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湖北高三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97927
2017湖北高三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97927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3-16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

①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

②奥巴马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3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①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④判若云泥: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⑤苦心孤诣:指对某件事用心,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②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用错。③“落拓不羁” 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此处应为“穷困潦倒”。⑥“卓尔不群”属于误用对象,该成语用于人的才华卓越。其它三句中的成语使用均符合句意。“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大多取自课内,难度不大。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2.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B.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语序不当,应是“家长对孩子从小……”B“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C “受……等因素的影响”与“……造成的”杂糅。所以选D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3.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        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          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          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         生活的细小咀嚼,         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

A.既然   从而   因而          所以

B.如果   甚至   因而          所以

C.因为        所以    乃至    那么

D.如果   甚至         乃至    那么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2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是一个多重复句,根据语意和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可以断定本复句第一层应是假设关系,在第一个空白处只能填入“如果”一词,而最后则填入“那么”一词;“拒绝精神的攀沿”和“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是递进关系,中间应填“甚至”;“低层次的琐碎生活”“生活的细小咀嚼”之间也存在递进关系,用“乃至”比较好。根据以上信息可确定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然后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句和句之间的关系,看前后句中是否有关联词语;再根据上下文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运用什么关联词语,同时还要注意哪些关联词语应是成对出现的,如果在句中使用则必须前后呼应。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213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5.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加以判断。题中,A.原文是“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原文是“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比对选项和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强调的是“读者”,而不是“经典”本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8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

9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A

8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2分)

9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B项,“十分敏感”不够恰当,文中说的是“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C项,“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文中没有说严歌苓是因为写作患上那些病症,严歌苓也没有因为写作的压力而厌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从中找到与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出来。例如,“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借用文本中的一句话来分析传主的人生。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问题涉及文中哪句话,这个句子在原文中什么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既要关注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然后阅读相关区间,筛选信息,整合答案分条列出。

9

试题分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先从整体上感知最后一段的内容,然后紧扣题干要求,从该段中的语句中提炼出相关的语句组织答案。如“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等。考生可结合具体内容分别从读者欣赏的角度、写作技巧的角度、文学生命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意概括题目,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筛选出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关键信息,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分条作答。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名句默写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词语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娜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