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是花园,
思想为种,
既可繁花似锦,
也能杂草丛生。
请以“心灵的花园”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
从中学所学古典诗词中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画线处。要求所举例子引用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100字内。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为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还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依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二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下面一则消息的内容做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句通畅、不超过40个字。
1月6日,号称“西湖第一高楼”、建成至今才13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实施爆破;1月7日,青岛市昔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建于15年前的铁道大厦,也被爆破拆除。
据报道,按照设计寿命,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至少可以使 用100年,可是所在地块被高价出让,受让方要求平整土地后重建-个大型商业项目。而青岛铁道大厦被爆破,是因为它毗邻的青岛火车站要扩建,而青岛火车站1993年已经行过改建,短短十多年后,又要推倒重来。
有关专家透露,我国房屋建筑使月|寿命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而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到100年。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建筑的“短命”,可谓劳民伤财 是对建筑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建筑“短命”现象 说明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还需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
(3)要彻底解决城市建筑“短命”问题,地方政府就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城市重要建设项目无论是新建或是拆改,都应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并广泛征求民意
(5)有关部门应严格禁止随意拆建行为,杜绝建筑“短命”现象蔓延。
(6)城市建设应杜绝浪费,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文段后面的3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_______。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_______。________。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①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②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③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②①③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这时来,香山性格的另一面我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圃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梁衡散文集《觅渡》)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歌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③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5)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 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①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1)文章第③段所讲的“重负”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 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E
(A选项认为作者对另外三季的态度是“淡漠甚至厌恶”,一是文中无据,二是作者写另外三季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冬。选择本项是犯了忽视整体观照而解读的错误。
C选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D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2.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引出领出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
3.(1)指的是“满世界攀附予山韵花叶”(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和“满世界没完没了的游客”(那些没完没了的游客)。
(“重负”的卸下,是香山另一面性格在冬日得以显现的关键条件。解读此概念,注意 “重”“负”)。
(2)香山万物凋零却依然伟岸,“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万物凋零依然伟岸”;“铮铮便骨与浩浩正气
4.答案示例: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方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与前文呼应,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答案要点:①点明主旨(或篇末点题),②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或清与硬骨),③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首尾呼应),④引发读者对发现香山性格另一面的无限感慨(引发感慨)。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李明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