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
作家作品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0
更新时间:2017-09-24
纠错
1.

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关羽为东吴孙权所害后,刘备急欲雪恨攻打东吴,赵云认为应以天下为重不主张伐吴,张飞旦夕号泣、以桃园之誓要刘备发兵。

B. 陆逊退魏兵之后,被吴王拜为辅国将军、江陵侯,统领东吴兵权,在魏主遣使至吴时他劝孙权一定要与魏对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C. 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被王平、张翼所引一军于蛮寨中活捉,孟获一人代表全族肉袒谢罪,诸葛亮就此完成对南蛮的平定。

D. 魏将曹真、郭淮大败之后,定下一计,跟羌人许以和亲共同对付蜀军。天降大雪后孔明派兵遣将,关兴砍死越吉元帅,马岱活捉雅丹丞相,曹真、郭淮又败。

E. 司马昭听说计划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召集裴秀、钟会商议破敌之策。司马昭进入寿春城后灭诸葛诞三族,诸葛诞部卒无一人投降。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作家作品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B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考生对高中必读的课外名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B项,陆逊……劝孙权一定要与魏对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有误,应是诸葛亮;C项,文中说的是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可见选项中孟获一人代表全族肉袒谢罪有误。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的定义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的知识扩展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的知识点拨

知识点拨:

一、问题设置: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
暂无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作家作品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long 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