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8-20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现代文阅读9分)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B. 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C.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论述“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D.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2、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B. 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 “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童庆炳认为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D. 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这是创意型解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 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C. 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该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D. 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项“提倡误读”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并没有提倡误读,于文无据。故选D

2B项“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错误,说法绝对,真误读是不能有益处的。

3D 项“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表述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这样的结论。故选D

2.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家施贞泉先生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他作画神速,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

B.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C.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 ,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D.“台球神童”丁俊晖恐怕已经家喻户晓了,他从初一就辍学开始专“修”台球,曾公开宣称“打球有钱挣,读书没啥用”,因此他的成功不足为训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6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AA.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用在本句中,对象误用。B.因噎废食:因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C.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D.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3.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治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6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CA.搭配不当,“趋势”与“治理”不搭配,将“治理”改为“控制”;B.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主语是“考古工作者”,第二分句主语是“一幅……画”;D. 【解析】通过梳理,后半句是“……为起点”,完整的表述应该为“以……为起点”这样我们判断这个句子缺介词。在“得到”后加上“以”即可通顺

4.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江南的蟹以阳澄湖所产最为出众,其名为“大闸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闸蟹给人们带来口福,更给阳澄湖带来骄傲。
①其蛋白质含量远在老鳖之上 ②阳澄湖因大闸蟹而格外秀色可餐 ③大闸蟹因阳澄湖而身价倍增 ④得之于阳澄湖优越环境的恩泽 ⑤大闸蟹的三大特点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 ⑥大闸蟹味道鲜美

A.②③⑥④①⑤    B.③②⑤④⑥①     C.②⑤⑥④①③     D.③④②⑤①⑥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5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9B(③②承接上文话题,总说大闸蟹与阳澄湖相互依存的关系;⑤④介绍大闸蟹的特点及其成因;⑥①介绍大闸蟹的鲜美味道,与下文“大闸蟹给人们带来口福”相呼应。)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诗棺     张晓林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年关时节,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却在小草屋后那一片梅树下,悠然赏梅吟诗,足见其超然高雅的情怀。
  B.于之渔写诗随地取材,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被收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的一面以博得名声。
  D.于之渔长得丑”“真是太丑了,道出了于之渔人生艳事失败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外形丑陋的厌恶。
5
、小说中的主人公于之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结尾于之渔将平生诗稿与自己一起埋葬在了棺里,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认知体验,谈谈你对其行为的理解。(6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A   B、原文说“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意思是客栈、饭铺、田间、苇塘都是他寻得佳句的场所,不是将这些作为诗歌的对象。C.错在“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于之渔不是为博名声而故意与众不同,而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换取生活费用的无奈,只能用“从不歌自己的诗”的方式来坚守内心的精神信仰。D.错在“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作者并没有厌恶于之渔,“长得丑”是客观描述其外貌,而“真是太丑了”,是作者对世人不识人才,只看外表的批评,为于之渔的命运感到不平和惋惜。
5
、于之渔是一位志趣高雅、清高孤傲、淡泊名利、怀才不遇、生活散漫、爱饮酒的落魄诗人。(1分)情趣高雅。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家里很穷却爱种梅花;收藏了许多印章,墓穴四周贴满了自己的诗稿。(2清高孤傲(淡泊名利)。他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他写的诗都很“寒”;他厌恶与官道上的人来往,他很厌恶许县尉;与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2分)怀才不遇。他长相丑陋却满腹文才,曾被员外家的小姐痴恋;他时运不济,生活懒散,沉湎饮酒,难以自拔。(2分)(后面分析只要写到两点即可)

6这是于之渔进行“自我祭奠”的一种方式,他用诗墙筑成自己的墓穴,是在完成一生的不掺杂任何俗念的艺术修为,是为了固守孤傲的内心对于生活的执着信念。这种信念渗透在他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喝茶只品清淡纯味之茶;不近女色,醉辞权贵,与梅为邻;从不歌自己的诗,绝不让自己的心血沦为自己被迫谋生的工具。古往今来,或因性格孤傲或因怀才不遇或因命途多舛···有过不少在行为方式上放荡不羁的文人墨客,譬如“醉卧三年”的刘伶,“铁铺问答”的嵇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而于之渔只是以极端怪癖的方式坚守自我人生价值取向的一员而已,值得我们敬佩。(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自我认识2分)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填空题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修改应用文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黄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