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音 全都错误 的一项是( )
A . 伺 候 sì 攒 射 zǎn 札 记 zhā 坊 间 fānɡ
B . 当 天 dànɡ 磨 坊 fánɡ 颠 倒 dào 粮 囤 tún
C . 逮 捕 dǎi 可 汗 hán 呼 号 hào 巷 道 xiànɡ
D .瓜 葛 ɡě 供 给 gònɡ 揣 度 dù 沐猴而 冠 ɡuān
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 伺候 ” 的 “ 伺 ” 读作 cì ; “ 攒射 ” 的 “ 攒 ” 读作 cuán ; “ 札记 ” 的 “ 札 ” 读作 zhá 。
B.“ 颠倒 ” 的 “ 倒 ” 读作 dǎo ; “ 粮囤 ” 的 “ 囤 ” 读作 dùn 。
C.“ 逮捕 ” 的 “ 逮 ” 读作 dài ; “ 呼号 ” 的 “ 号 ” 可以读作 háo 也可以读作 hào ,意思不同,读 háo 指因极度悲伤或处境艰难需要援助而哭嚎或叫喊,读 hào 指无线通讯中使用的各种代号,有时专指广播电台名称的字母代号,还指某些组织用以表示激励式宗旨的专用口号; “ 巷道 ” 的 “ 巷 ” 也有两个读音,可读 hànɡ 也可读 xiànɡ ,读 hànɡ 指市镇街道的通称,读 xiànɡ 指较窄的街道;建筑物旁的通道。
D.“ 瓜葛 ” 的 “ 葛 ” 读作 ɡé ; “ 供给 ” 的 “ 供 ” 读作 ɡōnɡ ; “ 揣度 ” 的 “ 度 ” 读作 duó ; “ 沐猴而冠 ” 的 “ 冠 ” 读作 ɡuàn 。
只有 D 项全部错误。
故选 D 。
下列选项中,每个词语中 都出现错别字 的一项是( )
A .娇揉造作 坐无虚席 局式 委曲求全
B .污陷 天干物躁 效犹 全军复灭
C .缴枪不杀 计日成功 越俎代疱 长年累月
D .通牒 混然一体 冒然从事 琳朗满目
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 娇揉造作 ” 的 “ 娇 ” 应写作 “ 矫 ” ; “ 局式 ” 的 “ 式 ” 应写作 “ 势 ” ;
B.“ 污陷 ” 的 “ 污 ” 应写作 “ 诬 ” ; “ 天干物躁 ” 的 “ 躁 ” 应写作 “ 燥 ” ; “ 效犹 ” 的 “ 犹 ” 应写作 “ 尤 ” ; “ 全军复灭 ” 的 “ 复 ” 应写作 “ 覆 ” ;
C.“ 计日成功 ” 的 “ 成 ” 应写作 “ 程 ” ; “ 越俎代疱 ” 的 “ 疱 ” 应写作 “ 庖 ” ;
D.“ 混然一体 ” 的 “ 混 ” 应写作 “ 浑 ” ; “ 冒然从事 ” 的 “ 冒 ” 应写作 “ 贸 ” ; “ 琳朗满目 ” 的 “ 朗 ” 应写作 “ 琅 ” 。
只有 B 项全部都有错字。
故选 B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 “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 “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
从前, “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
1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 .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C .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 “ 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 ”“ 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 ,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 .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 “ 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 ” ,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 .小说开头福奎在 “ 太阳落山的当儿 ” 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 .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 .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
4 .小说标题 “ 最后一个渔佬儿 ” 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 . A
2 . A
3 . ① 朴实、固执:他迷恋传统的、古朴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贫穷也不愿意改变自己; ② 追求自由:不愿意进厂上班,喜欢无拘无束; ③ 狡猾:为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
4 . ①“ 最后一个渔佬儿 ” 指福奎的生产方式、心理状态、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②“ 最后一个渔佬儿 ” 是福奎固守的古朴的生存状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艰难处境的写照; ③“ 最后一个渔佬儿 ” 启示人们思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 . “ 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 分析错误,依据原文 “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 ” 可知,福奎不言语是他不愿意受上班的束缚,想过自由自在的打渔生活。
故选 A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 “ 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 ” 分析错误,应为细致冷静的白描手法。
故选 A 。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 1 )依据原文 “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 和 “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 可知,他有传统的道德观念,朴实无华,比较固执,不愿意打破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即使贫困也不接受新的观念。
( 2 )依据原文 “ 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 可知,福奎不愿意受上班的束缚,想过自由自在的打渔生活,追求自由。
( 3 )依据原文 “ 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 可知,福奎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巧妙骗走了大贵,体现了他狡猾的一面。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 1 )依据原文 “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 和 “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 可知,题目 “ 最后一个渔佬儿 ” 说明了主人公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愿意打破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即使贫困也不接受新的观念的心态。
( 2 )依据原文 “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 和 “ 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 可知, “ 最后一个渔佬儿 ” 体现了两种生活方式的冲击,一是以福奎为代表的固守古朴的生存状态,一是以大贵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生活状态,不难看出,前者处境是艰难的。
( 3 )依据原文 “ 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 可知, “ 最后一个渔佬儿 ” 从某些角度也在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保持自然平衡和人类共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疏奏: “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 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凡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 ;闻 管弦 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帝悦。
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方叔言: “元杰之死,陛下既为命官鞫狱,立赏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 纪纲 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 ”请行限田,请录朱熹 门人 胡安定、吕焘、蔡模,诏皆从之。
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劝帝以爱身育德。
属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 “阉寺骄恣特甚,宰执不闻正救, 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 ?侧耳数日,寂无所闻,公议不责备他人,而责备于宰相。不然,仓卒出 御笔 ,某人授少卿,亦必无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谓非我责也。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极。谗言之胜,宗社赖之;言之不胜,则去。去则诸君必不容不争,是胜亦胜,负亦胜,况未必去耶。 ”方叔得书,有赧色。
翼日,果得御笔授天锡大理少卿,而天锡去国。而谗者又曰: “天锡之论,方叔意也。”及天锡之去,亦曰:“方叔意也。”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景定二年,请致仕,乃叙复官职。
(节选自《宋史 列传卷
一百七十六》)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以私陛下之听 / 而悦陛下之心 / 则前日之畏者 / 怠忧者喜 / 虑者玩矣 / 左右前后之人 / 进忧危恐惧之言者 / 是纳忠于上也 /
B .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 / 则前日之畏者怠 / 忧者喜 / 虑者玩矣 / 左右前后之人 / 进忧危恐惧之言者 / 是纳忠于上也 /
C .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 / 则前日之畏者怠 / 忧者喜虑者 / 玩矣 / 左右前后之人进 / 忧危恐惧之言者 / 是纳忠于上也 /
D .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 / 则前日之畏者怠 / 忧者喜虑者玩矣 / 左右前后之人 / 进忧危 / 恐惧之言者 / 是纳忠于上也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弦,是指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或管弦乐,与钟鼓都指代各种音乐。
B .纪纲,引申为纲领、法度、起重要作用之人物,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
C .门人,唐科举考试考生中进士后,对主考官称门生,文中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D .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利用威权对臣子的任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方叔任监察御史时向皇帝上疏,既有对皇帝身边大小官员的要求,也有对皇帝的要求。
B .因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等人死去,谢方叔希望皇帝能一直为国家主持事务、整肃纲纪。
C .虽然当时宦官骄横恣肆,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并很高兴地满足其要求。
D .无论是位居官阶品位较低的监察御史,还是其他较高官职,谢方叔常常心念国家、君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
( 2 )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
5 .文末 “ 方叔上疏自解 ” , “ 自解 ” 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7 . B
8 . B
9 . C
10 .( 1 )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的时候,应当想到两淮一带流民饿殍、转徙沟壑的人值得同情。
( 2 )台谏官不敢去弹劾谁,一位新来的势单力孤的监察官,还坚决站出来去指责批评他们,这难道是容易的吗?
11 .原因:心有羞愧,他人谗言。
结果:遭举报并被罢相。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
“ 畏者怠 / 忧者喜 / 虑者玩 ” 中 “ 怠 ” 的意思是 “ 变得怠惰 ” ,其主语为 “ 畏者 ” ,意思是 “ 害怕的人变得怠惰 ” 。 “ 喜 ” 的意思是 “ 变得高兴 ” ,其主语为 “ 忧者 ” ,意思是 “ 忧愁的人变得高兴 ” 。 “ 玩 ” 的意思是 “ 变得玩世不恭 ” ,其主语为 “ 虑者 ” ,意思是 “ 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 ” 。 “ 畏者怠 ”“ 忧者喜 ”“ 虑者玩 ” 结构相同,三句之间断开。排除 ACD 。
故选 B 。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 “ 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 ” 说法错误。原文 “ 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 ” 意思是 “ 陛下假若不始终主持,恐怕将会使纲纪废弛,而国家无法再成为国家了 ” 。由此可见文中不是指人,而是指法度。
故选 B 。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 . “ 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 ” 说法错误。根据原文 “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 ” 可见并不是每次都能。
故选 C 。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 ” ,判断句,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 “ 玉食珍羞 ” ,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 “ 羞 ” 同 “ 馐 ” ,美味的食品; “ 可矜 ” ,值得同情。
( 2 ) “ 台谏不敢谁何 ” ,宾语前置句,即 “ 台谏不敢何谁 ” ,台谏官不敢去弹劾谁; “ 孤立 ” ,势单力孤; “ 乃 ” ,还; “ 岂 ” ,难道。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 “ 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 …… 方叔得书,有赧色 ”“ 而谗者又曰: ‘ 天锡之论,方叔意也。 ’ 及天锡之去,亦曰: ‘ 方叔意也。 ’ 方叔上疏自解 ” 可以得出方叔 “ 自解 ” 的原因是 “ 心有羞愧,他人谗言 ” ;
根据 “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 ” 可以得出方叔 “ 自解 ” 的结果是 “ 遭举报并被罢相 ” 。
参考译文: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考中进士,曾经官至监察御史。他上奏疏道: “坚持刚强的德性以回应上帝的心事,奋行威严的果断以挽回天下的颓势,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进奏安乐、闲逸的言论的人,是不忠于皇上的行为。凡是奏报有水旱灾荒、盗贼造反的人,一定是忠臣;而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的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海味之时,应当思虑两淮一带流民饿浮、转徙沟壑的可怜状况;当皇上耳闻管弦钟鼓的音乐之声时,应当思虑西蜀地区白骨如山的可悲景象。”皇上看了很高兴。
当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了,谢方叔说: “徐元杰之死,陛下既然已任命官员审问,立即下令出赏捕拿奸贼,犯罪的人未抓到,忠诚者的冤狱未得到伸张。陛下假若不始终主持,恐怕将会使纲纪废弛,而国家无法再成为国家了。”请推行限田,请录用朱熹的门人学生胡安定、吕焘、蔡模,所请都被诏令允准进行。
十一年,特地授予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职,不久,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劝谏理宗皇帝要爱惜身体、修养道德。
嘱托监察御史洪天锡议论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奏折上后留于宫中没有结果,大宗正寺丞赵崇璠把上书改送给谢方叔说: “宦官们骄横恣肆特别厉害,宰相没有听说去干预,台谏官不敢去弹劾,一新来的势单力孤的监察官,还坚决站出来去指责批评他们,这难道是容易的吗?打听了数天,寂静无声,什么也没听到,公众的议论中不责备其他人,而只责备宰相。不然的话,仓卒之间,御笔批旨,某人授给少卿,也一定没有可以遏止的道理,丞相不应该说这不是我自己的责任。丞相是皇上最了解的,官位名声已达到极点。假如说的话算数了,国家因此可以依靠;说的话不能算数,就离职。离职时各位官吏一定不会不争,是胜利也是胜利,失败也是胜利,况且不一定离职呢。”谢方叔得到书信后,脸上有羞愧之色。
第二天,果然皇帝亲笔授任洪天锡为大理少卿,而洪天锡离开了朝廷。而那些谗言者又说: “洪天锡的议论,是谢方叔的意思。”到洪天锡离职而去,也说:“这是谢方叔的意思。”谢方叔上奏疏为自己辩解,此时监察御史朱应元举报谢方叔,谢方叔因此被罢免宰相的职务。景定二年,请求辞官,却是恢复官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 ① 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 ① 鲛人:传说中住在海中的人鱼。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B . “ 悠悠 ” 两句写江水退后悠远清澈的汉江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出,以 “ 水落沙屿出 ” 暗示 “ 登江中孤屿 ” 。
C . “ 夕阳 ” 两句再现往昔二人游览的情景,前句为景语,后句为情语, “ 兴非一 ” 即兴致无穷,不一而足。
D . “ 南望 ” 两句写诗人因为思念王迥不禁遥望鹿门山,回到家中怨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因而怅然若失。
2 .诸赏析 “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 两句的艺术手法。
12 . D
13 . ① 借用传说(或典故),虚实结合; ② 从水底到水面,从虚写到实写,将传说中的鲛人和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描写,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 ③ 既表现游汉江之乐,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做铺垫。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 怨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 ” 分析不当。诗句中的 “ 恨 ” 是遗憾的意思,本诗并未表现 “ 怨恨 ” 之意。
故选 D 。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中的 “ 鲛人 ” ,指传说中住在海中的人鱼。张华《博物志》载: “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 ” 可见运用了典故(或传说),写出了江水的美丽。
由 “ 潜不见 ” ,可见是眼前实景, “ 鲛人 ” 是想象的传说; “ 渔父歌 ” 也是眼前实景,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故可概括为虚实结合。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由后句 “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 ,可见写游汉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本卷还有3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小飞侠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