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天津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2-01-27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 “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和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阈: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 “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 ·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吊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

B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

C 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

D 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

B 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

C 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

D 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词名家的俳谐诗以其罕见的气象、境界、格局使得宋代俳谐诗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B 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

C 如果俳谐诗面对喧嚣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

D 俳谐诗呈现的多样化的文人审美趣味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2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A

2 B

3 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错误,依据第二段“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可知,苏轼、黄庭坚等不是“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而只是称得上是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故 A 项曲解原文。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错误,依据第三段“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可知,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众多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创作。故 B 项论据论点对应关系分析错误。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错误,文中说的是“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

C. “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错误,这属于无中生有,第三段只是说“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而且“如果……就”的表述太绝对化;

D. “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错误,文中是说“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A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 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 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天! 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 其能。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赐钱二百万 举贤 自佐

B 惶恐饮药 不仁,如乐何

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为之 未有

D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 河为池

2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 “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 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4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5 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29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A

2 B

3 B

4 如果您一定想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日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5 不同点: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共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二者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B .“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

C .“于”,介词,到。/介词,在。

D .“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 “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是李陵自愧之言。排除①⑤。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 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毕”,结束;“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在您面前死去。

5.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和比较鉴赏的能力。

不同点,由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见,苏武是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是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由“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见,屈原是有治国之才,因小人谗言而造贬谪流放,但依然竭忠尽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志士。

相同点,由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可见,面对李陵劝降,苏武以死相拒,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以及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的高尚品德。由“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可见,屈原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 “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 “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 “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 “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 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上交不得志,因南游洛阳,与中官骠骑大将军马绍宏善。绍宏领北面转运制置大使,表为判官,迁殿中丞。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李浣、张沆、鱼崇远皆白衣在秦府,悉与上交友善。累迁司封郎中,充判官。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 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上交由是知名。晋初,会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迁刑部侍郎。尝上言: “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许令超资注官,仍赐章服。诸道州府给付公验,躬赴行部投状,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载详元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诸道州县委长吏抄案以闻。俟本人考满,即诣刑部投状,毋得隔越年岁,庶使内外同律。”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转户部侍郎。明年再知举。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注) ①恭世子、戾太子:前者指春秋时晋献公世子申生,因其自经而死,陷其父于不义,故谥号不得称为孝,只能称为“恭”。后者指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被江充诬陷而起兵反抗,在汉武帝带兵镇压时自杀,其子汉宣帝即位后封其谥号为“戾”。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訾上交 毁:诋毁

B 僚属皆 坐:受牵连

C 明年再 知:了解

D 中山干王都 诣:到,去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避汉祖讳,遂 字称 父任

B 负才任气, 乡里所推 莫不求忠以自

C 南游洛阳 羝乳 得归

D 及取梁周翰、董淳 郯子 徒,其贤不及孔子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B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C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D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上交善于言谈论事,遭到他人嫉妒。他在后唐同光中期,曾遭到和少微的嫉妒和诋毁,后来到了洛阳,才被骠骑大将军马绍宏上表奏为判官。

B 赵上交敢于直言相谏,直陈上司缺点。他在秦王从荣府署担任司封郎中时,劝谏从荣应树立美德以避祸,因而被从荣驱逐,但后来他却因此出名。

C 赵上交尽心所掌职责,提出修改意见。他在担任中书舍人时,曾上书对长兴年间的诏书提出修改建议,这建议得到皇帝的采纳,他也因此升任户部侍郎。

D 赵上交坚持秉公原则,从不阿避权贵。他在负责选拔贡士时,为了坚持秉公原则,他开始恢复了糊名考试的制度,被当时人们称赞为善于选拔人才。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6 赵上交为人刚正,请在文本中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7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C

2 D

3 D

4 C

5 有个叫和少微 也在王都门下,和少微妒忌赵上交,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因此就不礼遇赵上交了。

6 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明年再知举”,意思是“第二年再主持科举考试”。知:主持。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介词,凭;介词,因为。

B .“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帮助,辅佐。

C .连词,于是;副词,才。

D .都是代词,这、这些。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尊崇”是“王位”的谓语,而“修”是“令德”的谓语,“当”是“修”的状语,应在“当”前断开,排除 BC

“民望”是一个词语,是“慰”的宾语,而“王”是“忍为此”的主语,应在“望”后断开,“独……乎”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句子大意是:

上交从容进言说: “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他在担任中书舍人时”错,原文是“以上交为中书舍人,迁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可见对长兴年间诏书提出修改建议时,他的官职是“刑部侍郎”。

故选 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中, “忌”,妒忌;“毁訾”,诋毁辱骂;“礼”,礼遇。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写道 “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即: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劾或荐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能体现赵上交“为人刚正”;

再如 “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即: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上交拒绝了他,也能体现其“为人刚正”。

参考译文: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仗着有才华而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门下,妒忌上交,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与中官骠骑大将军马绍宏交好。绍宏兼任北面转运制置大使,上表推荐他为判官,后升任殿中丞。当时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任命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任六军诸卫推官。李浣、张沆、鱼崇远都是没有功名就在秦府,全都和上交友善。多次升迁担任司封郎中,充任判官。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上交从容进言说: “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上交后来又做过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遭遇灾祸,他的幕僚下属也都获罪(受牵连)被贬。上交也因此出名。后晋初年,适逢朝廷废除翰林学士,任命上交为中书舍人,升任刑部侍郎。曾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州县官员在任时审理案件,能昭雪人命的,不限任职时间长短参加选拔,允许他们破格委任官职,同样赐给章服。各个道、州官府给付出具证明,亲自到行部投递文书的,随时发给优待文书,可以杜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记载详见原始诏书,诏书只说到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各道州县委托长吏抄录案件来报告朝廷。等到本人任职期满,就到刑部投递文书,不要隔越年岁,希望使内外律法相同。” 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即又升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劾或荐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后周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上交订立申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从这时又开始糊名考试。提拔扈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赞是得士。转任户部侍郎。第二年再主持科举考试。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怒,上奏说上交选士失实,贬为商州司马。宋朝初年,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上交所担任的官职都以干练闻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之才。

三、诗歌鉴赏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 “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

B 颈联用 “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

C 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 “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

D 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2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2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D

2 ①“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冷寂。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项, “尾联以景结情”说法错误。诗歌的尾联“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写出了诗人想寻酒市借酒浇愁,酒却不能化解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愁绪的情怀。并没有对景物进行描写,因此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概括意境,揭示蕴含的作者情感。

从画面内容上看,颔联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选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树、灯、雨、风、雁、秋。该联描写了在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这些景象色调灰暗,阴郁凄凉,使画面显得萧瑟冷寂。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联中,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思乡之情,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四、选择题 (共6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屈平既绌 B 空自苦亡人之地

C 非及乡时之士也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22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B. “亡”,通“无”,没有。

C. “乡”,通“向”,“向时”,先前。

D. 没有通假字。

故选 D

本卷还有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4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7
50.0%
偏难
4
28.57%
容易
3
21.42%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1
7.14%
文言文阅读
2
14.28%
诗歌鉴赏
1
7.14%
选择题
6
42.85%
作文
2
14.28%
未分类
2
14.28%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7.14%
人物传记类
2
14.28%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7.1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6
42.85%
材料作文
1
7.14%
散文类
1
7.14%
小作文
1
7.14%
其他
1
7.14%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喜乐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