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4-04-18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桑莘学子   暴/风声鹤   泥/风姿

B.藤/不不枝   记歌载舞   弱/沐猴而

C.回/长短叹   弓马十驾   听/高屋建

D.邪/鞭入里   咀/咬文字   秀/语箴言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4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相同的只标一个读音,不相同的依次标注。D项,bì/pì,jué/jiáo,jùn/juàn。A项,zǐ/shēn,lì,nào/chuò。B项,wàn/màn  zǎi/zài,guàn。C项,yū/xū,nǔ/nú,líng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等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建立适合自己的字音库,可帮助记忆。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根据不同的命题形式,结合自己有把握读准的字使用排除法,可提高本题的正答率。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        ,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         ,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    等量齐观    口若悬河

B.独树一帜    一视同仁    口若悬河

C.标新立异    一视同仁    信口开河

D.独树一帜    等量齐观    信口开河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5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标新立异: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3.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4.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

5.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6.“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

3.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

4.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5.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

6.(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6分。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

【解析】

3.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依次概括。“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可概括出“戏台多”。“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可概括出“历史久”。“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可概括出“构建巧”。“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可概括出“形式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找答案,“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这是最根本的,从内容上分析的。再看下文的“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原来作者想要表达是“人生之戏”,所以是前一部分给后一部分作铺垫,所以是结构上的。而引入名人,最基本的想法就应该是“增加文章内涵,体现文化的厚重感”,这个答案考生是要死记住的,这是表达效果上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从概括段落大意入手,叙写“戏台”依次是从地域、历史、文化入手的;通篇写“戏台”,围绕戏台,扣题行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构思文章的基本思路;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这也是散文经常运用的手段。考生可以把阅读和写作对接,以读促写,以写和读相参照,可以相互促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审读“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注意加着重号的字,可知“我觉得自己懂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不懂的”,所以分为两点,(1)懂得了绍兴。(2)懂得了绍兴水乡戏台的意义。因为要求“结合全文探究”,所以依次在原文从头至尾寻找支撑句来印证观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生风骨凝成诗

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

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

7.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的表现。(6分)

8.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9.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

7.(1)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多面手”);(2)历经磨难却不悲观;(3)勤于阅读;(4)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8.(1)写父亲表现了家学渊源对牛汉的影响(2分);(2)写胡风既展现牛汉人生遭际,又衬托牛汉坚强(2分);(3)写马其顿作协主席是表现牛汉的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2分)。

9.别林斯基认为,伟大诗人都能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并能代表社会、时代及人类发声。(2分)

牛汉创作成果丰富,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文学节杖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1分)。牛汉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有着深沉的痛苦,他却能坚强、乐观地面对(1分)。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局限于个人的痛苦,而是将其视为历史的一个微小细节(1分)。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苦难,唤醒人们认识历史灾难并避免其重复发生(1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第二段段尾是“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答案就在第二段,回到原文,按文章顺序依次分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从父亲(家学)、胡风(朋友衬托他的性格)、马其顿作协主席(国际影响)的不同身份的角度来探讨刻画牛汉形象的作用。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9.

试题分析:把别林斯基的话作为认识的观点,需要用通俗的话解释“土壤”“喉舌”。然后从原文中找牛汉能够印证这个观点的事例,概括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10.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4分)

答:                                                                   

11.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答:                                                                  

12.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6分)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答: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

10.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是现实人生(社会、生命、现实)的表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4分。一点1分,三点4分)

11.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要表达情感,不须反映哲理;虽然不必刻意拒绝哲理,但也不能刻意反映哲理;至于在诗中以哲理来取代情感是万万不行的。(5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第三点每点2分)

12.结合任一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得3分;具体阐发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灵性的美”给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由第二段“诗家的主人是情绪”可推出“诗是情感的表现”;由第三段“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可推出“诗是生命的表现”;由第四段“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可推出“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形象的说法换成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完成题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读懂题干,明了要求是最重要的。第一,评析其中一个诗句;第二,阐发该诗句的“灵性的美”;第三,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如第二句“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的含意是“人们都认为尘土是脏的东西,所以说尘土受到损辱。 但是尘土却开出美丽的花朵给人观赏,并没有报复人类,而是以德报怨,显出尘土品格的高尚”。这是陈述了一个哲理,显出了诗人的灵性;但诗人没有描述尘土如何受到损辱,又如何开出怎样美丽的花朵来让人观赏,不能使读者感觉到“官觉的美”。

考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江苏高考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考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2
16.66%
中等
9
75.0%
容易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2
16.66%
现代文阅读
3
25.0%
文言文阅读
2
16.66%
名句默写
1
8.33%
未分类
1
8.33%
语言表达
2
16.66%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字音
1
8.33%
词语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散文类
1
8.33%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晓慧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