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阶段性测试
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阶段性测试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请以“陌生人,你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7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恃才傲物的钱玄同     叶兆言

  ①钱玄同的身世颇为奇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大家所熟悉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是钱玄同的二公子。

  ②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上世纪30年代初,他已经是很有名的教授,章太炎来北京讲学,他执弟子礼甚恭,马前鞍后唯唯诺诺,亲自为老师翻译,因为章的浙江话,很多北方同学听不懂。他的这种举动,一时传为尊师的美谈。其实他也只是做做样子,根据旧的家法,像他这种有违教诲的弟子,早就应该逐出师门。

③当时不少学者都激烈偏执,但像钱玄同这么极端,还真不多见。他自号“疑古玄同”,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钱玄同受老师影响,有非常高的古文经学造诣,然而他后来也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并自称“乃始专宗今文”。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古文和今文,钱玄同都是背离师门的。20年代初,钱玄同和大学刚毕业的顾颉刚讨论今古文,以《聊斋志异》上的故事举例,说明他们这一代学人治学应该有的态度。书生桑生先后接纳了两名女子,这两个不安分的女人,老是互相攻击,一个说对方是鬼,一个说对方是狐,桑生起初以为她们只是妒忌,说着玩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她们果然是鬼是狐,事实证明两个女人说得都对。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面对今古文之争,今文学家说古文经过刘歆伪造,说得是对的;古文学家说今文不符合孔子的意思,也是对的。因此,现代学人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古文学家的观点来批评今文学家,用今文学家的观点批评古文学家,从相互指责之中,把各自的假面目戳破。

④钱玄同的旧学十分了得,像他这样的弟子,做老师的想恨都恨不起来。他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为了要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钱玄同能写一手漂亮的隶书和篆字,曾用小篆抄写章太炎的《小学问答》刻印出版,这事遭到了鲁迅的指责,认为像他这样激烈的人,不该这样复古。

  ⑤人本事大了,难免恃才傲物,章太炎就常常不可一世,他的几位弟子,老实说脾气都不小,搁一起便磕磕碰碰。先是大弟子黄侃和几位闹文学革命的师弟斗气。30年代初,章太炎带着黄侃到北京讲学,钱玄同对老师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对师兄却根本不买账。有一天,在章太炎住处,黄侃开玩笑地对钱玄同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顿时翻脸,拍着桌子厉声说:“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话文,混账!”章太炎闻声赶来,哈哈大笑,排解说不许再争什么注音白话文。章的意思十分明显,想想当年一起学习的同门之谊,有什么好吵的。

⑥钱玄同不仅和黄侃心存疙瘩,和鲁迅后来闹得也不愉快。他们既是师出同门,又一起在《新青年》上打打杀杀,临了却分道扬镳。众所周知,鲁迅写小说,是因为受一个叫金心异的人教唆,金心异就是钱玄同。那时候,鲁迅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是钱玄同把鲁迅从古书堆里拉了出来,促使他成为新文化的一名旗手。可是钱玄同似乎更愿意和周作人做朋友,对鲁迅则敬而远之。鲁迅死了以后,钱玄同写文章纪念,不愿多谈对方的不是,然而对鲁迅情书中提及他的那几句话,依然耿耿于怀。因此,他只说他们之间曾经很投机,说鲁迅“治学谨严”,但是“多疑,轻信,迁怒”。对于曾经大吵过一架的黄侃,在他死后,钱玄同的评价是“小学本师传”、“文章宗六代”,说他是同门中的“隽才”,这里面显然有客气的成分,因为毕竟走的不是一条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⑦客观地说,钱玄同和鲁迅还应该算是同路人,他们的方向大致相同,只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人各有志,钱玄同的奋斗目标,和刘半农一致,是语音方面的革命。刘半农带着大批科学仪器,从法国载誉归来,钱玄同曾非常激动,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知音。 

                 (摘自2003313《周末》)

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目的是为了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的主张。

B.面对自己弟子钱玄同与黄侃的翻脸,章太炎笑着进行排解,直接提醒他们想想同门之谊,没什么好吵的。

C.利用古文学家与今文学家的观点进行相互批评与指责,戳穿对方的假面目,应当成为现代学人要做的事情。

D.在语音革命上,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奋斗目标一致,钱对刘“载誉”而归表现得非常激动,是真正的“知音”。

2.下面各项表述,不完全属于钱玄同与鲁迅“同路人”关系的一项是

A.钱玄同与鲁迅先生师出同门,曾经一起利用《新青年》在新文化战线上打打杀杀,一起冲锋。

B.钱玄同把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的鲁迅从古书堆里拉了出来,促使他成为新文化的一名旗手。

C.钱玄同与鲁迅先生虽有一些不愉快,但只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他们的方向仍然大致相同。

D.钱玄同写文章纪念鲁迅,说他“治学谨严”,但是“多疑,轻信,迁怒”,他们间曾经很投机。

3.文中说钱玄同对老师章太炎“唯唯诺诺”“执弟子礼甚恭”,却又说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这是为什么?

答:                                                                  

4.从文中看,钱玄同的“傲物”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不是语言上的“直接提醒”,而只是以话语中的潜台词来作暗示。) 

2D(“治学谨严”,“多疑,轻信,迁怒”,是对鲁迅的评价,而非表述两人的“关系”。) 

3.①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却自称“疑古”,又背离师门,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②这是违背师训的,是对老师的“大不敬”,应被逐出师门,而此时他依然“执弟子礼”,“唯唯诺诺”,只能看作是“做做样子”。③当然,身为名教授的钱玄同,对老师是很尊重的,作者并没有否定他的做法。

4.①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的否定态度;②为研究注音学与白话文,与师兄黄侃翻脸;③与鲁迅一起搞文学革命,却闹得不愉快,直到分道扬镳。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

萨伊德认为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观点,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中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我想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等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因之变得从容而大气,同时,对世界也因之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名句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火里凤凰·画像一》)。这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观念差别。

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尽管萨伊德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那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比如,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等等。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B.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C.黄永玉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因此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

D.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3.作者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是什么?具有这种“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答:                                                                

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

2D(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和美学”,故说“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

3.不是“对抗现实”,而是“穿越现实”。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4.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

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孔子是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顿时心凉如水。他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

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题目也就一闪而现:

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

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路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跃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

泰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选自《天纵圣贤》,有改动)

1“他壮志不酬”中的“壮志”在文中的具体指什么?

答: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绝命歌”?

答:                                                                  

4有人评价这篇文字“苍凉悲壮,有一种悲剧之美”。试从选材、结构、手法和语言方面,探究文章是怎样表现这种苍凉悲壮之美的。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在混乱无道的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既是寻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寻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2通过想像的画面描写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后天下纷乱的局面

3绝命歌原是孔子临死前对混乱的世道的叹息,但它语言简洁、典雅、充满诗意、富有象征意义,文中加以引用让人联想到一代圣人的巨大影响,以及他去世天崩地坼的时代巨变衬托出孔子伟大的人格

41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晚年的凄凉处境,写他的疲倦、痛苦和失败,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力量,充满悲壮感;(2从结构上看,本文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的残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并在文中首结呼应,使全文笼罩着一种悲剧感;(3从手法上看,文中多处用丰富的想像的细节再现了历史场景突出一代哲人的悲剧命运;(4从语言上看,文中叙述语言与描写与议论语言相结合,语言中充满了感情,流露出对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对伟大精神的敬意

三、填空题 (共7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8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本卷还有1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5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5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6.66%
现代文阅读
3
20.0%
填空题
7
46.66%
文言文阅读
1
6.66%
选择题
3
2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6.66%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3
20.0%
其他
4
26.66%
1
6.66%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6.66%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3.33%
病句辨析
1
6.66%
单元测试
1
6.66%
字音
1
6.66%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沈初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