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湖南高中语文高考模拟68678
2015湖南高中语文高考模拟68678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5-06-12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依次填人下列语段中括号内的字音、字形或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  )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光荣的。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  )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咒骂与祝福中溘然长逝。

A.陨    教化    尚    cuō

B.陨    教育    尚    cuò

C.殒    教育    上    cuō

D.陨    教化    上    cuò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辨识上下文意思,然后根据字形正确选择字词。“陨落”意思是星体或其他在高处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来;“殒”意思是丧失(生命)、死亡。此处应用“陨”。“教化”的意思是;教育感化,重在熏陶;“教育”的意思是:按一定要求培养,重在教导启发。此处应用“教化”。“无上光荣”形容非常光彩和荣耀;“尚”是尊崇、注重之意。此处应用“上”。“挫”的读音应为第四声。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试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添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拟人、引用                  B.对偶、比喻、反问

C.对偶、夸张、反问                  D.排比、夸张、引用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3.

3.对联的横批也叫横额,属于对联在运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与对联的内容理应一致,而且

要与不同的社交场合相适应。如:  甲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乙  ,适用于学校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  丙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丁  ,适用于医院新建,以表示道喜之意。

上文甲、乙、丙、丁中,依序填入的最合适的选项是

A.寿比南山/杏林春暖/琴瑟和谐/杏坛春暖

B.寿比南山/桃李满园/琴瑟重调/杏坛春暖

C.齿德俱尊/桃李满园/夫唱妇随/杏林春暖

D.福如东海/春风化雨/之子于归/杏林春暖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运用词语得当的能力。题中,“寿比南山”“齿德俱尊”“福如东海”都适用于长辈寿庆之时。“琴瑟重调”的意思是指再婚,绝不能用于新婚。“之子于归”的意思是指女儿出嫁,这当然是指新婚。“杏坛”指教育。“杏林”指医道。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4.“青枫江上秋帆远”“机中锦字论长恨”“沧海客归珠有泪”“关城树色催寒近”分别为四首诗中的对仗句的上句,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楼上花枝笑独眠/白帝城边古木疏/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

B.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

C.御苑砧声向晚多/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

D.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御苑砧声向晚多

难度:
知识点:修辞格
使用次数:16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讲对联,但实际考查的是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答题时要先将题干中四句诗及各选项中诗句的结构及其词性分析清楚,然后再逐一仔细对照。“青枫江上秋帆远”的结构是“方位名词(状语)+名词(主语)+形容词(谓语)”,只有“白帝城边古木疏”能与之对应,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实,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反传统文化的技术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倡导者罗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新课改”专家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作辩护,未免太过简单化了。

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的价值,对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民族性、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必然会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断,从外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点缀,照顾一下民族情绪而已。

“新课改”专家把 “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重点不在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既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人文环境,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然性,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主要不是说它没有继承古代传统的问题,而是批评它在课程改革中无视科学发展观、无视已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的主张和做法。

“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这种做法试图“抹了桌子另上菜”,用一种技术生产的方式,用外来观念,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至于要不要借鉴国外,这是不成争议的。在今天的开放社会里,没有人反对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理论和实践模式,被“新课改”专家极力贬低的我国“传统教学”不也借鉴了国外的大量成分吗?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在于要不要立足于国情借鉴,要不要依据、适应或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借鉴。

5.下列关于现行的“新课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行的新课改继承了古代传统思想,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

B.新课改的专家们由于对教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认识不够,因此没有把它们看成是教育的“基因”。

C.新课改的专家们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试图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

D.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

6.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课改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的关系问题。

B.传统教学是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

C.新课改的专家们也认为要继承传统,并且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D.作者认为新课改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并以之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新课改很难走向成功。

7.根据文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分)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C

6.B

7.①在继承传统方面,要正确全面认识传统,不能仅局限于集成古代思想,还要继承近代、现代和当代先进思想以及正确的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②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上,不能一刀两断,而应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扬。③在借鉴国外经验上,不是简单地挪用,而应立足于国情,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有方法地吸收。(任答两点3分,三点得4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的表述将概念扩大了,原文为“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的表述原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先根据文本罗列指出“新课改”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等。再根据这些问题联系实际指出解决办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语言表达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44.44%
现代文阅读
1
11.11%
语言表达
3
33.33%
作文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字音
1
11.11%
病句辨析
1
11.11%
成语(熟语)
1
11.11%
修辞格
1
11.11%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11.11%
1
11.11%
小作文
1
11.11%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aabbcc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