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来源也很多 ——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 ,这学期我们就学习了出自《庖丁解牛》的 ____ 、 ______ ,出自《鸿门宴》的 ____ 、 _____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的 ____ 、 ____ 。
C 16 .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西湖胜景中不同的 “ 绿 ”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给读者细腻独特的感受;排比句的使用,也使得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17 .( 1 )原文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了 “ 绿 ” 的不同特点,句子更加活泼;( 2 )原文表达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更亲切;( 3 )原文用 “…… 极了 ” ,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表示突出强调。
A .表示引用;
B .表示特定称谓;
C .表示突出强调;
D .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 C 。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描写了西湖胜景中不同地点的 “ 绿 ” 的特点,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同时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 1 )从句式上看,原句句式活泼灵动,短句较多,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更能突出 “ 绿 ” 的不同特点,而改句则是长句,缺乏节奏感,更不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 2 )从语体上看,原句更加口语化,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则比较书面语。
( 3 )从情感表达上看,原句用了四个 “…… 极了 ” ,起到一个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表现力强,而改句表达则比较平淡。
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百姓皆以王为 爱 也 爱:喜爱
B . 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 .焉有仁人在位, 罔 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 .天下之欲 疾 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没有通假字。
B.“ 盖 ” 通 “ 盍 ” ,何,怎么。
C.“ 善 ” 同 “ 缮 ” ,擦抹,擦拭。
D.“ 向 ” 通 “ 响 ” ,发出响声,作响。
故选 A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军 汜 ( fán )南 佚 ( yì )之狐 夜 缒 ( zhuì )而出
B .越国以 鄙 ( bǐ )远 微 夫 ( fú )人之力 共 ( gōng )其乏困
C .若不 阙 ( jué )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 逢 ( páng )孙、杨孙戍之
D .朝 济 ( jì )而夕设版焉 秦伯 说 ( yuè ) 失其所 与 ( yǔ )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 亡:灭亡。
B.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C.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D.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故选 A 。
14 . 《论语 ·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 杇 也,于予与何 诛 ?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是 。 ”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 “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 不仅 话说得好, 而且 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 “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 遭际 负面。所以,夫子 “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 “ 粪土之强 ” 新解 有删改)
(1) 下列说法 有误 的一项是( )
A .杇:可译为 “ 粉刷 ”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 .文中 “ 不仅 ”“ 而且 ” 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 .文中 “ 遭际 ” 一词可由 “ 遭遇 ” 替换。
D . “ 所以,夫子 ‘ 又说 ’ 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 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 请在 _________ 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毋、以、希、铿、沂、雩。
识记字音
衅 钟 ( ) 忖度 ( ) 庖 厨 ( ) 褊 小 ( )
便嬖 ( ) 莅 中国 ( ) 商 贾 ( ) 孝 悌 ( )
庠 序 ( ) 胡 龁 ( ) 挟 太山 ( ) 觳觫 ( )
彼 恶 ( ) 知之 赴 愬 ( ) 放 辟 ( ) 邪侈 衣 ( ) 帛
彘 ( ) 语 ( ) 惛 ( )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秋毫不犯) 缘木求鱼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发政施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作品中成语的能力。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
“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目无全牛。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游刃有余。
“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踌躇满志。
“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切中肯綮。
出自《鸿门宴》的成语: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秋毫无犯。
“ 劳苦而功高如此 ” :劳苦功高。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的成语: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缘木求鱼。
“ 今王发政施仁 ” :发政施仁。
“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篇目与成语一一对应;二要注意所选词语应为成语,而不是普通四字短语;三要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如 “ 踌躇 ”“ 肯綮 ”“ 俎 ”“ 毫 ”“ 缘 ”“ 舆薪 ”“ 帛 ” 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技盖至此乎
C .善刀而藏之 D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 若不阙秦 ” 的 “ 阙 ” 应读 quē 。
故选 C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舆薪 唒笑 铿尔 不敏 B .疱厨 孝悌 剨然 踌躇
C .便甓 商贾 莅临 秋豪 D .戚戚 褊小 吾惛 挟嫌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 浴乎沂 ” 的 “ 沂 ” 应读作 “yí” 。
故选 A 。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夫子 喟 然叹曰( kuì ) 曾 皙 ( xī ) 以 俟 君子( sì ) 舍 瑟 而作( sè )
B . 毋 吾以也( wú ) 莫 春( mù ) 异乎三子者之 撰 ( zhuàn ) 铿 尔( kēng )
C . 冠 者五六人( guàn ) 愿为小 相 ( xiàng ) 饥 馑 ( jǐn ) 哂 之( shěn )
D .千 乘 之国( shèng ) 吾 与 点也( yǔ ) 风乎舞 雩 ( yú ) 浴乎 沂 ( xīn )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否定了文惠王对他 ‘ 技 ’ 的赞赏 ” 错误,根据原文 “ 文惠君曰: ‘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 ‘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可知庖丁的回答是臣下所探求的是道,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并没有否定文惠王对他 “ 技 ” 的赞赏。
故选 C 。
为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拟写对联。
( 1 )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C 53 . B 54 . C 55 .( 1 )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 2 )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56 . ① 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 ② 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解析】 5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 惟士 ” 是 “ 为能 ” 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 AD ;
“ 无不为已 ”“ 及陷于罪 ” 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 “ 无不为已 ” 是对上句的总结。 “ 及陷于罪 ” 与下句的联系更紧密,所以二者中间宜断开,故排除 B 。
故选 C 。
5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 错,应该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故选 B 。
5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五亩、百亩、八口 …… 做了具体规定 ” 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
故选 C 。
5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服 ” ,使服从,使顺服; “ 敌 ” ,对抗; “ 盖 ” ,为什么不、何不;
( 2 ) “ 王 ” ,动词,称王; “ 未之有也 ” 宾语前置, “ 未有之也 ” 。
5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意思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满足百姓的温饱,即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
结合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意思是,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重视教化,让百姓懂得礼义,即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上树去找鱼。”
齐宣王说: “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孟子)说:“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到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
齐宣王说: “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57 . 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内容上看,出自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应该联想这篇文章中涉及到哪些人物,什么事件,联系上下联内容来写。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 “ 仄起平收 ” 的要求。拟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词语尽量保持词性一致。
( 1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前嫌等。
( 2 )分析下联内容, “ 雄辩救郑 ” 为人物的品格, “ 烛之武 ” 为人物, “ 受命退秦师 ” 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联可以写人物 “ 郑伯 ”“ 晋文公 ”“ 佚之狐 ” 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 “ 仁义道德 ” 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58 . 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人舞雩当风风正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段春游描写的情景,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意思是 “ 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 。
然后分析其中描写了哪些对象、哪些活动。如对象有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活动有踏春、沐浴、唱歌、吹风、远眺等。
接着分析给的上联和下联,并结合上面的内容对出下联, “ 呼朋引伴踏春去 ” , “ 呼朋引伴 ” 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 “ 踏春 ” 是动宾结构, “ 去 ” 是动词, “ 戏水沐风 ” 也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与 “ 呼朋引伴 ” 结构一致, “ 咏歌 ” 是动宾结构,与 “ 踏春 ” 结构一致,上联是 “ 去 ” ,下联可以是 “ 归 ” 或 “ 回 ” ,正好符合仄起平收这一原则; “ 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 ” , “ 童子 ” 是人,可以和 “ 冠者 ” 相对, “ 六七人 ” 是数量词,可以和 “ 五六人 ” 相对, “ 沂水 ” 是地名,可以和 “ 舞雩 ” 相对,因为 “ 舞雩 ” 也是地名, “ 濯衣 ” 是动宾短语,可以和 “ 当风 ” 相对, “ 衣犹香 ” 是主谓短语, “ 风正暖 ” 也是主谓短语,而且 “ 暖 ” 是仄声, “ 香 ” 是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文学常识。
四书:《孟子》与《论语》同是 _________ 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这两部书与《礼记》中的《 ______ 》、《 ______ 》两篇合为 “_______” 。
yǐ huō xū huò xì gū xíng kuǎn chù jiàn xiǎng h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踦( yǐ ):支撑,接触。
( huō )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砉( xū )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
謋( huò ):骨肉迅速分裂的声音。
郤( xì ):空隙。
軱( gū ):股部的大骨。
硎( xíng ):磨刀石。
窾( kuǎn ):(骨节间的)空处。
怵( chù ):害怕。
间( jiàn ):间隙。
向( xiǎng ):通 “ 响 ” 。
盖( hé ):通 “ 盍 ” ,何,怎样。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夜 缒而出
A .越国以 鄙 远 B .既东 封 郑
C .常以身 翼 蔽沛公 D .范增数 目 项王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字形的能力。
A.“ 唒笑 ” 的 “ 唒 ” 应为 “ 哂 ” 。
B.“ 疱厨 ” 的 “ 疱 ” 应为庖 ” 。
C.“ 便甓 ” 的 “ 甓 ” 应为 “ 嬖 ” ; “ 秋豪 ” 的 “ 豪 ” 应为 “ 毫 ” 。
故选 D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 2 )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子路的性格很直率,冉有也比较谦虚。公西华更谦虚,从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 3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
莫春者 春服既成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 “ 莫 ”“ 既 ”“ 瑟 ”“ 希 ”“ 铿 ” 。
补写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 1 )《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 2 )《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皙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夫子喟然叹曰 我与点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 尔 ”“ 喟 ”“ 与 ”“ 让 ” 。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 .郑既知 亡 矣 B .越国以 鄙 远
C .既 东 封郑 D .晋 军 函陵,秦军汜南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 鄙:名词作动词,把 …… 当作边邑。
B. 封:名词作使动词,使 …… 成为边境(一说,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
C.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D.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故选 C 。
文学常识。
( 1 )《论语》是 _____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 _______ 体著作,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
( 2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 _____ ,字 _____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_____ 晚期 _____ 家、 _____ 家、 _____ 家,儒家学派 _____ 。孔子的伦理思想 —— 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___________ 。
( 3 )子路,姓 _____ 名 _____ ,字 _____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 作为孔子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 4 )曾皙,姓 _____ 名 _____ ,字 _____ 。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
( 5 )冉有,姓 _____ 名 _____ ,字 _________ , 通称 “ 冉有 ” ,尊称 “ 冉子 ” ,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 6 )公西华,复姓 _______ 名 _____ ,字 ____ 。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 “ 乘肥马,衣轻裘 ” ,到齐国活动。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四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四书 ”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千 乘 之国( shèng ) 吾 与 点也( yǔ ) 风乎舞 雩 ( yú ) 浴乎 沂 ( xīn )
B . 毋 吾以也( wú ) 莫 春( mù ) 三子者之 撰 ( zhuàn ) 铿 尔( kēng )
C . 冠 者五六人( guàn ) 愿为小 相 ( xiàng ) 饥 馑 ( jǐn ) 哂 之( shěn )
D . 喟 然叹曰( kuì ) 曾 皙 ( xī ) 以 俟 君子( sì ) 舍 瑟 而作( sè )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D.“ 浴乎沂 ” 的 “ 沂 ” 应读为 “yí ” 。
故选 D 。
下列各项对课文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孔子 “ 哂由 ” 的原因是他态度不谦虚,与 “ 礼 ” 相悖,但并没有否定子路的志向。
B .齐宣王问 “ 桓文之事 ” 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用 “ 臣未之闻也 ” 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C .庖丁认为自己解牛 “ 游刃有余 ” 的原因在于 “ 道 ” ,否定了文惠王对他 “ 技 ” 的赞赏。
D .《鸿门宴》中,项伯也拔剑起舞,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而项羽不加制止,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1 )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
( 2 )第二幅上联: 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
根据要求在括号中填写注音。
踦 ( ) ( ) 砉 ( ) 謋 ( ) 卻 ( ) 軱 ( )
硎 ( ) 窾 ( ) 怵 ( ) 间 ( ) 向 ( ) 盖 ( )
(xìn) (cǔn duó) (páo) ( biǎn ) ( pián bì ) ( lì ) ( gǔ ) ( tì ) ( xiáng ) ( hé ) ( xié ) ( hú sù ) ( wū ) ( sù ) ( pì ) ( yì ) ( zhì ) ( yù ) ( hūn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声调: “ 忖度 ” 读为 (cǔn duó) ; “ 孝悌的 ”“ 悌 ” 读为( tì ); “ 衣帛 ” 的 “ 衣 ” 读为( yì ); “ 语 ” 读为( yù )。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 .唯赤则非邦也与 D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爱:吝惜,舍不得。句子翻译为: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
B. 莅:统治。句意翻译为: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 疾:憎恨。句子翻译为: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故选 C 。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志向,孔子哂之,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莫 ” 通 “ 暮 ” ,将近结束的意思。
B.“ 希 ” 通 “ 稀 ” ,稀疏。
C. 没有通假字。
D. 后一个 “ 以 ” 通 “ 已 ” ,是 “ 止 ” 的意思。
故选 C 。
查看答案
单次付费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