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届江西吉安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2016届江西吉安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5-11-23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       的政策。

③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网络,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真是       啊!

A.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B.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C.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D.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0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侧重个体和整体的关系。第一句是强调国家和人民共同承受忧喜祸福,故使用“休戚与共”;第二句,是说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关系密切的政策,故使用“休戚相关”;第三句,是说“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故使用“息息相关”。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第一,在意义上,成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有些考生以今训古,出现成语误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望文生义。第二,每个成语都有确定的适用对象,若扩大或缩小其范围,或者对形似的成语不注意其细微的差异,都很可能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第三,成语大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使用成语要审慎区别褒贬,否则会导致褒贬不当的错误。第四,成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限制性、修饰性的词的意思矛盾或重复或不能搭配,如果不能注意,会导致搭配不当的错误。第五,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古人在讲话时有谦敬之别,成语带有浓厚的古代文化印记,如果我们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造成谦敬的错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第六,有不少成语在字形、读音上十分相似,在词义上也有相近之处,稍不留意就会误用,出现形近意混的错误。第七,有些考生使用成语时往往注意不到成语本身意义和句子意思的关系,以至成语本身含义和句子语义重复,出现语义重复的毛病。第八,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固定的语境或固定句式,只能使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果违背了它们惯常的使用习惯,也会造成误用,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C.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D11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营救,目前灾区群众已经住进临时帐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造成危险。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根据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D项,“防止余震再次发生造成危险”不合逻辑,将“防止”改为“防备”。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比如B项,“根据数据显示”读起来就有一种啰嗦的感觉,因为习惯性的说法是“根据……”和“……显示”。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比如A项,句首出现介词的时候,要关注是否有主语。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就好像完全处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地锤炼,用心推敲修改

②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③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则味同嚼蜡

④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⑤但是写成之后

⑥叫人读了兴味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A.⑥④①⑤②   

B.⑤②

C.⑤①②⑥

D.④③⑥⑤②①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贾岛的“炼意”展开,所给的句子主要围绕“意境”和“表达”展开说明,横线前面说“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故应先说“意境”,因此第三句应放在开头,第六句紧承第三句说“意境不佳”的感受;然后第四句引出“表达”。横线后面说“就好像完全处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故第二句“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应放在最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4.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D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应该理解“和”的意思,然后再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文章第一段就明确解释了“和”的内涵,“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C项错误在于,此项表述只是在突出中国饮食的“本土化”的特征,而不是表现“和”的“中和”“融合”。A项出自文章第二段的开头,B项出自文章第二段的中间部分,D项出自文章第三段。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就是在对题干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选项。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D选项信息不完整,“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有误。该选项对应的文章原句是“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选项只是说“推广后就……”,忽略了“进一步的改造创新”这一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四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的忽略了“进一步的改造创新”这一过程,故错误。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着部分相关语段的理解,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比较,做出判断取舍,答题区间在结尾语段,由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故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偷换概念,把“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等同于“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同时强加因果。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    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ED

(2)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局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3)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 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这一内容。B项“……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有误,此处的环境描写并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D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所以选C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文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事件展开,故老太太的性格特点也在这一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一开始知道儿子杀人,老太太的表现是默默承受,体现出老人的淳朴善良;警察走后,为儿子躲藏做准备,可见爱子情深;当儿子口出狂言的时候,老太太毅然挂出了红辣椒,给警察报了信,体现出她的深明大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中,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事件展开,老人的性格特点也就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展示。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这里有两问,前者是问技巧,后者是问好处。可以从人称、情节、行文思路等角度作答。比如人称角度,本文通篇使用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本文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同时,老太太在文中的前后表现截然不同,之前是想帮助儿子逃跑,之后是向警察举报了自己的儿子,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对比中,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典例拓展】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如上文《想飞》中的画线句子的“你”指的是作品中的不能飞的体态笨拙的鸟,《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显然指“周总理”;而朱自清《匆匆》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指的就是读者,在向读者发问呢。第三人称: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以全知视角像读者叙述故事。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这是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首先应明确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应属于戛然而止式的结尾,然后就要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情感的抒发上分析结尾的作用。老人“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的行为和前面想帮助儿子逃跑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在这对照中,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文章以老人的这一动作结束了全篇,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老人的这一举动展示了人性的淳朴,从母爱到人性,文章的主旨得以深化。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本卷还有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3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3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0.76%
现代文阅读
2
15.38%
文言文阅读
1
7.69%
填空题
1
7.69%
语言表达
4
30.76%
作文
1
7.6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7.69%
病句辨析
1
7.69%
句子衔接
1
7.69%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7.69%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
15.38%
人物传记类
1
7.69%
其他
1
7.69%
1
7.6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7.69%
扩展语句
1
7.69%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7.69%
材料作文
1
7.6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美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