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读音有一处错误的一组是
A.挨ái饿受冻 不谙ān水性 蓓蕾bèilěi 针砭biān
B.炽zhì热 流水淙淙zōng 殚dān精竭虑 脖颈gěng
C.反诘jié 杀一儆jǐng百 果实累累léiléi 翘qiào首
D.轻佻tiǎo 肖xiāo像 风光旖旎yǐní 黑黝黝yǒuyǒu
下列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A.仗义直言 前倨后恭 怙恶不悛 源远流长
B.如期峻工 声音宏亮 缄口不言 苦思瞑想
C.众口烁金 备受欢迎 共商国是 誓不两立
D.祛除 聊以慰籍 股票增值 卷帙浩繁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但在《伯夷列传》一文中,则其通篇之论述往往都是或以感慨或以疑问之口吻出之,而且往往旁生侧出若断若续,使人难以遽窥其意旨何在,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
B.难道诸葛亮真的会呼风唤雨吗? 其实诸葛亮只不过是学了一些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客观实用、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到刮风下雨的时间罢了。
C.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干工作,为全市的沼气事业发展披肝沥胆二十八年,直到他病倒的那一天。
D.他睁着眼在床上躺了好长时间,不停地打着寒战,迷迷糊糊睡着后却又陷入可怕的噩梦,他亲眼看到的悲剧在梦里变幻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梦境。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10―12题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1)之药者,世世以为事(2)。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3)。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
(《内篇・逍遥游》)
【注释】(1)龟手:形容皮肤受冻开裂的样子。龟,龟裂。(2) :在水中漂洗织物。,浮;,漂。,即纩,丝绵。
翻译
10.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2分)
1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2分)
1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个什么见解?(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四川犍为县年近九旬的龙婆婆,和解放军驻犍某部官兵结下了38 年的深厚情意,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颂歌――
龙婆婆与她的“兵儿子”们
本报记者 刘裕国
7月19日,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塘坝乡红光村龙婆婆家里热闹非凡。89岁的龙婆婆端出自家种的丰水梨,拿起小刀削好递给战士们。
“‘老云南’,你带头;小钟你吃这块大的……”龙婆婆是战士们心中的“母亲”。她叫李光鲜,因老伴姓龙,官兵们都称她为“龙婆婆”。
这一天,是解放军驻犍某部官兵的轮休日。一大早,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卫国模范连的4名官兵带上食品去看望龙婆婆。挑水、劈柴、扫地,战士们忙开了”……
这一天,是38年极为平常的一天,也是38年军民鱼水深情的一个缩影。
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拥军之中
1969年春,塘坝山上梨花如雪,驻犍某部第一批官兵驻进塘坝山深处,开辟训练场。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在丛林间摸爬滚打。
“他们一定口渴,我去给他们弄点水喝。”龙婆婆赶紧跑回家煮茶,然后将一碗碗茶水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从那一天起,拥军成了龙婆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龙婆婆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却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了拥军之中。
龙婆婆家有两棵很大的黄桷兰树。每年春夏,黄桷兰花盛开,一串串的黄桷兰被送到了驻训官兵的手中。浓浓花香,飘出一片真情。
“家里的果树,是为战士们种的。”这在龙婆婆家里已是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分家独立,孩子们家的丰水梨、广柑等果树也是为龙婆婆的“兵儿子”种的。
“部队的煤舟完了,你去帮忙拉一车。”“部队的米、面吃完了,你去帮忙运一趟。”……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缺车,开手扶拖拉机的二儿子龙世敏和小儿子龙世尚不知被部队的“编外后勤”龙婆婆吩咐过多少次。“母亲的话就是命令。先为部队尽义务,再干自己赚钱的活路。”已是驾校汽车教练的龙世敏说。
多年来,每次部队上山训练,龙婆婆都会到炊事班帮忙,无论家中活再繁重,每天都坚持“上班”。
1985年冬夜,忙完炊事班的活回到家,龙婆婆想到炊事班的煤快用完了,她连夜装好家里仅有的一篼煤炭,第二天5点便起了床,冒雨摸黑上路。在经过老虎崖时,不慎掉到20多米深的沟中。她忍痛从沟里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赶往训练场。
早上7点,当官兵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训练场时,龙婆婆已经熬好了三大锅热气腾腾的酸辣汤。突然,一个战士惊叫:婆婆,你背上怎么有血?”官兵们连忙将龙扶进医务室。
1977年7月,骄阳似火,累了一天的官兵们晚饭时吃不下了。“要是有点泡菜吃就好了。”一位战士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婆婆连忙跑回家,捞来泡菜,端到战士们的餐桌上。
夜幕降临,战士们已经酣然入睡。龙婆婆带着女儿,悄悄地抱起官兵们沾满泥浆的衣裤,到山坡下的小溪旁,一件一件地清洗……
当起“编外指导员”
1990年冬天,战士胡启民刚上山参加集训,一封“母被打速归”的电报也跟着上了山。小胡向部队提出想回家处理家事,部队没批准。小胡一时想不通,整天闷闷不乐。龙婆婆知道后,把小胡请到家里,轻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还给他做最喜欢吃的鸡蛋削面。小胡心中的疙瘩慢慢地解开了,他全身心投入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部队嘉奖。小胡退伍回乡后,还经常写信问候龙婆婆,信里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里的鸡蛋削面,忘不了龙婆婆的谆谆教诲。
2007年4月26日,龙婆婆一早就来到训练场,想看看守营房的战士,但没有看见他们,“孩子们去哪了,不会出事吧?”龙婆婆急匆匆地赶往部队。打听后得知,4月25日,部发了了津贴,两名战士喝了酒,参谋长抓了个正着。看到孩子没出意外,龙婆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孩子们回到训练场,龙婆婆就赶紧找他们谈心。7月1日,看守训练场的战士换班,龙婆婆给他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汲取上一班战士的教训。
人世间母爱最伟大。龙婆婆把这种爱融入对官兵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尽心为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8年中,她先后认了一百多个“兵儿子”。他们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军、师、团级领导岗位。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编外军人”龙婆婆仍坚持走在那条通往训练场的小路上。
“军爱民,民拥军!38年来,部对官兵为龙婆婆一家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从上世纪70年代起,驻训的官兵们就时不时地来到龙婆婆家,为她挑水、砍柴、扫地。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后,每逢春种秋收的时节,官兵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龙婆婆家的田间地头,一如子女回家帮助年迈的父母忙着农活……
部队把龙婆婆视作“母亲”,照顾“母亲”。厚爱驻地群众的担子在一代一代军人中传承,部队由此也荣获“群众工作模范团”的荣誉。
――2007年8月5日《人民日报》
1.从新闻内容角度,谈谈你对文中两个小标题的理解。(2分)
答:
2.这篇通讯为什么要以7月19日的一个“缩影”开头,而不用一个概括性的叙述开头?(2分)
答:
3.阅读第一个小标题《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拥军之中》后面的内容,说说文章在叙述龙婆婆拥军的事迹时,挑选了哪几类素材?(6分)
答:
4.本文的重点是写龙婆婆,可是为什么最后两段写的却是部队,不写可以吗?为什么?(6分)
答:
以“在读书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镜头剪接式”的记叙文。
注:“在读书的日子里”不是指在学校上学的日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7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16、自古写“愁”诗句颇多,有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能许多愁”,本诗作者登浮远堂,而生“万里愁”的感喟,“万里”二字深得写愁意趣,请做简析。(2分)
17、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背诵默写(10分)
⑴、 ,蟪蛄不知春秋。
⑵、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
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⑸、 , ,卷起千堆雪。
⑹、定乎内外之分, 。
⑺、舞榭歌台, 。
⑻、 , ,赢得仓皇北顾。
⑼、羽扇纶巾,谈笑间, 。
⑽、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