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除了狂草,汪国真还兼写楷书、篆书、隶书。另外,汪国真还擅长画中国画,尤以花卉和墨竹 ▲ ,他的画追求工笔画精美细致的逼真效果,又注重写意画泼墨渲染的 ▲,使得作品别有一番情韵。
20年过去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在岁月的淘洗中 ▲ 不闻。汪国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曾经是一个成长中无法绕过的名字,这个名字依然令人 ▲ 。
A.见长 淋漓尽致 淹没 喋喋不休
B.见长 酣畅淋漓 湮没 欲说还休
C.擅长 淋淋尽致 淹没 欲说还休
D.擅长 酣畅淋漓 湮没 喋喋不休
2.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1.B 2.A
(一)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子夜》的说明,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益中公司”的合伙者有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和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以及杜竹斋、尚仲礼。
B.在公债市场上还有许多跟风的投资者,其中代表者是冯云卿,他让女儿冯媚卿卖身赵伯韬,获取信息,最后大获全胜。
C.屠维岳手握权柄之后,他对工人软硬结合,欺骗分化,为吴荪甫竭尽忠诚,两次都顺利平息了工人的工潮。
D.杜新箨表示了对群众运动的不屑,说这种事情国外经常有,他认为是没有教育的人民的胡闹和冲动。面对众人的反诘,他干脆认为中国根本无可救药。
E.吴荪甫孤注一掷,抛出150万公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可是,赵已经掌握了吴的底细。紧要关头杜竹斋却倒戈一击,没有支持吴荪甫。
21.D E(A“尚仲礼”不是合伙人,B冯云卿最后也跌了跟头,C屠维岳没能平息第二次工潮)
22.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为争夺歌妓貂蝉而发生冲突。
B.曹操惧怕刘备、吕布同谋伐之,听从荀彧“驱虎吞狼”计,使刘、吕自相吞并,被刘备识破。荀彧又献“二虎竞食”之计,使刘备攻袁术,刘备明知是计,但觉得王命不可违,统兵攻打南阳。虽取胜,却被吕布袭了徐州。
C.袁术在淮南称帝后听说吕布结好曹操,领军分七路征讨徐州,结果被吕布打败。他向孙策求救被拒绝,怒曰:“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
D.袁绍本想袭击许都,见曹操兵回,便移兵北上进攻公孙瓒。曹操“欲讨之,恨力不及”,程昱分析“操有十胜而绍有十败”,并献计先攻吕布,曹操然其言,东征吕布。
E.曹操大权在握,行为日渐专横。汉献帝不甘受辱,与伏皇后商议,赐给董承藏有密诏的锦袍,让他谋划除去曹操。
22.B D(B两个计策颠倒了,D是郭嘉分析“操有十胜而绍有十败”。)
23. 下列有关《呐喊》篇目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通过夏瑜为推翻满清统治,坚持斗争,英勇献身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B.《故乡》中有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眼前的闰土和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对比;眼前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和当年开豆腐店的“豆腐西施”的对比……这些色彩强烈、形态各异的对比,催人沉思和反省。
C.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狂人则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D.《风波》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E.《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23.A C(A夏瑜是暗线,C 狂人是反封建战士。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再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之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卒能受《易》 受:传授 B.因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曼卿报师鲁曰 报:上报 D.丁母忧 丁:遭逢
4.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5.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3分)
▲ ▲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3分)
▲ ▲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3分)
▲ ▲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4分)
▲ ▲
3.C(回复,答复 ) 4.B(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
5.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每点1分。
6.(1)(3分)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难乎识者”的主语,1分,“栖迟”漂泊失意,1分。语意通顺1分。)
(2)(3分)有人诟病非议他,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病”诟病,1分;“谢”告诉,1分;“故事”,旧例,1分。)
(3)(3分)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赀”资财,1分;“决其归心”,1分;“知”,了解,1分,“成”,成就,1分。)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作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谪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遗憾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是庆历五年二月。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本卷还有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不告诉你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