。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用“生不逢时”来凸显朱自清的“完美人格”。如此,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关注朱自清生活的社会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保持了怎样的人格。朱自清生活在抗战时期,这个时期民心混乱,物价飞涨。但朱自清却认真写作,不为获得更多的稿费而违背自己的原则;改名自励;自己极端贫困却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支持拒绝美国的援助面粉。这些具体的事件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认真、勇气和气节。学生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答,要有理有据。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90.90%
基础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现代文阅读
1
9.09%
文言文阅读
1
9.09%
填空题
1
9.09%
语言表达
3
27.27%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9.09%
病句辨析
1
9.09%
句子衔接
1
9.09%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9.09%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9.09%
人物传记类
1
9.09%
其他
1
9.09%
1
9.0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9.09%
图文转换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肖瀚民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