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山东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20778
2011山东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20778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有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有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的。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反对,可以编写故事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

       要求:(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文体自选;(4)不少于800字。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①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答,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仙去。这是2009411日下午的事。30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②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③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④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喑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淑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⑤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30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⑥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锺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⑦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雅文化的养成。

⑧我想,敬爱的林大哥吗?这时一定在天堂呵呵地笑我。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

2.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

4.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2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

2.(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3.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4.(答案示例:(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2)作者的观点是偏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结合作者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2.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②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③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④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⑤它有些像睡。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就像纸页与人的灵魂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⑥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⑦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⑧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⑨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⑩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11)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2)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

3.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才点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领起下文,展开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

2.(1)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不如作者缜密和深刻,但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碰撞,我们思维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2)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对名著当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往往就会视而不见。

3.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对阅读进行了通俗形象又富有感情的解读,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期待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更易于广大读者理解接受。

4.本文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答案示例:文章前七个自然段运用三个众所周知的比喻,从内容选择、精神收益、思维过程等方面对阅读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结合文本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作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1.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初始意义米说,“纹”中确“文”“纹”是“文”的同望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D.“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2.下列不能作为“兽面纹(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的原因的一项是               

       A.兽面纹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将最有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

       B.兽面纹这种以动物纹为主体、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青铜纹饰,可能是古人在彩陶图案中已经习惯了的。

       C.兽面纹的图形安排符合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即省略不重要的地方,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

       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符合古代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即对称与平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其特征的部分代替楚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织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群体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说法没有依据。)

2B(这种说法和“兽面纹(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没有因果关系。)

3DA项“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说法绝对化;B项“到了商代”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际”;C项“图形文字”以偏概全。)

三、填空题 (共8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另选两个妙用量词的例子,仿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字数、句式不作要求。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不就 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            。再有                  

难度:
知识点: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示例:(1)一“缕”轻风。就这么一“缕”,那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如丝般纤柔,如纱般轻灵了。

2)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那渐渐褪去的晚霞,仿佛是哪位仙人用画笔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所选量词的韵味,语言通顺即可。)

本卷还有1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5.26%
现代文阅读
3
15.78%
填空题
8
42.10%
文言文阅读
1
5.26%
选择题
5
26.31%
语言表达
1
5.26%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2
10.52%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5.78%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5.26%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5.26%
其他
5
26.31%
1
5.26%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5.26%
病句辨析
1
5.26%
标点符号
1
5.26%
单元测试
1
5.26%
词语
1
5.26%
字音
1
5.26%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哲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