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3届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8月测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3届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三8月测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3-10-17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    /独辟

B.游/    /    /垂直线

C/    /    /利多销

D/    /    /高楼大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6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等读音知识。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

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要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识记能力。正确读

音为:A.震、赈都读zhèn,咯kǎ/luò,蹊qī/B.弋yì/,侪chái/,轴zhóuC.纰pī/

,娜、挪都读nuó,薄bò/D.颈jǐnɡ/jìnɡ,晤wù/,厦xià/shà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固然令世人刮目,但是,部分地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误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无一不是教训。谁都不希望这些悲剧在中国重演。好在国人已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了。

A刮目         B.饮鸩止渴        C.教训       D.呼之欲出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2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A刮目:即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B.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C.教训:指先前失败的事情或经历,可以做为以后行事的准则或警戒。D.呼之欲出: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D.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9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否定不当,去掉“没”;B项并列不当,“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D项不合逻辑,“两年”和“五年”应该对调。

考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盼着吃上馒头,曾是北方农人撑持灵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麦历经了去岁和来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麦经过______,______,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过______,______。昔年,小麦向被北方农人视为高贵的象征。

春水的浇灌,夏风的熏陶         秋雨的滋润,冬雪的覆盖

月的明丽,星的璀璨,日的辉煌   霜的清冽,露的晶莹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还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分析可知:要与“经过”“浸透过”搭配;“生命旅程”依秋、冬、春、夏顺序;“生命元素”依出土前后、由内在而外在的顺序组成。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艺术与宗教

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以音乐为例,各种宗教音乐不一样,基督教颂神诗与佛教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宗教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达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宗教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宗教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宗教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佛像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从这可以看出,宗教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这一主要性质。

宗教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宗教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宗教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宗教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6.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宗教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宗教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7.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宗教意图。(4分)

8.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

5A C

6A

7.①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②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使信徒感觉到来自宗教的真正的同情和怜悯。③佛像全身微向前倾斜,使朝拜者有亲近感。(答对12分,23分,3点得4分。)

8.①乐山大佛异常高大,人在他面前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可以引起对神的崇拜。②乐山大佛神情肃穆,可以引起人们的敬慕之感,容易进入安谧、肃穆的境界。③面对流转而逝的江水,乐山大佛如山般正襟危坐,可以使人感到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每点应点明佛像(艺术)、所体现的宗教“意向”,意思对即可。答对12分,任2点得4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

A选项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第三、四行。选项所述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此不是肯定性转述,而是带有批判意味。

原文

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

C选项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末尾。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宗教利用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和祈求。主体是“宗教”而不是“人们”。

原文

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A选项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解说:见原文第二段第三至五行。A项随意扩大所指范围。注意原文“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摒弃华丽的颜色”“尽量的高大宏伟”。

原文

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是“局部”题,一般在题目出处附近寻找答案。考题是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类题目不按文章的思路,而另外提出一个标准,要求把相关零散材料归纳起来,作为要点。要弄清段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本题答案集中在第3段内容中,加以提炼、归纳、整合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本题一般是观点归纳或分析题,有时要关照全文,先要弄清是什么观点。应结合题目要求,辨清考题是以全文归纳,还是就某一段或几段归纳,是否还需要自己加以提炼、概括。本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答案要点也比较分散。答案主要集中在②④两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4
36.36%
中等
6
54.54%
容易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现代文阅读
2
18.18%
文言文阅读
1
9.09%
未分类
1
9.09%
名句默写
1
9.09%
语言表达
1
9.09%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字音
1
9.09%
词语
1
9.09%
病句辨析
1
9.09%
句子衔接
1
9.09%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09%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9.09%
人物传记类
1
9.09%
1
9.09%
其他
1
9.09%
压缩语段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汤志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