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随着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女性的主体意识也渐觉醒,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女性诗人猛增。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成就,不仅反映在闺秀诗集中,还反映在清代“闺秀诗话”中。这些诗话,指的是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
清代闺秀诗话目录现知有三十种左右。其作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而女性并不少于男性。女性闺秀诗话以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五卷为代表。此诗话收从清初至道光时期女诗人千余名,对传播和弘扬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书足本有十五卷之多,篇幅巨大。虽然也博采众多书籍,但颇多第一手材料,它记录了作者与同时代女诗人的交往,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女性生活和文学活动片断,具有自撰的原创性质,与雷瑨、雷瑊《闺秀诗话》等书的单纯辑录不可同日而语。其内容虽然也是以选录诗词佳作为主,但常有评点,画龙点睛,间或也表达自己的诗学观念,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与体验。
男性闺秀诗话,应以袁枚《随园诗话》等著作中的闺秀诗话为代表,此外还有陈维崧《妇人集》二卷、。陈维崧《妇人集》是至今所知清代最早记载清代闺秀诗词创作而具有诗话性质的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仅二卷,诗话九十余条;但为清代的闺秀诗话确定了基本模式,即内容大体是女性诗词选兼诗人小传,间有简短评语,并采录部分与诗词无关的女性轶闻佚事。清代闺秀诗话一般都未突破此书窠臼,可见其于清代闺秀诗话史上的开山地位。另外最应重视的则是袁枚的闺秀诗话。袁枚大力倡导的性灵说,推动了女子为诗,也促成了随园女弟子等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袁枚为了鼓励女子为诗,强烈批判“俗称女子不宜为诗”的“陋言”,并于《随园诗话》中大量采录闺秀之作,予以赞扬。虽然袁枚并未专门撰写过闺秀诗话专书(《贩书偶记》所载《随园闺秀诗话》一卷,估计也是《随园诗话》中闺秀诗话的摘编),但袁枚《随园诗话》与文集、诗集却有大量涉及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是绝对不能略过袁枚的这些文字的。因此有必要把袁枚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都搜罗于一集,编纂一本《袁枚闺秀诗话》。
清代闺秀诗话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多数闺秀诗话“诗”多“话”少,特别是关于诗学的话更少,若欲从中获得理论启示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女性作者本为诗人而非诗论家,长于形象思维,而不擅长理性思维,多满足于感性描述或评点。男性作者则多视诗话为谈资,理论上不甚用心。因此清代闺秀诗话于古典诗学理论的发展并无何建树。又如内容庞杂,虽名为“诗话”,但与诗词无关的记载较多,这也是中国古代许多诗话的通病。还有许多闺秀诗话虽然对女性的才学非常赞赏,对才女的早寡生活予以同情,对才女的少年早逝表示痛惜;但又恪守腐朽的忠孝节义观念,如盲目褒奖才女为亡夫守节、为父母公婆毁伤身体尽孝之类。
(选自《文汇报·清代闺秀诗话》,有改动)
1.有关“男性闺秀诗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性闺秀诗话属于清代闺秀诗话,清代闺秀诗话鼻祖陈维崧的《妇人集》是清代闺秀诗话的开山之作。
B.男性闺秀诗话的代表作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它清代闺秀诗话都难以突破它所构建的基本模式。
C.袁枚大力倡导性灵说,鼓励女子为诗,批判陈规陋俗,并撰写闺秀诗话以促进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
D.《随园诗话》有大量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是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的珍贵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袁枚等人的推动引导,使女性自身意识逐渐增强,使女性作者代不乏人,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
B.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始终坚持自己具有女性独特视角的诗学观,对传播女性文学有重要价值。
C.清代闺秀诗话的大多数女性作者短于理性思维,而大多数男性作者则不甚用心于理论研究。
D.雷瑨、雷碱的《闺秀诗话》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书中保留了许多反映清代女性生活的珍贵的佚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的文学家把袁枚《随园诗话》中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搜集在一起,编纂成《袁枚闺秀诗话》。
B.清代女性诗歌创作成就既反映在闺秀诗集中,也反映在闺秀诗话中,其中诗话的作者有女性也有男性。
C.《名嫒诗话》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仅就这一点来说,其他的清代闺秀诗话就不可同日而语。
D.大多数清代闺秀诗话“诗”多“话”少,诗论甚少,伪劣庞杂之作甚多,人们很难从中获得理论启示。
1.A(B项,从“男性闺秀诗话,应以袁枚《随同诗话》等著作中的闺秀诗话为代表”可知,男性闺秀诗话的代表作不止《随园诗话》:“其它清代闺秀诗话都难以突破它的基本模式”中的第二个“它”应为《妇人集》。C项,袁枚并没有专l、j撰写过闺秀诗话。D项, 《随园诗话》中没有评点, “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的是沈善宝的《名媛诗话》。)
2.C(A项,理解错误,“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而非袁枚等人的推动引导才使得女性作者代不乏人。B项,夸大其词,将吖司或”说成“始终”。D项,张冠李戴,“具有……性,保留了……佚事”这个意思在原文中说的是沈善宝《名嫒诗话》,而非雷瑨、雷碱《闺秀诗话》。)
3.B(A项,未然说成已然, 《袁枚闺秀诗话》并未问世。C项,说得太绝对,陈维崧《妇人集》也间有简短评语。D项,“伪劣庞杂之作甚多”属无中生有。)
下列各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贝壳/金蝉脱壳 累计/硕果累累 度量/量体裁衣
B.禁忌/情不自禁 公仆/前仆后继 吭声/引吭高歌
C.饮马/饮水思源 铜臭/乳臭未干 咀嚼/咬文嚼字
D.模型/一模一样 埋怨/隐姓埋名 附和/曲高和寡
B(A.ké/Qiào,lěi/1éi, liàng: B.jìn/jīn,pú/pū kēng/háng: C.yìn/y ǐn,xiù,jué jiáo;D.mó/mù,mán/mái,h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歌唱家李双江15岁的儿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警方拘留的消息披露后,网民们立刻沸沸扬扬,发表个人意见。
D.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10日凌晨发生的沉船事故是由于超载造成的,这也在提醒企业一定要按标准搭载,不要满载而归。
C.巴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将于2011年10月22日在滁州举办,全市上下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群众对此拍手称快。
D.七月流火,合肥各大商厦里春装渐渐让位给夏装,“最后出清”“季末折扣低至三折”的促销活动铺天盖地。
A(A项的“沸沸扬扬”是形容议论纷纷,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B项的“满载而归”是指装满了东西回来,常形容收获甚丰,不符合语境;C项的“拍手称快” 形容人们对公愤消除、正义伸张时的高兴心情;D项的“七月流火” 指天气转凉)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巨大的树冠宛若一朵绿云,漂浮在小村的上空。微风吹来,片片树叶仿佛万千扇动翅膀的绿色蝴蝶翩翩起舞。最令人陶醉的是槐花飘香的时节,“满树玉玲珑,芳香十里浓”。繁茂的枝叶间缀满雪白,透着淡黄,不争百花艳,愿挽柳烟重。淡淡芳香,沁人心脾,醉了看花人。无数的小蜜蜂绕着槐花,悠然飞舞,自在欢唱。
A.槐树树冠 B.槐花飘香 C.槐花淡黄 D.槐树情思
D(“槐树树冠”概括的内容是第一句。“槐花飘香”概括的内容是第二句:“槐花淡黄”概括的内容是第三句; ABC概括均过于片面,没有从整体上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妣事略
清:张惠言
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
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黹(zhY):做针线,刺绣。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④臧获:奴仆。⑤伯:十倍百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生两男两女 凡:大概 B.资教授以养先祖母 资:凭借
C.堕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 致:表达 D.每岁时过故居 过:拜访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府君卒 拔剑撞而破之
D.常以岁时减分钱米 以勇气闻于诸侯
C.逾月时乃一省归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惠言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抚养他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生活极端困苦,但是母亲还坚持让惠言读书。
D.母亲在张惠言读书时给以很大的帮助,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
C.张惠言眼中的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母亲和姐姐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常做到很晚才会休息,从不间断。
D.文中的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教子有道,处家有方,与人为善,是一位勤劳贤惠的普通女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5分)
译文:
(2)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5分)
译文:
4.A(凡:总共)
5.C(A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介词,在/介词,凭借:C均为副词,才:D句末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6.B(“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这个说法不正确。在最后一段,母亲也曾经在极端痛苦时选择了自杀。)
7.(1)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 (“成立”“是”每点1分, “是我责也”判断句式2分,总体理顺1分)
(2)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相得”“虚”“假”“由是”各1分,总体理顺1分) ·
亡母姓姜,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十年内,共生了两男两女,但夭折了两个,只有姐姐观书和我存活下来。然而父亲去世了,去世四个月后,母亲生下遗腹子翊。那时母亲二十九岁,姐姐八岁,我只有四岁啊。
父亲从小就成了孤儿。 (父亲)兄弟三人,凭靠教书供养祖母。祖母去世后,兄弟各分家,大伯另外租了房屋在城里居住。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一晚的粮食储备。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 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然而大伯也贫穷,省吃俭用,常在年节时分点钱粮周济我家,我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以供家用。我九岁时,大伯让我到城里和堂兄一起读书,过一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一天傍晚回家,却没有晚饭吃,于是全家都没吃晚饭就睡了。第二天凌晨,我饿得起不了床,母亲说: “我
儿不习惯挨俄啊?我与你姐你弟经常这样挨饿呢。”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当时有一个堂姐给了一文钱,买了块糕点给我吃。等午后日偏西,才赊欠了点米来,煮点粥吃。我寄居在大伯家,读书四年。回家后,母亲让我教弟弟翊读书。母亲和姐姐规定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以线数为限,每天早上起来,做完三十根线,然后才做早饭。晚上就点一盏灯,母亲和姐姐相对而坐,我和弟弟端着书靠在她们身边,针线的声音和读书声互相应和。钟漏响过四下,我和姐弟各自就寝,母亲才去睡。母亲侍奉祖母白太夫人五年,尝颇得白太夫人的欢心,和妯娌们的关系处理得细致周到,对待别人也没有什么抵触冒犯的。她又善于教育开导别人,和她相处的人,都心情愉快并受她的感化。姐姐嫁给同乡的一个姓董的人家,姐夫的姑姑钱老夫人,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每当过年过节时拜访老家,村里的大婶大娘都争着邀请母亲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唯恐母亲马上回城里去。等到母亲去世,家族里里外外无不失声痛哭,亲戚及其仆佣都为她痛哭流涕。
唉,母亲自从家父去世,三十年来更加困苦凄惨,可以说出来的,就只能是这些,那些十倍百倍于此的,就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了。还记得我五岁时,母亲日夜哭泣,过了几十天,忽然母亲大白天蒙看被子睡觉,我在床前嬉戏,以为母亲哭得累了才睡的。不久族母来了,才知道母亲是拿着带子上吊,幸而苏醒过来。而母亲生病在床,我在京城,听到情状急忙跑回来,还不到五十一日。唉,老天爷要惩罚我,唯独让我无父无母吗?而这对于母亲又是多么残酷啊。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邓兰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