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宁夏高三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63596
2015宁夏高三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63596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3-02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B.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几年前坚决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所谓三项桂冠的行为,更是让那些沽名钓誉的“为学者”有登高自卑的感觉。

C.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D.下半年,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7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此处望文生义。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所以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B.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C.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6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服务”后面应该加“目标”。D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不当,应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所以选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根据上下文,给下列一段话准确排序(3分)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                                              ,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

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作为六畜之首

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排序: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5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⑤④②③①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⑤是总写句,应放在句首。②句中的“重大影响”领起①③两句,根据①句中的“还”可知,①句应在③句后。故得出答案为⑤④②③①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4.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士绅的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5.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农村青年可以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6.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D.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B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表述不正确,应为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段意内容及上下句具体语境分析,答题区间在第4段,B项,自主性的内涵,可根据“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作答。故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B“釜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C绝对化最后一段“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故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投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吧?”

“我。”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7.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选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场景,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具有典型的莫言风格。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李老壮在暴雨过后,看到了有十几只鸭子,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9.放鸭姑娘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10.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DA

8.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2分)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与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2分)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2分)

9.①见面打招呼,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可见开朗、识礼、有教养。②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③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④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⑤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谢,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1点2分,最多6分)

10.小说创作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①故事发生时,四人帮已经垮台,李老壮不仅可以养鸭,而且成为了养鸭专业户。②李苇林在农技站做技术员,还可以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这些都表明改革已在农村展开。(2分)

创作意图:①小说展现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他们曾经经受过打击,甚至迫害,但他们善良顽强的品质仍在。(2分)②对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讴歌。李苇林做为技术员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表明新技术已入人心;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可看出主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2分)③反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令人警醒。(2分)(本题开放度较大,只要能从背景和意图出发,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背景2分,创作意图每点2分,答满3点得满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表述不正确,于文无据。C项,“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理解不完美,原文是“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E“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表述不正确,原文前提是“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故选DA。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对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的积累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环境描写一般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情感,为下午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等作用。画线句子描写了暴雨后的天气,清新明亮的景色,自然烘托的是人物的愉悦心情,也烘托出了老汉的美好心灵;从下文内容来看,此处环境描写为下文捡鸭、找鸭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从结构上看,与前文的景物描写相互照应,故起着情节完整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姑娘在船上递话过。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见面打招呼,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由此可得出她是一个开朗、识礼、有教养的姑娘;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分两步作答,先探究创作背景,再探究创作意图。在创作背景方面,要根据小说的内容中具体细节,探究出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可从养鸭专业户和技术员引进鸭苗可看出。在创作意图角度,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农村生活变化、小说主题、作者的情感取向等角度探究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2
16.66%
中等
10
83.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3
25.0%
现代文阅读
3
25.0%
文言文阅读
1
8.33%
名句默写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朱良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