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四川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71490
2015四川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71490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8-1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 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C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2 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分析综合C级。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项,“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是作者的体会;B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项,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 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项,“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2.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         ,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         ,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         ,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  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  各有千秋  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    D.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跃然纸上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7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C【解析】第①句有“底蕴丰厚”的信息,应选“源远流长”;第②句有“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应选“异曲同工”;第③句有“翻阅资料”“眼前仿佛”,应选“跃然纸上”。

3.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19%

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8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6B【解析】A“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4.

17.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沧桑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                                       。张怀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

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

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

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

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⑤③④⑥②     C.④②①⑤③⑥   D.④⑥②①⑤③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D【解析】先说色彩之美,承接上文,再说内涵之美,与下文衔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C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

B.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懈怠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本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①②段是记叙部分,先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然后记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一个“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转入议论,阐述了要实现目标,“志”“力”“物”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C.文章第④段借“仆碑”抒发感慨,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提出了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D.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记游与说理并重,以记游的内容为喻,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分)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7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5  D【解析】名:命名,动词。

6D【解析】D项“记游与说理并重”不恰当,本文应该是以说理为目的,记游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7.(1)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没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5分,关键词:“咎、其、尽”各1分,句意2分)

  2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而且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5分,关键词“而”1分,“非常之观”2分,句意2分)

三、语言表达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90.90%
基础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文言文阅读
1
9.09%
语言表达
3
27.27%
填空题
1
9.09%
现代文阅读
1
9.09%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09%
散文类
1
9.09%
1
9.09%
其他
1
9.09%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9.09%
成语(熟语)
1
9.09%
病句辨析
1
9.09%
句子衔接
1
9.0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9.09%
图文转换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