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其他
>
单元测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07
更新时间:2009-12-17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社会制度、宗教、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在许多西方人眼里,中国有一种“神秘感”。同时,西方出于自身的经验等原因,有一种自然的逻辑:一个国家实力的增长必然导致向外扩张。这一切,都可能引起对中国的误解。更何况还有少数人积极制造“中国威胁论”以蛊惑人心。

笔者以为,要化解这种“中国威胁” 论调,除了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我们还需要重视文化的力量,需要加大跟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力度和质量。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体现着那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精神和性格。作为一种“软”力量,文化最容易深入人心,消融人们心中的误解乃至敌意,正如杜甫的诗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展现出了优美、和谐文化的国度,很难让人想到会对别人造成威胁。即使有人别有用心地制造“威胁论”,也会失去市场。我们需要通过充分的文化展现让外界知道,实力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扩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会始终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与经济的影响相比,现在的中国在对外方面缺乏有力的文化表现。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不久前说:“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他举例说,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是110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4068种,出口只有14种。从日本引进694种,出口22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最近也在一本书中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不仅文化传播的数量不够,而且在有限的对外文化表现中,那些能体现数千年文化积淀以及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十分缺乏。

在德国柏林以及汉堡,过去几年都举办过规模相当大的“中国文化节”。从国内来的文艺节目相当多而且种类丰富。可是,热闹一番之后发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而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依然还主要是长城、兵马俑、功夫加上京剧脸谱等零星元素。儒、道、禅这些最体现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思想以及由此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外国人难得一见。笔者曾跟一些德国人闲聊到禅文化,有人竟然认为,禅来自日本。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文化在国外有限的表现也常是扭曲的。一些人可以在一两个月的针灸训练之后,就开始在国外开展针灸治疗。一些病人因为治疗无效,也因此对中医产生了不信任。有的人不会太极拳,自学了几个招式之后,就为外国人开太极拳培训班赚取学费。一些外国人凭自己非常有限的了解,就著书注解《易经》《老子》这样的作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中国其实有不逊于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回顾历史,可受启发。19世纪之前,欧洲就出现了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法国、英国、德国竞相学习中国文化。现在到欧洲旅游,不少景点都能发现中国式建筑。伏尔泰曾说:中华文明昌盛发达的时候,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中国国力的增长,势必也给中国的文化复兴以推动力,国外也势必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国外不断成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证明。这也给我们展现自身优势文化提供了契机。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不负时机,努力创作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让中国变得更加面目可亲。国家的有关机构也应加大对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鼓励,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和质量。

(选自《参考消息》)

6.下面各项中不能用来作为化解“中国威胁论”因素的一项是

A.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是110

B.儒、道、禅这些最体现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思想以及由此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展现。

C.伏尔泰曾说:中华文明昌盛发达的时候,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D.文艺工作者应不负时机,努力创作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让中国变得更加面目可亲。

7.作者举撒切尔夫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A.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

  B.中国对外方面的文化表现远远落后于经济方面的影响。

  C.中国近年来在图书出版方面逆差严重。

  D.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国的文化发展速度。

8.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我们通过充分的文化展现让外界知道,实力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扩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会始终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和谐,“中国威胁论”就会不攻自破。

  B.当前一些中国人惟利是图,在国外开针灸班、太极拳培训班,著书注解《易经》《老子》这样的作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C19世纪强盛的中国之所以没有给别人“威胁”的感觉,反而令人心向往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文化的力量。

  D.当前中国国内的和国外的形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极为有利,文艺工作者和国家有关机构都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单元测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6 AA项只是说明中国对外文化表现薄弱。)

7 B(依据第5段的文本内容可以得知。)

8 DA项中原文是说我们需要做到这一点,但并不是说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怎样的目标;B项中著书注解《易经》《老子》的是一些外国人;C项是“19世纪之前的中国”。)

=
类题推荐:
单元测试
难度:
使用次数:175
更新时间:2021-07-13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闻其能,荐宣为长安令,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出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会陈留郡有大贼废乱,上徙宣为陈留太守,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始高陵令杨湛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吏民条言君如牒,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即无其事,复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湛自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终无怨言。又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而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巨鹿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在栗。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宣因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薛,故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也!’属县各有贤君;愿勉所职,卒功业。”宣得郡中吏民罪名,辄召告其县长吏,使自行罚。晓曰:“府所以不自发举者,不欲代县治,夺贤令长名也。”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静。后宣坐免为庶人,归故郡,卒于家。

①十金法重:汉律,科吏赃至十金,即死罪。  ②楼烦:县名。

(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所贬退进,白黑分明                称:相称

B.杨湛贪猾不,持郡短长              逊:恭顺

C.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              章:显露

D.愿所职,卒功业                    勉:尽力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宣为官治理效果的一组是 (3)

①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    ②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

③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④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

⑤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                ⑥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琅邪太守欣赏薛宣的才能,幽州刺史推举他为茂材,大将军推荐他任长安令。薛宣在得到这些人的赏识和提携后,仕途上较为顺畅。

B.针对贪猾的杨湛,薛宣虽接待周到,暗地里却在收集他的罪证,并晓之以利害得失,使杨湛在正言厉色面前,敢怒而不敢言地交出权力。

C.薛宣深谙用人当用长之道,在掌握相关官员情况后,把他们调整到合适的县上任职,数月后,治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薛宣趁机传信勉励他们。

D.薛宣性情密静而肯动脑筋,力求便利安妥。从官吏职责到物资财用,都设立相关规定,操作方便又节省开支,郡中清净,受到官民称赞。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3)

                                                                                      

2)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3分)

                                                                                     

3)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4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悦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