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辽宁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211
2017辽宁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211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7-08-2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的多元的,景象是壮观的,原初先民的想象、传说、歌谣、故事、神话等,都构成滋养中国文学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往往陷入僵化单调的形而上学陷阱。

  中国文学这一命题意味着中国文学稳定的结构形态、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艺术形式的形成,而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生机勃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中国文学的思想主题、艺术风韵真正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源于经典时代。经典是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文学之河的一次荟萃,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轴心时代”是中国的经典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而《诗经》《周易》《尚书》《乐经》《春秋》《周礼》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成为影响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经典。

  经典时代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品格、语言风格、审美风范及文章样式等都有了自己清晰的面貌。“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古代思想家重视对经典的理论阐发,也重视对经典的艺术挖掘。“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汉代扬雄就有“五经含文”的论述。王充《论衡·佚文》说:“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立五文在世,皆当贤也。”“五经六艺”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范。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这些经典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抽象道理,也是文采斐然、辞章灿烂的传世文章。大家熟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论主张,其实与“六经皆史”相平行的一种理论——“六经皆文”的主张也源远流长。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六经皆文”的倡导者。他在与师友论学的信函中,反复强调六经的本质是文学是文章是艺术,认为“六经者,亦圣人之文章耳”(《答惠定宇书》),“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之有高曾也”(《答定宇二书》)。面对六经,袁枚强调了经学的文章属性和审美意义,经学归入了文学。

  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的时候,以刘勰为代表的理论家们都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文心雕龙·宗经》一方面推举经学“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神圣意义,一方面又盛赞五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文学示范作用,认为:“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刘勰系统地阐述了文学依经立义的原则,认为一切文体从《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中生发出来,虽然春秋之后文体皆备、百家腾跃,但是后来的文学形式无论怎样繁复,都难以跳出六经形成的传统范畴,所谓“终入环内”即文学在经典时代形成的结构与模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多元的,不能仅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

B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无法完全体现中国文学的自身特点。

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又称为“轴心时代”。

D“轴心时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成熟定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经”是中国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古代思想家注重对其进行理论阐发和艺术挖掘。

B古代文艺理论认为“文本于经”,杨雄“五经含文”、王充“五经六艺为文”都是相关论述。

C“五经六艺”不仅蕴含着抽象道理,还是文采斐然的传世文章,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籍。

D“六经皆文”的理论主张源远流长,倡导者袁枚强调经学的文学属性,将经学归入文学而非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为后世文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体现在结构与模式方面而非思想方面。

B.刘勰推举经学的神圣意义和五经的文学示范作用,与袁枚“六经皆文”的主张有相同之处,强调儒家经典的文学性。

C.刘勰等理论家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也印证了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稳定形态。

D.本文作者虽然强调经典时代对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但也没有否定原始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错,偷换主语,原文是“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2B(从“‘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可知“古代文艺理论认为”错)

3(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推知C错)

2.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观灯是元宵节一项传统习俗,也是市民对年味儿的寄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取消元宵节 灯展,有削足适履之嫌,也错失了涵养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机会。

②官德并不只是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公职人员 “失德”背后正是监督机制的缺位或失灵。唯有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让令行禁止落到实处,官场才能风清气正。

③这次纪念章的荣获者所代表的,是一支支战功累累的光荣部队,是无数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是千百万当年送郎上战场,送儿打东洋的父老妻子,是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以“暧昧”定义日本的现代性。社 会文化的暧昧,会令自身莫衷一是,如果连战争性质都暧昧了,只能造成认识分裂。

⑤可是事情不凑巧,我是患口吃症者,梁任也有同样的病,两个人期期艾艾,自然争不过他们,我急得大哭起来。

⑥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时期,杜甫的诗作显得朴实无华,没多少出彩之处。但他的诗以“情”动人,情系苍生、忧思家国,尤其以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三别”为代表,让人不忍卒读,慨然涕下。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6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 B

①【错误】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勉强凑合。可以改为“因噎废食”,比喻因为出了一点问题或怕出问题,就把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

②【正确】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错误】马革裹尸,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语意重复。

【错误】莫衷一是,形容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也指担不出一致的结论。可以改为“无所适从”,不知跟随或听从哪一方好,不知怎么办好。

【正确】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正确】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3.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B.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唯一一个中国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C201212月中央军委下发了《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要求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等,更是对军队接待工作中饮酒亮出了红牌,被称为军队禁酒令

D.目前,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已正式落下帷幕,实力派演员刘向京携电影《犯罪小说》 赴当地进行项目推介,并通过剧组安排的一系列活动,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6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 AB语序不当,“唯一一个中国”就改为“中国唯一一个”;C偷换主语,将“下发了”改为“下发的”;D不合逻辑,“目前”指说话的时候,应改为“日前”。)

4.

19、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A.(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时,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C.(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情景四)某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我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我爱好广泛,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录取我。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2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9.A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12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三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0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DA“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75.0%
偏难
2
16.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填空题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6.66%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健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