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历史事件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17-05-20
纠错
1.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一题2分,共4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3.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14.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这段文字刻意渲染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作者依次从军事、文化、政治、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意在讽谏汉文帝,应效法秦始皇从多方面制定巩固政权的措施。

       ⑥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这段写秦始皇,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愈写秦之强大,愈见秦之骄横愚昧。行文多用对仗、排比,句式十分整齐,气势充沛。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③④         D②⑥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一) 13B

 14 C

=
类题推荐:
历史事件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以为死,或以为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0.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1.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3.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4. 用原文填空:

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 亡郑,对晋有利:                                           

    b. 存郑,对秦有利: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b.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1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繁战之,不足于战       成毁,其胜败

    亦诈之而已             ④ 文公处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和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A. 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                  

D. 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线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线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线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线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填空题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孟鹏程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