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3)苟以天下之大, , 。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激昂大义, ,亦曷故哉?
(5)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
(1)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2)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尊以相属。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4)素不闻诗书之训 蹈死不顾。
(5)小乔初嫁了 强虏灰飞烟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 ,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3)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司马迁《屈原列传》)
(5) ,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司马迁《屈原列传》)
(7)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8)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1)猿猱欲度愁攀援(2)边庭流血成海水(3)吴楚东南坼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然泥而不滓者也 (5)古来圣贤皆寂寞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7)夜发青溪向三峡(8) 月涌大江流
1.A。(A.两个“见”都表示被动。B.求取;冲。C.意动用法,以……为师;效法。 D.把……任命为;认为。)
2.D。(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直接体现;③为理解方法和语言特色;⑥为齐国人对其他两位学者的评价。)
3.A。(A.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4.(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采分点:“乃”“述”“是以”“所如者不合”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述”翻译为“称道、称述”都可以。“如”翻译为“到”亦可。)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采分点:“见”“岂与……”“菜色”“困”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菜色”翻译为“挨饿”亦可。)
【译文】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是邹忌,他凭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被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作《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验证细小的事物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只不过)他开始述说的时候空泛罢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反顾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语言流畅风趣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聩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2.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答:
3.“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4.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答:
1.(4分)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答案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一方面2分,共4分。)
2.(6分)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1点2分,共4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
3.(4分)①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只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带有功利色彩)。 ②现代人缺少闲情逸致,视读书为苦事。 ③现代人只在休闲时读书。(1点2分,答对3点方可得满分。)
4.(6分)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意思对即可)(1点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陈远)
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
席慕容:我第一次回来虽然是在1989年,但追寻游牧文化之根的这种想法却是我从小就有的,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个基因就已经有了。我觉得,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我到蒙古高原去,那里的人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因此感觉不到土地的召唤。可是一旦你离开了,你就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
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得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述席慕容眼里“游牧文化”的本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5分)
1.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的她,(2分)被内蒙古土地对她血缘的呼唤,(2分)使她想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2分)
2.1999年,席慕容意识到十年前自己因为到内蒙古高原的“寻根之旅”,使她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2分)那是故乡的土地、文化和气息给予了她某种力量。(2分)
3.蒙古高原的土地虽是贫瘠的,但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2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2分)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和爱惜之情。(2分)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要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2分)然后有理有据的论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炼、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3分)
该作品由: 用户谢海军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