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201019下午4点左右发生在杭州南宋御街上的一幕。   

       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闹市区,很多好心人都想方设法帮助老人。有帮忙打急救电话的大姐,有递出羽绒衣的商店店员,还有在老人不愿去医院而让老人进店休息的老板……但在这些人施援手的同时,现场也有人“善意”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结果,老人一直躺在地上,直到120急救车到达。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死于美丽  中赋渔

       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的羽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呜叫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鸟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知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时间里,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

       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子,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手,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1228,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

       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

       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这一次,杀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就可能面临消亡的境地。

       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

  (选自《人与自然》200912期,略有改动)

1.文中第二自然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

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

3.“面对这次人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

   1)理解:    2)思考: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新西兰椋鸟羽毛的美丽是欧洲人到来后它们最终走向灭绝的诱因,写它们的美丽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2)愈强调其美丽,愈强化了其灭绝的悲剧性,使读者对题目“死于美丽”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注:如只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点题”“扣题”,不得分。

2.(1)进一步表明许多动物的生与死一直是由人类来定夺,单凭人类的好恶就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 

  2)深化了文章立意,说明人类对其他物种破坏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新西兰椋鸟的被灭绝并非个例。

3.(1)毛利人对西方饮食文化不加拒绝地接受,对西方饮食文化造成的伤害无法有效应对。

  2)文化入侵不易察觉,比武装入侵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4.(1)理解:①椋鸟因美丽而灭绝;②毛利人因异族武装、文化的入侵而面临消亡的境地;③作者委婉暗示了人类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灭亡的可能。(2)思考:①人类不能因自己的好恶来主宰地球的命运(如答成“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也可);②各民族应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并相互尊重;③文化入侵也能像武装入侵一样使民族面临灭绝的可能。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做“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的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越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舍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何便一路浩浩淼森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划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圆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体部分引用了三则神话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一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含意?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举两例并作简要赏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2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引出“阙”这一话题,为下文阐释其中蕴含的哲理做铺垫;同时,作者的“两次着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启发读者的思考”)。注:如只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不得分。

2.通过这些神话传说,阐明了“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丰富了文章内容,营造了古朴、悠远的意境(或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或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意思对即可。

3.世间事物乃至人生,圆满和完美只是相对的;圆满、完美常和缺憾、不如意相伴(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我们对待事物或人生应多一份理解、豁达和乐观。

4.(1)语言富有哲理性(或“有丰富的意蕴”)。如“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坐春风。 

  2)文章善于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律美和诗意美。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一段充分利用拟人和排比,语旨生动;细细品来,满口生香。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举例略。 

  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举例略。

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官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选自《光明日报》20091020,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6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A(“最早的礼活动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2C(文中没有“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的依据)

3D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的发展。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文中无此意)

三、填空题 (共7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1               2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难度:
知识点: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使用次数:17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参考示例:我原想掬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湛蓝的大海;我原想采撷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燃烧的枫林  注:取材于自然景物,同一节的两个景物应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用词得当,不重复。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8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8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55%
现代文阅读
3
16.66%
填空题
7
38.88%
文言文阅读
1
5.55%
选择题
5
27.77%
语言表达
1
5.55%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2
11.11%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6.66%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5.55%
扩展语句
1
5.55%
其他
4
22.22%
1
5.55%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5.55%
病句辨析
1
5.55%
单元测试
1
5.55%
词语
1
5.55%
字形
1
5.55%
字音
1
5.55%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曹雪芹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