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2届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届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2-01-02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06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    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解析】“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在文中无依据。

2.【解析】A“在儒家那里”错误,应为“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C“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无中生有。D“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3A 【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2.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身遗憾    南柯一梦    罄竹难书    迫不及待

  B.小题大做  立竿见影    事得其反    不可逾越

  C.刚柔相济  众口铄金    弄巧成拙    白壁无瑕

  D.生杀与夺    讳莫如深    咎由白取  朋比为奸

难度:
知识点:字形
使用次数:5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B “事得其反”应为“适得其反”;C“白壁无瑕”应为“白璧无瑕”;D “生杀与夺”应为“生杀予夺”。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市场万能的时代,艺术匠当然也就俯拾皆是,然而,艺术人的出现,至少可给我们以希望。

  B.某生产食醋的厂家在食醋中添加了人T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任何人T色素”, 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C.朝鲜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

  D.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 所令行禁止的。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此处用得是正确的。  A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用“比比皆是”。B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  D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句中“做法”是“令行禁止”,不通。

4.

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两句填人原文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李白的《秋浦歌》描写了秋浦、清溪两河流域的山水风物、人情风俗,色调明丽而生活气氛浓郁。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还写诗忆念秋浦,____    ,他采过秋浦清香的山蔬,任何时候都念念不忘。____,他甚至打算在流放期满后到桃花旧游一带隐居修炼。可见,李白对秋浦的感情何其深厚。

  ①“秋圃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②“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

  ③“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

  ④“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A.①④    B.③②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1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从“采过秋浦清香的山蔬”和“打算在流放期满后到桃花旧游一带隐居修炼”可以得出。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

    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3分)

译文:____

(2)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4分)

译文:____

(3)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译文:____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8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 B 【解析】寻:推究。

5D 【解析】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6.C  【解析】“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7.答案见参考译文。

1“依德而至”“缘政而生”各1分,后面的句式1分。

2)“幸”1分,“由是”1分,“食之以毒”1分,通顺1分。

3)“举”1分,“断”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何敞字文高,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辈在汝阴安家。何敞生性正直。自己认为取舍不合时务,每被征召,常常称病不出仕。元和中,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宋由用特殊礼仪待他。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当时京城和周围多处出现奇异的鸟兽草木,议事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何敞通晓经传,心里很讨厌这种说法。于是向宋由、袁安二人说:“吉祥的征兆应随美德而到,灾异因恶政而产生。现在奇异的鸟在殿屋飞翔,怪异的草在庭院生长,不能不明察。”宋由、袁安害怕,不敢回答。过了不久,肃宗就去世了。

当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超过规定。何敞上书给宋由说:“赏赐超过限制,使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空竭,国资损耗。推究公家的用度,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明君赏赐,应该有品级规范,忠臣受赏,也应有限度。现在您地位尊贵责任重大,应该先正己来给群下做表率,送回所得到的赏赐的物品,再趁机陈述得失,奏请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以节省朝廷开支,赈济穷困孤独的人,那么恩泽施与百姓,百姓高兴,上天听见看到,一定会很快感应。”宋由没有采纳。

窦宪任车骑将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一起大造邸第,征调劳役让百姓愁苦。何敞上书劝谏说:“我虽然是才识短浅的人,实在私下感到奇怪,认为窦笃、窦景作为亲近显贵的大臣,应当做百官的表率。现在百姓愁苦,官府没有救助施为,反而突然大造府第,崇尚玩好,这不是用来体现美好的品德的啊,应当遣归工匠,体恤人们的困难。”奏章递上了却没有人理会。

后来担任尚书,又上书劝谏说:“过去郑武姜宠爱共叔段,宠爱却不教诲,最终铸成大错。由此看来,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来害他的啊。窦宪掌握三军的重任,窦笃、窦景总管宫中护卫的大权,而虐用百姓,过分奢侈,诛杀无罪的人。现在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共叔段又在汉室再生。虽然知道劝谏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还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实在不忍心亲眼看见他们有祸患却沉默以苟且保全自己。”

何敞多次极力劝谏,诉说诸窦罪过,窦宪等人深深怨恨他。当时济南王刘康尊贵骄横无度,窦宪就奏请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太傅。一年多后升任汝南太守。何敞嫉恨那些只知道引用法令条文的俗吏用苛刻之政谋求当时名誉,所以在太守任上以宽厚和善为政。每到勘察冤狱疑案,就用《春秋》之义判断。因此郡中的人没有怨恨,百姓被他的恩礼感化。与父母别居的人,都回去赡养他们的父母,推财相让的有二百多人。又整修阳旧渠,百姓靠它获得好处,垦田增加三万余顷。官吏百姓一起刻碑,歌颂何敞的功德。

三、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容易
2
16.66%
中等
10
83.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文言文阅读
1
8.33%
未分类
1
8.33%
名句默写
1
8.33%
现代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名句默写 单元测试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字形
1
8.33%
词语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修改应用文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命题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林依慧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