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20-11-02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论,融梗一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批评者则指责其实质为抄袭。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

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原创的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网络文学生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在更深层面上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幻、修仙在内的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重要收获。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陆续展开。再如,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性。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

对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融梗只是关于写作资源使用的经验式描述,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或法律上的贬义,但这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少年的你》和其他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品所引发的抄袭与否的讨论,恰恰提醒我们,网络文学绝不是著作权的法外之地,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又能保持网络文学创作活力的道路。

(摘编自储卉娟《网络文学:既要秩序也要活力》)

材料二:

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商业性产物,或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

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做出分门别类的回应与安置。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恐怖小说却很流行,它不仅说明人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原因。太平岁月,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所以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松弛愉悦,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每种小说类型,都聚集着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菜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在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面貌,既有《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天使与魔鬼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方玄幻小说诸种神力元素,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少年的你》引发了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讨论,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B. 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网络小说类型化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

C. 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是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原因。

D. 网络小说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与人类新的情感体验相适应的晚近的发明,又有在原有类型基础上的创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

B. 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

C. 玄幻小说的成就启示作者,网络小说创作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又要从西方文学作品中获得借鉴。

D. 网络小说类型化虽然能满足读者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悬念巧妙设置,故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主人公充满个性魅力,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常用方式。

B. 现实生活中缺失获取情感体验的机会,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在想象中形成情感经验。

C. 大多读者不关心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聚焦于作者是否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

D. 必须正视网络文学特殊的生产机制和阅读机制,探索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护和激发创造性。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如何实现网络小说写作的创新。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 A项,“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一说“‘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并没有说“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2.CA项,“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错误,材料一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抄袭”无法容忍,需要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并没有指出是“套路”和“梗”“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选项无中生有。B项,“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错误,材料二说“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如果“不缺少”,还可能会因为“向往”而阅读类型化网络小说,获得情感体验。D项,“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无中生有,材料二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见,类型并未阻碍独创性作品的诞生,相反正被独创性发明、扩展、更新着。 

3. B材料二的观点是“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以及“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A项,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B项,是阅读者之所以会沉浸于虚拟故事中获取情感经验的原因,符合材料二的论述;C项,是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关注重点在“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不符合材料二中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的特点;D项,是保护网络文学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肯定”网络文学的价值不一致。   

4. 采用总分结构,(1分)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受到漠视,(1分)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1分)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1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5. ①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②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③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④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

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临河傍岸的小街上,没有那么多杂乱的店铺,便少了许多嘈杂的商业气味,自然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茶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与悠闲。

更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相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于是他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甲富一方,时有盗贼骚扰,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绕弯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尔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特气韵。

B. 文章第段中加点词语滴水不漏,是指退思园主将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C. 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退思园蓄势。

D. 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形象地写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向往和挂念。

B. 文章开头将周庄古镇和同里小镇进行对比,写出了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比不上同里的美。

C. 文章条理清晰,作者先是向往退思园,后来游览退思园,最后产生了关于退思的诸多思考。

D. 文章结尾既是独创的,也是具有诗性的,同时也会引发游人的思考与想象,去感受这思辨意味的小镇。

8. 说说同里质朴而秀美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分析。( 

9. 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6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 DD项,“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理解错误。下文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原文提到“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这不属于报国的壮怀。   

7. BB项,“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比不上同里的美”错误。第二段虽把周庄和同里作了比较,但没有说周庄的美比不上同里,名气稍胜一筹。   

8. ①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②人文环境: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每点2分,答对24分。)

(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可以找出“质朴而秀美”的特点,再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概括分析。“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 “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由此可概括出“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的自然环境。“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同里镇临河镑岸的小街上,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荼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与悠闲。” 由此可分析出“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的人文环境。)

  

9. 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②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③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 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

(解析:①由“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可分析出“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②由“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可分析出“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③由“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可分析出“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由“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可分析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 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张溥《宋史论》节选)

()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B.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而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表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14. 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8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0.D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使”前断开,排除B。)  

11.A A项,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12. B B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俄”,不久;“终”,一直到,直到;“起”,就职。大意1分。

(2)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灾害。大意1。)   

14.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2分)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1分)(共3分)

三、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病后登快哉亭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景色融合自然。

D.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16.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4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 C “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16.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2分)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分)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2分)

【详解】

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

四、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李白《蜀道难》中,刻画行人小心的动作、惶恐的表情的句子是“              

                   ”。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不得还乡。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9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五、语言表达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6
66.66%
容易
3
33.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
22.22%
文言文阅读
1
11.11%
未分类
1
11.11%
名句默写
1
11.11%
语言表达
3
33.33%
作文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1.11%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人物传记类
1
11.11%
1
11.11%
其他
1
11.11%
标点符号
1
11.11%
修改应用文
1
11.11%
压缩语段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嘉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