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7),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水至清则无鱼,。(《汉书·东方朔传》)
(1)定乎内外之分(2)春与秋其代序(3)不霁何虹(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所考的8句,分别出自《论语》《离骚》《逍遥游》,课外的有《论语》和《汉书》中各1句,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默写的八句中全没有生僻字和难写的字,只是“霁”“至”等字写时细心些。死记硬背是必须的,但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和关键词的意思,是避免写错别字的最有效途径。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1.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
2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2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2.洛阳
23.C
2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首先是应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贯通下来,以了解所给句子的大体意思。断句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以名词为立足点,分清其谓语与宾语,断句就相对容易多了。如本句中的琰、董卓、伯喈等,它们都在句子中作主语,因此在其前应断开,其后看其管辖范围,然后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B级。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东京,在汉朝时,西汉以长安为都城,东汉以洛阳(当时称雒阳)为都城,称“西京”和“东京”,两个首都合称“两京”。 宋朝, 东京(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是今天河南开封。因此,答洛阳或开封都应算答对。这类题,借的是平时的积累沉淀。
考点:识记常见文化常识。能力为识记A级。
23.试题分析:《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注意题干,依据材料的要求,“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知为《后汉书》 。《后汉书•列女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出现于正史中的女性类传,它继承了西汉刘向《列女传》的书写传统,又折射着新的时代特征。
考点:识记中外常见文学常识。能力为识记A级。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需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材料中苏东坡提出三个理由证明《悲愤诗》非蔡琰所作:一是《悲愤诗》明白感慨,不似东汉诗风格;一是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既然蔡琰是为匈奴所掠,但“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答题时,还应该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一是哪几个方面,需进一步来概括;二是不超过20个字,语言要概括简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18.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20.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17.B
18.B
19.(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20.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
17.试题分析: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要把所给的意义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还是要联系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比较保险。“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而来,释为“要求”。责,要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是查虚词的用法,这本来是学生的弱项,但本题专考一“其”字,难度就降底了不少。对其的用法,还是从语法的角度比较好把握。如其前有主语,形成主语+其的模式,那就是语气副词,不再是代词了。B句“其”前有“吾子”这一主语,所以“其”应是语气副词,表祁使语气,其余几个“其”字,都作代词,作“那些”“那”讲。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要把文言句子翻译好,要分析好所给的句子,有无句式上的特点,有无词类活用,有哪些关键词等。第一句子的翻译,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乃,这样;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第二个句子的翻译,除了注意几个关键词语外,“谋于知道者”“考诸古”都是状语后置,翻译应体现出来。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本题应先根据内容梳理,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概括出。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翻译题的第⑴句;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这类题还要注意有没有什么答题的限制,诸如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之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问诸多古事,老师是不缺少的。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不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冢。前有粱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4.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15.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16.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14.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15.“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16.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出文中段誉和石两个物的共同特征,应先从文中找出段誉、石破这两个人物的特征相关内容: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可结合这些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说段誉的“痴”,石破的“呆头呆脑”等,就是说他们愚,像这样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试题分析:注意这两句的语境,也就是在文中找到这几个字,“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可见,不管“讲”还是“不讲”都是关乎一点什么道理。然后根据所在句的语境,先把这点理解清楚。“不讲”就是不在小说中直接去表达,“讲”,就是自己的见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意无意地去表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概括的能力。对此,应认真地梳理全文内容,从总的方面来把握答题的方向。这段文字,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文便从三个方面对金庸作了评价。一是“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以及文章的最后部分都可以看出作者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的肯定,也赞赏将佛学史学入小说。可见,类似的这类题目,对文本的梳理是关键,梳理得越认真,越来答好题。平时备考就应该朝这方面去努力。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固,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
1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1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3.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11.“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12.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面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3.“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同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概念的含义,就要抓住第三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可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比如就是一个点,也可以解释为竹,“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所以“竹”具有三个意义:竹,点,生命。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的能力。本文的论述思路非常清晰,脉络清楚可辨。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方法,可将文章第四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然后可结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组织答案。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表达上可按“首先”“然后”“最后”的模式写出论述层次。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本题虽是要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但是要以对句子“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先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乃至全文来“不离亭子,不在亭子”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乾坤草亭”的内涵:草亭中的大世界。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卷还有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小吴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