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帝尧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上古时代的尧文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尧文化的核心精神早已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这里是帝尧活动的都国。2007121517日,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在山西省临汾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先秦史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以传承弘扬尧文化,共建和谐新临汾为主题的论坛。下面是两位专家的发言摘要。

    李建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经过对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田野发掘,特别是出土扁壶上的朱书文字的成功破译,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扁壶是陶寺遗址常见的一种汲水用的陶器,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属陶寺遗址晚期。经破译的扁壶朱书文字为“文”和“尧”两个字,朱书文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陶寺扁壶文字因书写于陶器之上,方得以幸存。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这一成果将汉字成熟期至少推进到距今4000多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何驽(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陶寺早期城址在陶寺中期扩展成为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中期沿用早期的宫殿区,观象授时祭坛的存在,不仅标志着历法作为王权的一部分在陶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陶寺城址的王都性质。最高权力控制的大型窖穴仓储区的存在,是国家社会储藏贡赋、备战备荒的设施。陶寺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完全具备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和祭祀建筑等各要素的先秦城址。陶寺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陶寺城址都城的性质、陶寺文化社会组织的国家特质,在距今4000多年的当时历史时期是极为罕见的。

1.陶寺遗址有哪些重大发现?45字左右)

答:                                                                           

2.试分析举行尧文化高层论坛的意义。(50字左右)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9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扁壶上的朱书文字;

  2)具备古城墙、宫殿、王陵、仓储区、观象台和观象授时祭坛等的先秦城址。

2.(1)从出土材料证实临汾是帝尧活动都国的历史记载;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推动临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

    “文革”中,华罗庚先生曹一次次遭遇大会批判斗争。贴大字报与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当时,华先生兼任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读书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公主坟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华先生问。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学习班,声称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有的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等。

    “什么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的严先生大惊,非常关注地追问。我回答:“那位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说:“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约我见面,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

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1.这篇传记中有不少传神的人物神态刻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向严济慈教授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反映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B 得知南方某教师的实验情况,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这是因为他确信该实验简单幼稚,相对论不可动摇。

C 听说批判相对论,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内心里考虑着如何维护相对论的问题。

D 问华先生为什么推导有许多小错而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华先生笑了,意味着这是有意为之,自己明知有错。

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科学院批判相对论,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华罗庚先生坚持科学精神的难能可贵。

B 华罗庚听说科学院批判爱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证明相对论的手稿,主要是表现他高超的数学水平。

C 当华罗庚先生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冒险去看望他,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 本文通过叙写一批科学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争,旨在揭露文革践踏科学、摧残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3.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试分条加以概括。

答:                                                                           

4.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2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2A

3.另设两个前提;运用矩阵工具,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距阵计算;得出时间和长度都具有相对性的结论。

4.①我去看望华罗庚先生,他问:“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表现华罗庚虽处境艰难,却十分关注现实。②华先生交给我一叠手稿:“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表现华罗庚虚心、严谨、求实。③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表现华罗庚坚持并捍卫科学真理的胆识。④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表现华罗庚有巧妙的斗争艺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的,他们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这种普及性的著作,也能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就是他们的基本策略。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不妨以萨盂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不过是一个“流氓集团”。他从多方面分析了这种“流氓集团”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指出这种“流氓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一种对“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决不会这样讲。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一定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呢,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1.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

    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

    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 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 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 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3.文中两次列举《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各有什么作用?

答:                                                                           

4.为什么说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极易混淆?二者有什么不同?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A

3.第一次写《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论证过去的学者很注重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并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第二次举出《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旨在把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进行对比,进而揭示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表现和危害

4.因为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看起来很相似。表面上都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力求浅显易懂。但二者又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或以对大众启蒙为宗旨,或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而后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因而迎合大众,讨好大众。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 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

答:                                                                            

2.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4 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

1,3,5

 
  2)解放后努力学习,希望出国;

  3)后来,儿子到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

  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

2.(1)人生彻悟的狂喜;

  2)痛失亲人的悲伤;

  3)历经磨难的感叹。

3.(1)为人物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4.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坚强、韧性的人格美。

   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

   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

二、填空题 (共8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                                                                       

难度:
知识点: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本卷还有1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0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0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4
20.0%
填空题
8
40.0%
选择题
4
20.0%
文言文阅读
2
10.0%
作文
1
5.0%
语言表达
1
5.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4
20.0%
单元测试
4
20.0%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2
10.0%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3
15.0%
病句辨析
1
5.0%
字音
1
5.0%
其他
4
20.0%
1
5.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