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北京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67327
2015北京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67327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5-14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是在吴越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文化。在经历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嬗变之后,江南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  ①  ,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

江南文化传统可分为诸多维度,在江南文化传承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名言、谚语和诗句,往往具有鲜明的指示性,烙刻着各类传统的深刻印记。当我们谈到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时,自然会联想到江南政治文化传统。当我们说起“东南财赋地”,“苏常熟,天下足”,所指的便是江南经济文化传统。关于江南山水风物的诗句则更是蔚为大观,不胜枚举,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诗句,标示着江南文学  ②  的历史脉络。至于蜚声海外的昆曲、越剧、吴门画派、园林艺术等,属于江南艺术传统的杰出代表。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指示的乃是江南厚重的学术传统。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则指向江南宗教传统。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    B.含(hóu)忍辱    C.不胜枚举    D.(fēi)声海外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型    绵延不绝    B.定型    络绎不绝

C.定型    绵延不绝    D.成型    络绎不绝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民歌——唐代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白居易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4.在形式多样的对联中,集前人诗句、文句而成的集句联别具一格,妙趣横生。下列江南风景名胜的对联中,属于集句联的一项是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锡东林书院

B.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武汉黄鹤楼

C.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西湖

D.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扬州平山堂

5.古人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下列对江南古代名人名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意思相同。

B.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思相反。

C.王安石,字介甫。“石”与“甫”意思相同。

D.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意思相反。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C

3.A

4.D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或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一般有三种考查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解答此类题,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B项,“含垢忍辱”的“垢”,常被误读为hóu,此处应读gòu,污秽、脏东西。所以选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义及具体语境分析。成型是指把东西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定型: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故后者符合意境。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侧重景观、文化等。故后者符合语境。所以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项,“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不是唐代,而是汉代乐府民歌。所以选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

试题分析: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根据这些知识,很容易选出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多用在表字后,指人的表字。所以“石”与“甫”意思不相同。所以选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牌楼的产生

①不论放在建筑群的前面,还是立在通衢大道上,牌楼总归是具有一种大门入口的特点,所以它的起源和建筑群的门分不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总是成群成组地出现,如一般民居,它由正房、左右厢房、大门、走廊组成为一个院子,周围院墙环绕,呈“四合院”的形式;官府乃至皇帝的宫殿,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单幢建筑组合成各种形式的院落。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组建筑的院门就成为建筑中的主要大门了。这种大门早期的做法非常简单,在两根直立的木柱子上面,加一条横木组成为门,多用做乡间普通建筑的院门,所以古代将简陋的房屋称为“衡门茅屋”。为了挡雨雪腐蚀,后来在这种简单的衡门的横木上加木板顶,如同房屋的两面坡屋顶。

②公元12世纪宋朝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见到一种乌头门的形式,两根木柱左右立在地上,上有横木,横木下安有门扇。与衡门不同的是,两根木柱直冲上天,横木插入柱内,柱头用一种水生植物乌头装饰,故名乌头门。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把城市划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住宅。这种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整座长安城设有一百一十个坊,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名称,坊内开有十字形或东西向的横街,街头皆设坊门以供出入。这种里坊之门在古代称为“闾”。中国古代有“表闾”的制度,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刻于石上,置于闾门以表彰他们的功德,有时还把刻石安在闾门之上。据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的分析,这种闾门上往往都书写着里坊的名称,而且按表闾的制度,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悬挂在门上比石刻更为方便,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就是说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产生。后来这种牌坊模仿木构建筑,形式日趋华丽,加了屋顶,并给屋顶和其它部分加了各种装饰,所以又称为“牌楼”。(取材于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6.下面各项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认为“牌楼”是古代民居的正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整个院落需要一个共同的正门。

B.第①段中所说“衡门茅屋”,在古诗文中时有类似的表述,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衡宇”一词,用来指自己的家。

C.衡门和乌头门都有建筑群落入口的功能,因此在第②段结尾的一句可能是“不论是衡门还是乌头门,它们都是牌楼的雏形。”

D.牌楼上的屋顶最初的功能是挡雨雪腐蚀,后来屋顶有了各种装饰,使其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同时兼有了审美功能。

7.说明“牌楼”产生的过程。(3分)

8. 北京城里牌楼很多,但多数只是一种装饰,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说说如果要使其更具备实用价值应该怎么做。(4分)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A

7.①最初是建筑群落的入口  ②后来成为城市中居住区的入口  ③表闾制度和装饰的需要,使闾门日趋华丽,形成牌楼。

8.示例:可以将小区的大门设计成牌楼,即标志住宅小区的名称,又有装饰作用,还可以用来表彰好人好事,弘扬正气。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表述过于绝对化。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先从文中找到与牌楼的产生相关的语句或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提炼出关键语句加以概括。例如,第一段,“牌楼总归是具有一种大门入口的特点”,第三段,“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按表闾的制度,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悬挂在门上”“牌坊模仿木构建筑,形式日趋华丽,加了屋顶,并给屋顶和其它部分加了各种装饰”,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实用价值,因此可结合着文章中的信息,第3段所提到的“里坊”闾门的功能和“表闾”制度,例如,“中国古代有“表闾”的制度,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刻于石上,置于闾门以表彰他们的功德,有时还把刻石安在闾门之上”,从名称、装饰、好人好事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B.第③段中“她心里太苦了”一句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C.文章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前部分以写“人”为主,后部分以写“树”为主,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合欢树既象征着母爱,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的成就,同时,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E.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饱含深情直接赞美了母爱是普遍的,又是独特的。韵味悠长,引人遐想。

10.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3分)

11.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第⑨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9.CE

10.(3分)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1分)。坚强、执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2分)。

11.(4分)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1分)。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1分)。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2分)。

12.(4分)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1分);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1分);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1分),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1分),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表现手法、文本主题、人物精神等角度分析,C项,“文章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理解不正确,应是以时间为序;E项,“直接赞美了母爱是普遍的”表述不正确,应是侧面赞美。所以选C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第二段内容的提示进行概括,然后根据母亲的这些行为来体会其人物形象。“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可概括为母亲为我治病;“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可提炼出关键词,概括为借书、看电影、治病、鼓励我写作等。母亲的一系列行为,可从无私疼爱儿子,从坚强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题,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要分析这段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既感念母爱,又进一步深化文章旨意。在结构上,还可从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悲伤”,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从上文可知,作者悲伤的原因是由于母亲的早逝;随后回忆与母亲种合欢树等往事,感觉温馨;母亲的性格特点鼓舞着作者的坚强,因此悲伤也是享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崇阿;临帝子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属三秋      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彻区明      彩:日光

C.识盈虚之有   数:计算

D.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B.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1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文字。(4分)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2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3.C

14.D

15.B

16.A

17.这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海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数:名词,定数。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于,均为介词,在;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而,均表转折;D项,前者,转折连词,但;后者动词,用。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B项,“清风生”是比喻,像“清风”;“纤歌”是柔美的歌声,不是悲伤的歌声。大意为: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所以选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理解不正确,前两段采用的是色彩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而不是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手法。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既然是赏析,自然要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可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赏析。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语言表达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8.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取材于刘知几《史通·内篇·论赞》)

难度:
知识点:语法
使用次数:14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既 班 固 变 为 诗 体/号 之 曰 述/范 晔 改 彼 述 名/呼 之 以 赞/寻 赞 为 例 /篇 有 一 章/事 多 者 则 约 之 使 少/理 寡 者 则 张 之 令 大/名 实 多 爽/详 略 不 同/且 欲 观 人 之 善 恶 史 之 褒 贬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人名做主语断句,例如,“范 晔”;还可根据句式断句,例如,“者则……之……”等。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本卷还有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8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7
87.5%
基础
1
12.5%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1
12.5%
现代文阅读
2
25.0%
文言文阅读
1
12.5%
语言表达
2
25.0%
填空题
1
12.5%
作文
1
12.5%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12.5%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2.5%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2.5%
散文类
1
12.5%
语法
1
12.5%
其他
1
12.5%
1
12.5%
材料作文
1
12.5%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董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