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5福建高中语文高考真题71701
2015福建高中语文高考真题71701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08-15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就采用贾诩的“抹书”之计——曹操写一封信给韩遂,将信中“紧要处”用笔涂抹改易,然后派人送信时故意让马超知道,马超一定会索要书信去看,信中的那些涂抹必然引起马超的猜疑,二人会反目成仇。    (《三国演义》)

B.香菱和一群丫头在草地上斗草玩耍,结果把宝钗送她的新裙子让一汪积水弄污了,宝玉怕她被薛姨妈责怪,便让晴雯把她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香菱换上了。    (《红楼梦》)

C.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异常激动,摇着觉民的肩膀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一个人跑出去,离开家;后来觉民找到觉慧,劝他把这件事情忘记,觉慧说他永远不会忘记。 (《家》)

D.赵伯韬和尚仲礼正在密谈,刘玉英不请自来。她发现赵伯韬和吴荪甫之间有矛盾,觉得这里面有利可图,于是从中作梗,加深赵伯韬对吴荪甫的忌恨。(《子夜》)

E.为了高攀,在印度发了财的查理和侯爵奇丑而难以嫁出的女儿订了终身。他写信告诉欧也妮,自己不会同她结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欧也妮决定嫁给特·篷风。(《欧也妮·葛朗台》)

难度:
知识点:作家作品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C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B项,“宝钗”应为“宝琴”,“晴雯”应为“袭人”。C是“摇着剑云的肩膀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一个人跑到湖边怀念鸣凤”而不是“离开家”。所以选BC。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2.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使语句连贯,结构一致,表意清楚的一组是(    )(3分)

大事难事,    ;逆境顺境,        ,看涵养;    ,看智慧;是成是败,    。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

看胸襟  ②看坚持  ③看担当  ④是喜是怒  ⑤有舍有得

A.③①④⑤②     B.②③⑤④①     C.③②④⑤①     D.②①⑤④③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9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选项可知,②③必有一句为首选,联系上文“大事难事”和后文“是成是败”可知,首选③,“是成是败”后面用②较好。故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阅读的“杂食”年代

林文钦

现代生活,人们越吃越精细,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便纷至沓来。有医生劝告,平时常吃点五谷杂粮,有利于改善营养结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饮食如此,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总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独到发现。读书人若能博读之,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国数学家塞尔是包揽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60岁时,他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塞尔丰富了情感,开阔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对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堡垒不无益处。从科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逻辑思维,学习文学艺术,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为左脑的分析、推理、判断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

读书之所以要“吃点五谷杂粮”,恰如大禹治水,须知天下之脉络。鲁迅先生说得更是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个人只有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

更何况,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立。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说:“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我们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们也相信,在这个知识庞杂、世事日繁的社会里,如果专攻一事、专读一类,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层楼也是极其困难的。

“杂食”大环境的良性构成,非一日之功,我们既要珍惜之,又要理性对待之。在阅读的“杂食”时代,幸与不幸,一千个人的选择可能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答案。我们且不论其优劣,还是各找适合自己的品位为妙!以最爱的几脔为基点,兼顾及杂陈的另几味佳肴,平心静气品味一番,细细咀嚼,如《菜根谭》般喋出些意味深长来,尽量抵抗住“杂食”的喧嚣和诱惑,试图为自己找回属于自我的一席之地。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7月31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作家培根、数学家塞尔的话,论证了阅读应有多样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多样性的阅读才能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有宽广的视野。

C在阅读中,我们既要珍惜“杂食”的环境,但也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位的阅读。

D.文章提倡阅读时应当采取“杂食“的方式,认为专攻一事、专攻一类不可能成功。

4.在现代社会,“杂食”的阅读方式有什么益处?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

5.文章论述的是阅读领域的问题,开篇先从饮食谈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3.D

4.①激发生命潜能,在阅读中发现、丰富、提升自我;②使逻辑思维秘形象思维均衡发展,使观察敏锐,思维流畅;③使各学科知识形成相互关联的体系,便于触类旁通。

5.3分)(内容上)以人们熟知的现代社会人们精力饮食导致疾病切入论题,具体可感,使读者易于接受;②(结构上)作为文章首段,为下文“提倡杂食的阅读方式”这一观点的提出张本,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根据对文意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认为专攻一事、专攻一类不可能成功”,与原文内容不符,表述绝对化。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答题区间在第2.第3.第4段,可根据这三段提示性的语句提炼性的归纳概括,例如,“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出关键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首段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应从内容、结构等角度概括作答。在内容上,先以人们熟知的饮食问题来切入论题,有利于读者接受这一阅读这一论题;在结构上,自然要结合着段首在引出下文、为提出观点张本等本身作用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7.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4分)

8.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AD

7.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令人陶醉的景观”——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最后表达作者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

8.①“说不清楚”含义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文本分析2分,每点1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表述不全面,从第②段可知“鸟群已经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里和少年无羁的记忆里令人陶醉的景观”。C项,“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曲解文意,应该是“突出作者在鸟鸣中醒来的无限愉悦的心情”。E项,“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不符合文章主题,应是“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产生的忧思与期盼”。所以选AD。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梳理结构层次,第二,概括事件(适当取舍),第三,准确表述(关注示例、抓关键语(起首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关键词语、提炼整合)。本文可从回家乡不见鸟群、忆家乡的鸟群、对家乡鸟群消失的思考等角度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语句蕴含的丰富含义和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第一问,可从文中找到“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从对故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忧思等角度探究作答。第二问,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联系社会现实,从整个社会环境问题角度阐述作者的忧思与期待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空满是导航星

“导航”的英文是“navigation”,原为“航行”之意。它源于海洋船舶航行,初始形式是罗盘领航和天文导航,此后发展到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以致“navigation”被译作“领航”或“导航”。广而言之,导航是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在途行进时的位置和速度,引导运动载体沿一定航线经济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自从人类出现最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以来,便有了对导航的要求。根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发生大战,由于有指南车的指引,黄帝的军队在大风雨中仍能辨别方向,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古希腊人与罗马人在地中海区域的海上商业活动与战争,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在茫茫的大海上,没有地物可作参考,没有导航是不可能的。在1990年8月~1991年3月的海湾战争中,在阿拉伯半岛没有任何地形可资参照的茫茫沙海上,从所谓沙漠盾牌到沙漠风暴直至战后扫雷与救援,多国部队几乎每一种战术操作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引导,从而对只有少量卫星导航设备的伊拉克军队形成了明显的军事优势。

导航随着人类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古人们最初依靠太阳、北极星等星体来辨别方向,后来随着指南针、罗盘的发明,导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如航海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一无线电导航系统——无线电信标问世,开创了海洋船舶和航空飞行器导航的新篇章。随后,涌现了仪表着陆系统、微波着陆系统、伏尔/测距器、罗兰C.奥米伽(Omega)、塔康和台卡等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独立国家联合体自行建立了一个类同于罗兰C的恰卡(Chayka)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并在国内建设了15个恰卡导航电台,用于海空陆三大领域内的导航定位测量。我国在南海海域也自行建立了长河二号南海无线电导航系统,自1990年起正式向国内用户开放使用。

但是,上述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普遍存在下列不足:信号覆盖区域有限、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定位精度低(如奥米伽的定位精度为3.7~7.4km),难以适应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定位需要。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特别是第二代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问世,给无线电导航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开创了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

卫星导航,是接收导航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并以导航卫星作为动态已知点,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的在航位置和速度,进而完成导航。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入轨运行的次年,美国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重要应用就是全球无线电导航。1963年12月,子午卫星(TRANSIT)导航系统第一颗导航卫星入轨运行,开创了陆海空卫星无线电导航的新时代。1994年3月,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不仅带来了无线电导航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而且为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天体力学、载人航天学、全球海洋学和全球气象学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全天候的测量新技术。今天,GPS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跨学科、跨行业、广用途、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篇先介绍“导航”源自英文“航行”,突显导航技术在人类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等活动中的重要性。

B.第二段援引海湾战争的事例,意在说明现代战争不仅需要导航,想在战争中取胜还需要多个国家的导航设备。

C.从依靠太阳、北极星到发明指南针、罗盘再到无线电导航系统的问世、完善,导航技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D.运用无线志信标技术,微波着陆系统的出现开创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它比陆基无线志导航系统先进。

E.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使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能较大地满足了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导航定位的需要。

10.卫星导航具有哪些功能?请分点简述。(4分)

11.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认识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9.BD

10.①信号覆盖区域广阔、定位精度高,适应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定位需要;②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的 航位置和速度并引导其到达目的的;③为各种学科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全天侯的测量新技术。(意思对即可)

11.①普及有关导航的科学认识,使人们对导航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现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②使人们认识到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导航对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使人们认识导航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革新、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跨学科、跨行业、广用途、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B“想在战争中取胜还需要多个国家的导航设备”的说法有误,应是导航设备的多寡也是决定优劣态势的重要因素。D“微波着陆系统”属于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开创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说法有误。所以选B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中筛选出与导航的功能相关的语句,加以归纳概括。例如,第一段,“导航是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在途行进时的位置和速度,引导运动载体沿一定航线经济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第四段,可根据与无线电导航的不足,从反面概括作答;第五段,“为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天体力学、载人航天学、全球海洋学和全球气象学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全天候的测量新技术”,根据这些语句归纳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的导航的科学知识,导航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现状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答题时,应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只要符合原文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3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2
92.30%
基础
1
7.6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2
15.38%
现代文阅读
3
23.07%
文言文阅读
1
7.69%
语言表达
5
38.46%
填空题
1
7.69%
作文
1
7.6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家作品
1
7.6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5.38%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15.38%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7.69%
人物传记类
1
7.69%
先秦诸子百家
1
7.69%
其他
1
7.69%
1
7.69%
字音
1
7.69%
图文转换
1
7.69%
材料作文
1
7.6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spoompall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