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届安徽省马鞍山某中学高三12月阶段测语文卷
2017届安徽省马鞍山某中学高三12月阶段测语文卷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3-16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茅台取消“限价令”有何难言之隐的苦衷,说到底,当问各地执行中央廉政规定,促使政风清廉有多大的决心。

②要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侵蚀乃至颠覆它的教育,以一种温和的、渐进的、习焉不察的方式。

③母亲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亲口尝汤药。

④在模拟法庭辩论环节,双方继续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穿插一些现场点评的环节。

⑤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到头来却是作茧自缚,害了自己。

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也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气力,手脚酥软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与“苦衷”语意重复。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符合语境中的“温和的、渐进的”情况。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不合语境。此处应用“目不交睫”。摇唇鼓舌:指用言辞进行煽动、游说或大发议论。贬义,用在句中褒贬不当。作茧自缚: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埋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使用正确。余勇可贾: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做到准确流畅的表述,靠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是丰厚的学养和多方面的人生积累才能做得到。

B5G 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加智能、便利地生活。

C.我国在农业品牌化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产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D.众多的准妈妈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1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靠的不仅是……”与“才能做得到”句式杂糅,删去“才能做得到”。C项压缩之后就可了“我国……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最后一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在“已成为”后加“这或农业品牌化创建”。D项“我认为是正确的”一句表意不明,是认为“主流观点”正确,还是认为“媒体……异议”正确?不清楚。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做好辨析并修改语病题,在训练中具体掌握以下方法:(1)提取主干法。先把句子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宾语)找出来,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问题,如果没有,再分析次要成分是否存在语序问题或不合逻辑等问题。(2)语感审读法。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在审读语句过程中,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有无毛病,如果感觉别扭,就再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出语病之所在。(3)语病标志搜索法。①看句中是否有并列短语,如有,一定要注意前后的搭配是否得当。②看句子是否有介词,尤其是用在句首的,要注意句子是否缺少主语或错用介词。③看句中是否有能否”“是否”“成败”“好坏等双面性词语,注意前后搭配是否照应。④看句中是否有关联词,如有,要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或语序。⑤看句子是否有多重定语或状语,如果有,要注意语序是否恰当或合不合逻辑。⑥看句子是否有否定词,如有,尤其要注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表示否定,肯定句式的反问表示否定,否定句式的反问表示肯定。(4)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找不出毛病,这时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去考虑,就会发现问题。如:对于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伪劣产品有的是,但没有人会仿造伪劣产品,所以这种表达不合事理。语病辨析与修改,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依照语言规范意识辨识判断语病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考分析,以获得准确判断。

3.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    靠几分钟的热度就能完成的,②   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参与读书活动无可厚非,也便于结交更多爱好读书的朋友,③    出现读书娱乐化、狂欢化的倾向,就值得警惕了。    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读书的形式,    遇到一本好书,    何时何地,都会品读,在他们看来,天天都是“读书日”。

A

不仅

因为

/

不管

B

不必

/

即使

如果

不论

C

并非

/

因此

只有

尽管

D

不是

/

只要

无论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①处排除A项和B项,“不仅……还……”“不必……就……”不搭配;①②处并列关系;③处可以是假设或转折的情况,但不能空缺。④处针对“真正的读书人”发议论,无须添加词语,也能与上文很好地衔接。⑤处填“只有”不当,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选“只要”更适宜。据此可确定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然后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句和句之间的关系,看前后句中是否有关联词语;再根据上下文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运用什么关联词语,同时还要注意哪些关联词语应是成对出现的,如果在句中使用则必须前后呼应。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8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4.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5.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将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C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大数据教育并不是工业化时代的弊端直接催生的。B项张冠李戴,题干中表述的是“大数据”而不是“大数据教育”具有的特点。D项“第二门”无中生有,第三段“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C项“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可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而“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中“即时”与否,与“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不密切。从实际来讲,将优质课传到落后地区,也有同步和不同步两种情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6

试题分析:D项逻辑错误,第四段中表明“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而D选项表述为“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逻辑不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员打开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67日生于辽宁辽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19369月,卢鹤绂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带着新婚的妻子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当时内地生活异常艰苦,卢鹤绂便在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认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于是,他回到复旦讲坛。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此文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卢鹤绂夫妇194111月抵达广东国立中山大学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此话主要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将来处境的忧虑之情。

B.本文详细叙述卢鹤绂的家庭出生、求学、爱好以及教学科研经历等,不但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全面的了解,更能启迪读者: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

C.卢鹤绂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为此,作者列举了他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目的就是要证明卢鹤绂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才艺。

D.文中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此话巧用比喻修辞,从“不过……罢了”语气中又可看到卢先生学术的自信。

8.请概括卢鹤绂先生成为“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的主要原因。

9.“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一个有情怀的人”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D

8①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有对理工科的浓厚兴趣,并将此兴趣一直保持下去;②既执着于教学与科研,笔耕不辍,又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③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大胆创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9①他有爱国情怀: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②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546培训班”结束后,放弃成为专家的机会,回到复旦大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③他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喜欢京剧,在京剧中体味人生哲学。(答出一点得2分,答到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5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A 项康院长的话主要表达的应是对卢鹤绂夫妇的敬佩之情。B项错在“详细介绍”,实际上是有详有略;“全面的了解”说法也欠妥。C项对“目的”的解说过于片面,卢鹤绂爱唱京剧还表现了他爱国爱民的人格魅力。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传主的成功离不开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努力。第二段写了卢鹤绂的家庭影响,“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第三、四段写卢鹤绂回到祖国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研究;第四段写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第七段写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表明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这类题目常见提问方式有:……原因有哪些?×××的主要事迹有哪些?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本,弄清楚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然后阅读题干要求,明确筛选目标,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9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对传主精神品质的分析和概括,答案应从文本中寻找。开头段就写了卢鹤绂先生“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后文又多次写到他回国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搞科研,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卢鹤绂为了回国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培养了多位“两弹元勋”,而他自己认为做教师更能发挥作用,所以甘愿回到复旦讲坛,都表现出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文中还提到“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而且多次登台演出,这些则表现出他热爱生活的一面。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借用文本中的一句话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与作者的观点,探究文本的主旨。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涉及文中哪句话,这个句子在原文中什么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既要关注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然后明确观点。接下来就是从原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材料,分条列出。题干要求联系现实,则还需向外扩展。常见答题格式有:①观点+文本,②观点+事例,③文本+现实+观点。本题不需要向外扩展,只需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可。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名句默写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词语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佳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