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2016学年广东梅州蕉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广东梅州蕉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卷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9-06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军事化、规范化的管理,使这个公司的员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给人的感觉是他们训练有素,既整齐又规范,有利于提高效率。

B.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C.我那本《应用写作学》,你久假不归 ,我现在急着用,请你尽快还给我。

D.处方单上字迹潦草,笔走龙蛇,难以辨认,这是许多就诊患者都遇过的头疼事。曾几何时,人们无奈地戏称这种处方为“天书”处方。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成语的意义,也需要结合语境,看语境中是否有适合成语的对象、褒贬等。.A.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形容程序化、公式化的文艺创作或戏曲表演,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B.为虎作伥: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来给虎吃。比喻给坏人做帮凶。句中“这帮家伙”就是行凶作恶的坏人,不是帮凶。C.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D.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属于望文生义。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目,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可。1.辨语义。对熟语尤其是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2.辨色彩。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3.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对象,熟语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4.辨微殊。有些熟语由于读音、词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容易混淆,要注意辨别熟语的细微差别。5.辨语境。有些成语有两用现象,或同时兼有两个不相同的意义,或褒贬色彩因意义有别而分别具备,若做题时凭习惯和感觉去评判,往往会令人大跌眼镜。6.辨语法功能。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熟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者重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等。本题中,A项属于色彩运用不当;B项属于适用对象不当;D项属于语义不明,望文生义。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B.由于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河道蕴藏丰富的沙金,使其成为一块“唐僧肉”,淘金者来这里非法采金,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C.在异国的赛场上,在万众瞩目的时刻,当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D.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A.“启动实施”缺少相应宾语,在“孩子”后面加“的政策”;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结构导致缺

少了主语,应去掉“由于”;C.配搭不当,“看到”“国歌响起”搭配不当,应在“国歌”前面加上“听到”。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常用的方法为:1.紧缩法,这是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2.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3.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4.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本题中,ABC三项都属适合用紧缩法来解答,其中,AB都属于成分残缺,而D项属于搭配不当。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④①⑤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④⑤①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8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第⑤句得出结论,收束全文。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典例拓展】此类题要注意“三审”,一审语境,明确前后语意连贯;二审句组,找隐含的语脉,尤其是关联性词语;三比较选项,看首尾句与分组。本题,选准②作为首句,至关重要,然后依次结合词语提示,不难得出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而且,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只有真实的努力,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中国的选秀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也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

B.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都有重复,观众在新奇感过后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选秀节目的发展。

C.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转型,歌手的形象风格也接近,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也相当熟悉,中国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D.对《中国好声音》,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折射了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改变旧的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将选手的“好声音”作为选秀的最重要依据。

B.《中国好声音》避免了选手通过粉丝热捧而成为超级明星,也不让选手能在舞台上一展即毕走过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该节目赢得公众的原因。

C.《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引导、激励他们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使得它很像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

D.《中国好声音》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但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让选手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延伸,最终成为选手职业生涯的一个选择,这也让节目赢得了公众。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焦虑于一举成名、展示激情怎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选秀节目最好能在这方面指点他们。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个更高的要求是社会对《中国好声音》节目以及今后出现的新的选秀节目的必然要求。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6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A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才是本句子的陈述对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原文是这样叙述的,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比较可知答案。

5.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认真分析,作出判断,D项“但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表述有错,与原文“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表述不一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中的D项表述与原文稍有不一致的地方,应注意辨别。

6.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判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此题中,选项C“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步,逐段归纳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第三步,逐项寻找定位原文中的涉题信息;第四步,抽取整合涉题句段的关键信息;第五步,选项信息与涉题信息比照,判断作答。此题中,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文本意思,故选择。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泪水的牲口

耿翔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白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B.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8.“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9.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AB

8.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

9.①借诗句形象凝练地表现牲口在生活中的艰辛,抒发了对牲口顽强生长的赞美。②使文章内容深进一层,表明生命虽充满苦难,但也要顽强地生长。

10.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并分析略。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分析、判断。A项,“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这里没用排比修辞;B.“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通读全文,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作出判断。AB两项错误明显,其中,A项修辞使用属于误导学生,“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个句子并不是排比手法;B项,属于误解文本主旨。

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注意结合相关语句“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等加以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注意找出文本中对“泪水”的有关叙述,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但一定要注意为傲题干中对“牲口”为什么流泪这一内容做一原因回答,要明白联系全文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该注意结合文本的主旨,也即内容,另外,注意从文本结构上加以分析,尤其注意结合诗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以及文本叙述中“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等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要求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其实就是要分析诗句的内涵,一般来说,都是围绕着文本的主旨加以归纳概括,比如,诗句中的“一寸一寸地生长”这句的内涵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以及文本主旨的拓展,在分析时,需要注意联系文本主旨才能得出全面答案。

1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叙述,尤其对牲口和人的比较方面展开分析。根据文本内容,在作者的笔下,农业充满艰难与苦痛。可以供组织答案的语句有:“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一道全文意蕴题目,解答时,注意答题步骤: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通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本题注意从相关叙写中归纳牲口和人的相同点,然后分析,注意结合文本主旨,联系文本下的注释即可得出答案。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填空题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压缩语段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王鑫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