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睿智 儒雅 痛心疾手 突如其来
B.澄澈 装潢 堂而皇之 卑躬屈膝
C.账簿 妥贴 匪夷所思 觥筹交措
D.嬉戏 深邃 纭纭众生 殚精竭虑
B(A.痛心疾首;C.妥帖.觥筹交错;D.芸芸众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从仿真到逼真: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①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②“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想象或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③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要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得出最优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排练击缶时找来800人现场排练。
④“该仿真系统能够把一个模糊创意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案,把创意.排练方案.呈现形式甚至服装道具等信息管理都融合在一起,利用平台系统综合考虑解决。”丁刚毅说,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⑤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
(选自《科技日报》2008年8月20日)
6.以下对“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够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和自动化分配各站位的演员动作。
B.它能够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
C.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从演出流程.演出人员到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以及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等。
D.它能实时漫游,即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可展示真人排练的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7.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并没有靠想象或采用真人反复排练,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B.科研人员将能够体现导演创意的具体参数输入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同样逼真的效果。
C.仿真编排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建议2369人参演“星光”。
D.导演和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在现场指挥北京奥运会彩排.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型文艺表演上,仿真编排系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上,该系统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B.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任意规模。
C.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排练“击缶”需要800人,现场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由此可知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
D.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试,使科研人员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 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6.答案:D(根据第②段可知,“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真人排练”不属于“实时漫游”的含义)
7.答案:B(A项“并没有靠想象”这是不可能的,“创意”就是“想象”。C项应该是“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D项“在现场指挥”错误,“仿真编排系统”重在“仿真”,不需要“在现场指挥”)
8.答案:D(A项,原文最后一段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比较。B项,错在“在不久的将来”,原文是“计划”,“任意规模”应该是“10万人的规模”。C项,不是“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需要800人”,而是“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找来800人现场排练”。因此,也不能推断出“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传记文字,完成16-19题
“布衣总统”孙中山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相称。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径武昌,特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
孙中山一看,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有大志。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把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中山先生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的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式样是我创造的,又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以后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中山装”就是这样来的。
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这样注意外表的整洁和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全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四菜一汤。有一次,厨师在桌上摆上了一套锡制的餐具,中山先生说:“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鸡待客。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
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成鱼拿上来。
唐绍仪说:“我大吃惯了,一只肥烧鹅,我一顿就能吃完,我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10元啊!”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到总统府求见,到了用餐时间,孙中山无美味佳肴待客,照例摆上几碟普通小菜。搞得奢侈成性的伍廷芳无法下筷,拘于礼仪,又不好退席,只好勉强下咽。而他自己却吃得津津有味,随吃随谈。
孙中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书写“自由”“平等”“博爱”的横幅赠给同志,勉励同志。有时喜欢走出总统府去访问群众.视察市政。总统府内有外国朋友送给总统的马13匹;还有友人送的1辆黑色汽车;侍从队有24辆自行车,备总统外出时卫士使用。但孙中山遇事首先想着人民,为避免惊扰群众,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
有一次,他穿着普通制服骑马出城,视察清时遗留的炮台。登上雨花台时发现那里已挂满旗帜。急问随从,原来他们出城时还是被人发现了,市民为此悬灯结彩,欢迎视察的大总统。孙中山感叹道:“不必去惊扰众人,我们还是改道走吧!”
街上熙熙攘攘,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许多商品也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旁边告示牌大字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地上,辫子堆积像小山一样。剪下辫子的人们喧闹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从一旁列队开赴前线的北伐军唱着新军歌:
同胞们,大家起来,唱个歌儿听,
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
革命军,起义武昌,六合同响应。
推翻满清。奔奔奔,妖氛全扫净......
男人都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孙中山正感慨着,又被群众发现了,大家一齐涌前来,顿时,里三层,外三层,一齐鼓掌欢呼:“大总统万岁!”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城外警察分局长率人赶来维持秩序,巡官拔出指挥刀挥舞,想驱散人群。孙中山见此立即派护卫去制止,他着急地说:“对待老百姓不能这样!我们是人民的公仆!”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齐呼:“大总统万岁!”
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护卫开路,围观的人让出一条道来,他们才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没见归来,急忙分头寻问,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
(节选自李君如主编的《细说孙中山》,有改动)
16.依据文本概括回答:(4分)
(1)节选的这部分传记文字重点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孙中山先生品质的?
17.文章开头说:“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不得少于两例)(5分)
19.跟青年孙中山相比较,你认为当代青年人缺失的是什么?请选取认识最深刻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16.(4分)(1)重点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生活俭朴,甘于淡泊的品质。(虽也表现了不畏强权.关注民众等,但不是重点)
(2)四个方面:名片简单,衣食住行简陋,待人宴客俭朴,出巡不张扬
17.(4分)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孙中山为什么坐都南京后被人们成为“布衣总统”?读者欲探究竟,不能不一气读下去。
②统摄全文,不仅引出称呼的来历,而且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布衣”二字来写的。
18.(5分)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传主的品格。
示例:①张之洞的傲慢和孙中山的高远志向的对比。文章开篇写孙中山“布衣总统”的来历,写了两个人:傲慢但能识人才的清末名将张之洞,布衣但胸怀大志的孙中山,通过对比表现孙中山的志向。②孙中山的简朴和唐绍仪的奢侈生活的对比。用了两个故事:用卤水鸡待唐绍仪,唐绍仪说他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十元”,跟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常常是四菜一汤”形成对比;用普通小菜待伍廷芳,以伍廷芳的“无法下筷”和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孙中山的简朴。③孙中山的“平等”意识和民众的爱戴之情的对比。在巡视炮台时,百姓张灯结彩,欢呼万岁,表现民众对先生的爱戴之情,但孙中山却悄悄改道行走,表现孙先生的高尚品格。
19.(5分)提示:①选取一个方面,不可面面俱到。②角度:是否有大志,是否生活简朴,是否关注民众等(必须是阅读材料中体现的)
学校要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你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两首诗之间为主持人报幕设计一段衔接语。(不超过50字)(4分)
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衔接语:
示例: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随着苏轼去游览壮美的赤壁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4分)
画家用交错的点线,浓淡的笔墨,形体气势的开合,明暗虚实的互映,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开合之中!
应改为“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结构上“笔墨”.“点线”.“明暗虚实”.“形体气势”相对应;“浓淡”.“交错”.“互映”.“开合”相对应。顺序上应着眼于最后一句“在笔墨点线的互流开合之中”。
该作品由: 用户林哥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