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年山东淄博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训练题
2011年山东淄博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训练题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请以生活的表情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生活的表情

王玉强

生活中充满着表情,有高兴的表情,有痛苦的表情,有哭、有笑、有酸、有甜。

表情是表面的,但他也反映着人的内心世界;有时表情是冷的,但内心却是热的;有时表情是笑的,内心却是冷的。生活的表情永远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看着“爱的奉献”捐募活动中的谭君子,我直想哭,因为她是谭千秋的女儿。谭千秋留给生活最后的表情是什么,应该是高兴,因为他的行动,用自己的身躯趴在课桌上,救活了桌子下面的四名学生,孩子得救了,他却离开了人世。他曾是一个细心的人,校园里的一块石子,他也捡起来,他想不为学生造成一点生活的波折,但他却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谭千秋最后的生活表情是自然的,他的张开的双臂是一种生命延伸的元素。

一位哲学家说:“人的表情是内心流露的载体。”表情的有无对于谭千秋来说是自然的,因为他用生命诠释了表情的凝重与仁爱的意义。

“我是一个充满忧患的人,因为我爱这份土地深沉。”这是温总理的话。是啊,他在用行动展示着生活的表情。为什么他在驻马店的表情是严肃的?因为他在为艾滋病村而心焦;为什么他在南方冰冻灾害的荒山上表情是严肃的?因为他心系南方三天三夜冻在路上的人们,飞机无处降落,先起飞再说;为什么他在“512”地震的聚源中学的废墟上表情是严肃的?他一手提着学生的一只球鞋,一手提着学生的书包,他的目光凝视着废墟中救人的一时一刻,因为他焦急啊。

我们理解你----总理,你是把两个字放在心里——“人民”。人民的苦,就是总理的苦,人民的悲,就是总理的悲,人民的辛酸,就是总理的辛酸。

生活的表情让我们想到了很多,想到了生活艰辛的哭与笑,悲与欢,苦与甜。

我们想起了苏轼的生活表情,《水调歌头》中兼怀子由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了梁思成的悲伤表情,“砸死我吧,推倒北京城墙就像剥了我的一层皮”;

想起了周总理邢台大地震时忧虑的表情,一手端着白水,一手拿着窝头,与人民一同抗震救灾,恢复家园。

生活的表情是多面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生活的表情,是对爱斯梅拉达的钟情;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表情,是看见雨水滴在自己刚刚种下的豆子上的高兴;陈忠实的生活表情,是在晨昏瞬间看到农民的炊烟燃起,心里沉静的一笑。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表情,表情的背后永远有精神在泉涌。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也有人化用这句名言,认为既要贴在地面上步行,又要在云端跳舞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例文:步行与跳舞

王玉强

“既要贴在地面上步行,又要在云端里跳舞”,是一种态度,一种主张,这告诉我们,既要面对现实,扎实地生活,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放飞自己的想象。

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充满理想,既要贴在地面上努力,又要在云端里充满希冀,这就是我们的追索。

现实在脚下迈进,理想在思维中升腾。他是黑人,但他更是为黑人的平等自由而付出的人。马丁·路德·金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他成了一种精神。在美国的中小学,在小朋友的画册里,在黑人家庭的情感上,人们都把他的肖像崇拜。他也是个普通的黑人,但他的心中却装着平等的血液、自由的血液。在商店调查,在港口的黑人中访谈,在林肯的思想中洞悉,于是他大胆地提出“我有一个梦想”的非暴力行动。

现实与理想的结晶,在马丁·路德·金的脚下延伸,那就是平等与自由;也在甘地的脚下延伸,尽管他死于暴力,但他的精神不死;也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延伸,那是贴在地面上步行与在云端跳舞的见证。

在地面上步行的人,秉持着人的毅力与精髓;在云端跳舞的人,秉持着人的哲思与智慧。

有人说孔子是贴在地面上步行的人,弟子们问他未来如何,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他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三思而后行”,行是孔子的根,仁是孔子的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杏坛下授课,他在诸侯国传仁,朝沐于泰山古柏,暮栖于齐国闻韶。而庄子则是独立于云端跳舞的人,他垂钓,他曳于涂,他思考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他思考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

我们思考孔子的仁政与礼仪,是贴在地面上步行的总结与主张;我们崇拜庄子的清静无为的哲思与无穷智慧,是传统文化现实与梦想的和谐。

弘一布道有佛教之慧,但他也思虑小虫在藤椅中间的生命存在;徐悲鸿深味中国传统国画的水墨神韵,也融会西方油画的泼刷风采;林则徐一把火烧了鸦片,也期冀新疆水利的汩汩清泉;鲁迅叱咤于杂文的领域,也涉及夸父与女娲的故事新编;温总理在国难面前,勇敢地站在前沿,但也有“遥望星空”的美妙诗篇,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最佳结合。

走进现实,就要贴在地面上,一步一步行走;站在云端,就要升腾起理想的风帆。现实,永远是人类生存的土壤;站在云端,则是头顶的天空浩瀚。

萧伯纳说:“走进生活,会有性情的呼唤唤,也会有美妙的想象。”但愿我们的生活,有现实的召引,也有理想的希冀。

要贴在地面上步行,又要在云端跳舞。

地面步行与云端跳舞

-----追求的凭借

陈鲁峰

有远大理想与志向,可敬;但无脚踏实地的践行,可惜!

人生在世,贵在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铸就通达理想的路径。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至圣为此奔波了一生,劳累了一辈子。为推行自己的美政,周游列国不倦不悔。一度厄于陈蔡之间,进退维谷,缺粮断水,随行病倒,子路为此怪罪道:君子固有穷乎?孔子正色道:君子固穷,小人固斯滥矣!“夫子之道至大”,虽不为世之所容,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决心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堪称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表率!时至今日,虽不能至,亦心向往之!因为孔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讷于言而敏于事”的人!

宦海浮沉,贵在与民谋福,以臻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63岁时,苏轼自况到:“心似如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遭遇乌台诗案,被流放荒蛮之地,但他依然心系民间疾苦,一心为民做事,将满腹的委屈心酸忧伤搁置一边,修水利,办学校,扶助贫寒,在他经往、居官之地,处处留下了人们悼惋他的庙堂、碑刻等。“穷达”都要兼及天下的人格追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宦理念,让他的文学成就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悲天悯人,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平素的一言一行之间。

愿意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德兰修女,立志把博爱撒给日月星辰,她没有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奔赴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换上破烂的衣衫,散乱秀美的长发,力图融汇到“大众”之中,以便被贫民所接受。她说:“只有我穿的吃的住的与他们一样,他们才会接受我的援助。”她募集钱款多达数亿,而自己却只有一样电器——电话,用来和外界沟通。她去世后,8个印度人抬着她的遗体行进在大街上时,印度内阁总理及大臣全部下跪为她送行,因为她是一个终身践行了至善至美的爱的天使!

理想是舟,实实在在的行动则是托起它的江流;志向是树,脚踏实地的行动则是促其茁壮的清风;梦幻是虹,筚路蓝缕的行动则是催其酝酿的雨露。

让我们在云端跳舞的同时,贴近地面步行吧!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李安江 郭晋嘉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

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5121428,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

1文章开头“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2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请结合文本说明。

3.作者认为人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这两句话的作用:一方面引出下文;另一方面渲染了救人的紧张气氛。

2.作为记者的责任是采访,但在面临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又首先要救人,先救人就展示了人的道德,而见死不救就是不道德。作者于是放下相机先救人体现了道德的观念。

3.原因是:(1)采访行为与当时紧张的救人场面“格格不入”;(2)参加到救人和运送伤员的队伍中,没有时间进行采访;(3)看到灾区的惨状,记者没有心情进行采访。

4.细节:拨得发烫的手机,说明打电话繁忙,信息不畅;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表现了记者与人民心连心,焦急与疼爱;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表现爱心与关爱的心态;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和护士抬满身是血的重伤者上救护车,表现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但同时又惦记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细节表现了对受灾群众的无私救助与深厚感情。(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

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从视觉、形象而言);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

2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者侧重气度(外部神态等),后者侧重性格(内心世界等)。

3.(1)炎黄二帝是炎黄子孙血脉的源头;(2)纪念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或“对炎黄二帝的渴念”亦可)(3)表达后代子孙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创造”和“奋进”“开拓”。

4.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造过程”是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或写炎黄二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目光是虚写)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开篇,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建造过程,最后虚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

3.

1 .    我每次看到《红楼梦》晴雯之死的时候就感慨颇多。晴雯冤枉地死了,这是令人非常难过的事情。宝玉悼晴雯,写了《芙蓉女儿诔》。这《芙蓉女儿诔》里面,有的地方很愤激,有的地方很悲哀,然后宝玉自己朗诵来送别晴雯。这时黛玉来了,就提出来他哪几个字用得不妥,建议这个地方应该这么改一下,那个地方应该那么改一下。这样就把对晴雯的悲悼适当地间离了,它进入了一个讨论语言讨论文字的境况,等于是黛玉和宝玉共同做一个语文练习题了。这也是一种无害化的处理。当然这个无害化的处理也有它另一面,有时候让你感觉非常残酷。晴雯死了,贾宝玉事实上也做不了什么,他无法抗议,也无法改变自己这个家庭,他能做的就是写一篇文章。这段描写至少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字能够使我们的一种经验、一种遭遇、一种情感审美化,审美以后也就使不能承受的东西变得比较能够承受。

然后我还要说,语言和文字还有一种功能——有一种信仰的功能,有一种神学的功能,就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语言文字可以神圣到变成一种信仰,它可以变成神。各个民族都在寻找一种奇怪的、独特的、秘密的,甚至是诡秘的语言和文字,认为找到了这种语言和文字以后就可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获得超自然的坚强。比如我们都知道“芝麻开门”,你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使密室的石门洞开,而所有的金银财宝、各种财富就会属于你。人们使某一些语言、某一些概念、某一些词语凌驾于人的生活之上,使你对它有所崇拜、有所敬仰,而这些东西除了在语言中存在以外,你很难在现实中、实际生活中把它抓住。比如说“神圣”,比如说“终极”。谁看得见“终极”?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几乎所有民族的语言里,都有类似于“终极”这样的词。总会有一些非常神圣、非常伟大、非常崇高的词,这些词不但可以表意,不但可以审美,不但可以做记录,而且它本身可以膨胀起来,可以升高起来,成为一种价值,成为一种标准,成为一种理想,甚至于成为上帝,成为神。

——选自王蒙《语言的功能》

【小题1】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因果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用论证       D.类比论证

【小题2】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建议宝玉修改《芙蓉女儿诔》想证明的观点是(  )

A.语言有一种信仰的功能。      B.语言有一种心理的功能。

C.语言有一种审美的功能。       D.语言有一种修辞的功能。

【小题3】下列关于“这也是一种无害化的处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我每次看到《红楼梦》晴雯之死的时候就感慨颇多”。

B.“无害化的处理”指可用美好的意象把悲哀、消极、颓废的东西变成美丽的艺术品。

C.黛玉和宝玉通过讨论语言文字的表达,适当间离了宝玉对晴雯的悲悼,进行了情感的“无害化的处理”。

D.语言和文字能对负面的感情进行“无害化的处理”,使不能承受的东西变得比较能承受。

【小题4】下列关于选文第二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信仰和崇拜的角度论述了某些语言具有超出现实的功能的观点。

B.所有语言不能离开生活,但又具有超出现实的功能。

C.各个民族认为找到了“芝麻开门”这种语言和文字就可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和坚强。

D.总会有一些非常神圣、伟大、崇高的词,可以审美,可以升高,甚至上升为一种信仰。

【小题5】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或引述理论,或谈主观感受,或述说体会,都通过主观感受、切身体会来证明。

B.本文论据真实可信,符合学术研究的方法,又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点。

C.作者书面化的表达,体现了语言深入浅出、简洁谨严的风格。

D.本文作为演讲词,其内容既有充足的学术含量,又不过于专业化。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6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C

3.A

4.B

5.C

三、填空题 (共1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1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3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3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2
8.69%
现代文阅读
3
13.04%
填空题
12
52.17%
文言文阅读
1
4.34%
选择题
5
21.7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2
8.69%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13.04%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8.69%
扩展语句
1
4.34%
其他
8
34.78%
1
4.3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4.34%
病句辨析
1
4.34%
词语
2
8.69%
字形
1
4.34%
字音
1
4.34%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肖建玉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