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2高中语文高考真题27270
2012高中语文高考真题27270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2-06-04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7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夜 游 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地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什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洇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冈、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在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1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5)

答:                                                                      

                                                                        

                                                                        

1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6)

答:                                                                      

                                                                        

                                                                        

1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

答:                                                                      

                                                                        

1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开篇的两段分别进行分析,分析各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主旨,如第一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第二段运用了人物描写;其次,要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表达技巧的,如第一段写了怎样的环境,是怎样写环境的,第二段写了怎样的人物,是从哪些方面写人物的;最后,要分析各项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对表现夜游的“寂寞”的作用。

答案:①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村庄的寂静,借此烘托出夜游时“寂寞”的氛围;②第二段通过写夜游者在夜里拖着蹒跚瘦弱的身影孤独而行的动作和情景,直接表现出了夜游的“寂寞”。(每点2分,句子顺畅1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12.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倒数第三段;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白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规定了考生必须既答出夜游的幸福,又要答出幸福的寂寞;最后要根据题干的两个方面的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整合。

答案:虽然夜游时无人相伴,孤独寂寞,(2)但他们夜游时所见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2)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2)(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13.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给文章划分层次,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一、二段为第一层,三、四、五段为第二层,六、七段为第三层。其次要概括各层的内容。最后要分析各层的关系,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揭示。

答案: 首先描写村庄夜晚的寂静和孤独寂寞的夜游者;其次写“我”对夜游者的认识,由不明白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了他们的幸福;最后由夜游者联想到自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梦想。(每点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14.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命题者提出的观点明确表态,其次要阐明自己的理由,本题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探究,无论是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是这样结尾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恰当与否;二是这样结尾产生的表达效果好不好;最后,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层次分明。

答案:(示例一)这样的结尾好。因为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结尾,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

(示例二)这样的结尾不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太过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现状,之后用“但我一直梦想着”结束全文,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明确交代。(开放性试题,明确观点1分,理由充分、阐述恰当4分,表达层次清楚2)

 

2.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荚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上,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依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权这一个短篇轰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于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5分)

1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6分)

13.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6分)

1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12. 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13.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4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3.

太阳的话

                                    (日本)岛崎藤村
   
“早上好!
    
我向太阳隐身的地方致意。没有回答。今天仍旧是太阳隐居的日子。
    
让我在这里写下一点自己记忆中的事吧。我第一次发现太阳的美,并不是在日出的瞬间,而是在日落的时刻。当时我已经是18岁的青年了。当时在我的周围,虽然也有人教给我对大自然的很淡然的爱,但是没有人指给我说:你看那太阳。我在高轮御殿山的树林中发现了正在沉落的夕阳,为了分享那从未有过的惊奇与喜悦,我发狂般地向一起来游山的朋友跑去。我和朋友二人,眺望着日落的美景,在那里站立了许久许久。那时充满在我胸中的惊奇与欢乐,至今仍旧难以忘怀。
    
然而,更使我难以忘怀的,乃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太阳在我的精神内部升起的时候。我青年时代的生活颇多坎坷不平,时时与艰难为伴,在漫长而暗淡的岁月里,我连太阳的笑脸也不曾仰望过。偶尔映入我眼里的,不过是没有温度,没有味道,没有生气,只是朝从东方出,夕由西天落的红色、孤独的圆轮。在我25岁的青年时代,我感到寂寞无聊而去仙台旅行,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懂得了自己的生命内部也有太阳升起的时刻。
    
阳光的饥饿——我渴求阳光的愿望本是极其强烈的。但是,在似亮非亮的暗淡笼罩的日子里,我也曾非常失望过。我也曾几次失去了太阳。甚至连渴求太阳的愿望也时而变得淡漠。太阳远离我而存在,在我的眼里,它的面容永远是毫无意义的,悲哀痛苦的。
    
然而,曾一度懂得在自己的生命内部也会有太阳升起之时的我,几经仿徨后,又回归到等待黎明的心境。不论是在冬季要持续五个月之久的信浓山区,还是在好似新开垦的处女地的东京郊外的田野,或是在便于观赏那城镇上空的日出的隅田川的岸边,我一直在翘盼着天明。不仅如些,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也曾沦为异邦的旅人。在那时,无论从宛若紫色的泥土般的遥远的海上,无论从看上去如同梦境般流泻着蓝色磷光的热带地区的水波之间,也无论是在如冰的石头建筑鳞次栉比、林阴树凄冷昏黑、万物仿佛全都结冻了似的寒冷的异乡街头,我仍然在固执地盼着天明。甚至在梦中思念着遥远的日出,踏着朝霞向故乡迢迢归来。
    
我等待了三十多年。恐怕我的一生就要在这样的等待中度过了。然而谁都可以拥有太阳。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要追赶眼前的太阳,更重要地是要高高地举起自己生命内部的太阳。这种想法与日俱增,在我年轻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现在我所想像的太阳,已经到了古稀高龄。仅就我记忆中的,自物心相合以后的太阳的年龄,如今已经是53岁。如果加上我无从记得的从前的年龄,那么太阳是怎样一位长寿的老人,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知晓的。
   
人若到了53岁的年龄,不衰老者也属少见。头发逐年增白,牙齿先后脱落,视力也日渐减弱。曾经是红润的双颊,变得就像古老的岩壁一样,刻上了层层皱纹。甚而还在皮肤上留下如同贴在地上的地苔一样的斑点。许多亲密的人相继过世,不可思议的疾病与晚年的孤独,在等待着人们。与人的如此软弱无力相比,太阳的生命力实在是难以估量的。看它那无休无止的飞翔、腾跃,以及每夜沉落不久又放射出红色朝霞的生气!真正拥有丰富的老年的,除太阳之外,更有何者!然而,在这个世上,最古老的就是最年轻的。这个道理深深地震动着我的心灵。
    
“早上好!
    
我再一次致意。太阳仍旧没有回答。然而我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而且感觉到了自己内部的太阳正在醒来,因此我坚信,黎明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光临。

11.4段中三处加点“太阳”是不是一个含义?试比较说明。(5分)

                                                                                                                                                                                        

12.5段中“我也曾几次失去了太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13.你认为第7段的中心句是什么?(5分)

                                                                                           

14.末尾的一句话“早上好”与首段一句含义是否完全相同,请说明理由。(8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一三处的“太阳”含义相同,是比喻义,喻指生活的信念、理想、目标等等;第二处指自然界的太阳。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淡的日子,我的生活也曾失去方向和目标,也曾彷徨无助过。

13.中心句: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要追赶眼前的太阳,更重要的是要高高地举起自己生命内部的太阳。

14.两处问候都有向自然界太阳致意的意思。不过,结尾处有双关义,同时也问候生命,希望生命的太阳闪光。

 

4.

树 叶

苏叔阳

我几乎没有想过,一片树叶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我也从没留心过树叶对于树枝的装扮有多么丰富。活了五十多岁还没有空儿整天瞧着同一根树枝发愣。这回好了:从春到夏,我守在一个窗口,盯着一根树枝,从早看到晚。

当杨树枝头刚刚鼓起花苞的时候,我就住进了这间病房。春节刚过,暖风还待在老远的南方。树枝可是等不及了,它们急急忙忙攒足了汗水从根到梢让自己活软起来。病房里极静,日日夜夜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北京的春天多风,过去令我厌烦,可此刻我却盼着有树枝在风中敲打窗户。在静静的病房里,风声就变成了命运交响曲。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它们每天探头探脑地从窗外向我问安,我还好意思不给它们一脸好气色吗?

小时候管杨蕊叫“杨树狗子”。那时淘气,捡起落在地上的杨树狗子,插在鼻孔里成为两绺紫檀木色的胡须,背着手在人前走来走去,神气一番。那时候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老,更想不到自己老了会成什么模样儿。才多少时候,咔噔一下,我老了,满头华发,婴儿似的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杨树狗子。

终于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往日里春雨真的像听不见了,因为哪怕是再细微的市声也盖过了春雨润物的声音,可是今儿听到了。不知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了我的睫毛。从知道自己得了凶险之病起,我可是没掉过眼泪呀!我知道掉眼泪没用,病不怕这个。可为什么外头下起雨,我眼里却湿漉漉了?是春天惹的祸,它让我想从病床上跳起来去外头淋一淋。从今儿起我当更喜欢春雨。

当叶子像婴儿般攥着拳头的时候,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去经历一番大限的预演。当我从麻醉中醒过来,伴着剧痛,窗外又飘进滴滴答答的春雨声。这一回,雨打嫩叶,声音更好听,弄得我简直不敢呻吟,怕这呻吟搅乱了生命的乐章。

三天以后,在一片树影婆娑中,我被护士推着走过春天的树下,回到我的病房,歪头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齐刷刷一排小巴掌似的杨树叶子在窗外向我招手。

Z医生告诉我,在那间病房的窗外,有一对筑巢的喜鹊,正在加紧工作。我忍住痛,一步步蹭向那间病房。那屋里的病友和我一样,都招惹上了同一病魔。

噢,那对鸟儿真不赖。一个接一个飞上飞下,衔来树枝搭在那枝丫之间。那可怜巴巴的小巢在风中摇晃。可是不敢掉下来。大概有半个钟头吧,它竟然加高变结实了,直到鸟跳进去只能看见它高扬着的小脑袋儿。这些小精灵真是了不得。

树叶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我也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可以自己走到病房外去治疗了。

过了些日子,Z医生告诉我,小鸟出来了。我急忙去看,只见树叶间,一只大鸟飞来,在那鸟巢中齐刷刷伸出四只张大的鸟嘴。就在这一天,那屋的病友去了,走得匆匆忙忙。也许在最后一刻,他也瞥见了那刚刚出世的小鸟,他带着对生命的礼赞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我知道,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著的爱与追求。过去我总以为医院与死亡挂钩,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树叶、小鸟、雨水、风声,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让死亡倒退。我知道我正在步入老境,但老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生理的衰退远不如心理的老化可怕。

当窗外的树叶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我走出了医院。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就算是梦想,难道我没权利做个好梦吗?就算我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不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我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

11.试分析文章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5)

答:                                                                     

                                                                        

                                                                      

12.文章第④段“我”“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了我的睫毛”?(5)

答:                                                                  

                                                                       

                                                                      

                                                                      

13.“树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7)

答:                                                                   

                                                                      

                                                                      

                                                                       

14.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悟。请结合文章第⑪⑫两段作简要概括。(7)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0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散文中某句话的写作特点,一般是分析其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前一分句中“探头探脑”“问安”等词语描写的是树叶和花蕊,作者赋予其人的动作特点,因而是拟人手法;后一分句则用反问句形式来表达作者受到“生命的精灵”的感染,心情开朗舒畅了。

答案: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可爱。(2)以反问的句式表现出“我”乐观的心态,富有感染力。(3)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我们要理解作者这微妙的心理变化,就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文中多次提到“生命”一词,而第段开头“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著的爱与追求”一句则是理解作者心情乃至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句。

答案:春雨声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激发了“我”对生命的热情和战胜病魔的勇气。(2)(句子顺畅1分)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标题为“树叶”;开头总体礼赞树叶;第段又说“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中间几段则写树叶迎春而发,“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不畏雨打,不惧风吹,生机勃勃;结尾两段抒发了作者从树叶等生命现象中获得的感悟。因此,“树叶”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作者借以表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的情感载体。

答案:①“树叶”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见证了“我”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3)②借物抒情,借一天天长大的树叶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3)(句子顺畅1分)

1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有的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如“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有的则需要考生自己从文中的“……步入老境……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等句中提炼、概括。

答案:①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直面死亡;活泼的世界,能给人以力量;(3)②步入老境,不应对生活失去兴趣,而应对生活充满期待。(3)(能扣住作者“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态度回答即可,句子1)     

 

5.

醉太行

从维熙

    ①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太行山有雄无秀,虽然有直立的万丈悬崖,但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是秃山、秃岭形成的大山之魂。去年金秋十月。全国自然生态文学会议在太行山石板岩乡召开,使我有机缘钻进它的躯体之内,去扫描它的生存形态。汽车刚开进大山之腹。我就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谬误,十月的太行山,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②汽车沿着陡峭的S形山路,盘旋地向上攀登,每每拐过一个弯道,绿色便变换一个层次,由山下的浓绿,弯成苍劲之绿;再由苍劲之绿中,发现秋天的橙黄;又在橙黄之中,绽露出一片片艳红一那是红枫在向人间展示苦夏已经远去,秋意已染上太行的额头和眉梢。过去的文人墨客抒写的多是南方的灵山秀水,如黄山之灵秀,雁荡之奇伟;庐山之恬雅,泰山之巍高,几乎从文字中难以找到对太行抒情的表达。倒是有写到太行山的文字,无一例外地都与战争发生联系,“金戈铁马”“兵家必争”一类的字眼溢满书页,这实在是对太行山的色盲——至少是一种认知上的斜视。

    ③从河南一侧看太行,它不仅有万峰争雄的阳刚之魂魄,还充满了阴柔之灵秀。依山而行的百里大峡谷中,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一个来自南方的“老广”,在车上竟然惊叫起来:“哇!我的天哪,这不是高山峡谷出平湖么,能不能停一会儿车,让我把这些奇丽风景带到广东去,发表在报纸上,让‘老广’们都来这儿观光?”不仅南方来客,对此情此景神情愕然,就连我们这些北方来者,也都为之瞠目结舌。

    ④我的心已沸腾起来:我做梦也想不到太行峡谷中,能有这样一片碧蓝的湖水。可以想象。它是露水河的浪花汇流而成,如同为太行峡谷镶嵌了一面明镜。  

    ⑤车子开到下榻的石板岩山村了,这里的石墙石屋石碾石磨,浑然一幅古老风情画卷。早上起来,听到有人高喊:太行山峰戴上银冠了!凭窗外望,发现那银冠不是什么帽子,而是压在山尖上的一轮明月。山峰直立陡峭得如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轮洁白的圆月,真像是一个古代武士头顶银冠。在太行山一个名叫桃花峪的景区:那儿崖谷中的桃花,与天下桃花的开花季节不同;它不开在温暖的春时,而是开在寒冬季节与洁白的冰雪斗奇争艳。最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太行山的主人拿出冰雪与桃花共存的画册,我们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中的作者,才被太行山独有的风韵折服。

    ⑥太行大峡谷长过百里,当我们闯进它的腹地时,常常为其独有的神秘而情动。走着走着,不知从哪儿飞来凉丝丝的水雾,抬头看去,那是悬崖之顶垂落下来的瀑布;只因为那山崖太高太高了,待这条银线飘到大山谷底时,已然被风分解成小小的水珠了。尽管这儿的山势陡峭而巍高,但仍不乏特意来太行探秘的勇者,他们沿着镶嵌在悬崖陡壁上的铁板栈道,向太行之顶攀登。远远望去,那些攀登者的身影。因衣着不尽相同,如同一只只色彩相异的壁虎,在向太行绝顶进发!

    ⑦这个攀登者上攀的崖谷叫王相岩,之所以留下这个与雄险山崖决然对立的儒雅的名字。缘起于远古的历史积淀:三千多年之前,商朝迁都至河南安阳之后,这里曾出了个贫贱山民傅说当了朝廷重臣之典故。据《商史》记载,国王武丁是个明君,在没有继位之前,曾到太行山体察民情,在这座山崖之巅,他碰上了傅说,并为他的博学多才而动容。但是在商朝,山民是王权的奴隶,是不能登堂为官的,武丁当了国王之后,为了让山民傅说进朝辅佐朝政,不惜以夜梦远祖遗训为尚方宝剑。巧妙地把傅说召进了国王的宝殿,当了他的一号重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则“天方夜谭”。因而,太行山不仅将雄、奇、险、秀集于一身,它的体躯内,还闪耀着中国人文历史的光环。

    (选自2005218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1.文章叙述“一个来自南方的‘老广’,在车上竟然惊叫起来”的情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依据文意,简要阐述。(5)

12.通读全文,分析第⑦段讲述《商史》中关于傅说典故的作用。(6)

13.太行山有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14.一直以来,许多人在太行山认知上总是斜视的。结合文意,探究人们对太行山认知上的斜视的具体表现。(8)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①从侧面突出太行山奇绝的景色,突出太行山景色给游客的震撼作用。

    ②进一步表明了人们以前对太行山的认识是一种认知上的斜视。(意思对即可)

12.①增强了大峡谷的神秘性; 

    ②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历史色彩;

    ③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意思对即可)  

13.④山的色彩绚丽多变,富有层次感。       ②山峰雄奇峻峭,富有阳刚之魂魄。 

    ③山中景色绮丽,具有阴柔之灵秀。  

    ④山谷狭长险峻,充满了神秘色彩。(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三点)

14.示例:

    ①人们认为太行山是秃山,秃岭,有雄无秀,却不知太行山还有江南山脉那样的秀美。②认为太行山只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是“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

    ③人么可能知道太行山的雄壮险峻,却不知道太行山极富神秘气息。

    ④人们认为太行山的色彩单一,却不知它的色彩丰富而多变。 

 

本卷还有2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28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28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7
96.42%
语言表达
1
3.57%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7
96.42%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3.57%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xuan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