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年西工大附中适应性训练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1年西工大附中适应性训练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1-07-15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6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付诸东流:把东西扔进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前功尽弃或希望落空。不能用于消除“烦恼、忧愁”。 )

2.

下列各句,表达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紧迫课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而且影响到我们能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 

B.据调查,不少乞丐是骗人的,有很多路人出于同情,都给以他们金钱上的帮助,其中以学生居多。

C. 在新浪网就“姚明将退出国家队”这一传闻展开的一项网络调查中,七成以上的受访网民表示理解姚明。他们认为,长期在俱乐部和国家队两头跑的姚明实在太累了,该歇歇了。

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A项“有效”与“能否”搭配不当;B “给以他们”语序不当,改为“给他们以”或将“给以”改为“给予”,动作的承受者不能放在“给以”之后;D项宾语残缺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愿望”。

二、未分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

家族的王国:土楼

北京时间20087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委员国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建筑,更是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的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朝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以“天圆地方”概念作为建筑的主体造型,以满足家族聚落群居和良好的防御功能需要来安排建筑的规模。除了方形、八卦形等特殊形状外,大都是圆楼,故国际上一度将土楼统称为“客家土圆楼”。圆楼直径多在3060米之间,楼高1316米,内设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天井空间,可供一二百人生活。1988年,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圆土楼出现在邮票上,这枚邮票在日本展出后,被震撼了的日本人将它评为当年最佳邮票,足见圆形土楼的魅力。

圆形土楼有很多优点,例如方楼的四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干扰大,因此不受欢迎,而圆楼消灭了角房间;与方楼相比,圆楼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从抗震的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性能。同时“风水”认为圆楼可“制煞”,科学地解释是圆楼对寒风的阻力较方楼小,因此对居室的影响也相对小。

圆形土楼至今巍然屹立,成为土楼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是由独特的施工技术决定的。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高峰,夯土墙之所以能做到薄而坚固抗震,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都是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有的还掺上粘土。讲究的做法有的选用“三合土”,即黄土、白灰、砂子拌和夯筑,以增强其坚硬程度。其次是墙基多为鹅卵石或块石、条石砌筑,高出地面12米,以防墙体被地下毛细水或地面渍水浸泡而坍塌。墙厚从底层往上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十几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再次是在墙身的处理上,土楼人家用竹片放进墙中,起牵引作用,相当于现在盖房子,水泥中加了钢筋。最后是软基采取松木垫墙基的方法。俗语说“风吹万年杉,水浸万年松”,因此他们一般都选用直径很大的百年老松,其木质赤色,油质饱满,确保泡水不烂。

土楼文化底蕴深厚,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住在同一土楼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土楼人家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楼内的祖堂与众多楹联、匾额,体现了敬祖重教的理念,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土楼人家的淳朴民风。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现了家族内部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的精神风尚,是地方传统的宗法伦理、民俗文化的实物载体。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作为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建筑形式,是世界民居中的瑰宝。

选自《百科知识》200817期,有删节

5.下列关于“福建土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明朝中期得到发展,民国之后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B. 福建土楼见证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体现了世界上大型生土夯筑建筑的最高成就。

C. 福建土楼表现了“天、地、人”的结合,是因为土楼人家有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D. 福建土楼都是圆形结构,这种形状的土楼出现在邮票上,并在日本展出,震撼了日本人。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圆形土楼独特优点的一项是

A. 圆楼对寒风的阻力相对较小,对居室的影响也相对小。

B. 圆楼房间光线好,消灭了角房间,并且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C. 圆楼以“天圆地方”概念为主体造型,以满足家族聚落群居等需要来安排建筑的规模。

D. 圆楼采用独特的夯土施工技术,并且这种结构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坚固抗震。

7.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福建土楼是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的建筑样式,所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委员国一致表决通过将之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 如果在处理墙身时把竹片放进墙中,建筑软基时采取松木垫墙基的方法,土楼就能坚固抗震,巍然屹立至今。

C. 土楼人家长期受到土楼文化的熏陶,对内团结家族成员,对外开拓进取,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宗法伦理体系。

D. 土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使福建地方历史和文化精神得以延续。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2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 B  A原文是“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期”;C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都是圆形结构”不对。

6. C  这并不是圆形土楼的优点,而是福建土楼整体设计的理念。

7. D  A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一共有三条,这里仅列举一条;B“如果……就……”还应该有其它因素;C“宗法伦理体系”本来就是“土楼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在此基础上”。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哄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哄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节选,有改动)

14.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4)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2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答:

3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答:

16.文中将陶渊明和魏晋名士、屈原和司马迁进行了对比,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17.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6分)

答: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4.言辞通俗,文笔自然,平静优雅,有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田园成为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

15.(1)因为自我的原因或外界的压力又一次迷失自我,失去了独立。

   2)民众对文化的理解有限,与真正的高峰有隔阂。

   3)高远的精神追求可以使人主动归隐田园,远离社会视线。

16.①与魏晋名士对比是为了说明陶渊明的人格中具有更强的道家的自然观念,是更为真正彻底的放达。(3分)②与屈原、司马迁对比是为了说明陶渊明得到的安静是主动的,是出自内心的,是脱离了政治的。(3分)

17.①“田园”是陶渊明远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

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归所;

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文笔描写自然的心灵世界;

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每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

请以节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三、填空题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7
77.77%
很难
1
11.11%
基础
1
11.11%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2
22.22%
未分类
3
33.33%
填空题
3
33.33%
名句默写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单元测试
9
10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潘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