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山东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77385
2016山东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77385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5-12-23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5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红楼梦》的开端,是女娲炼石补天,唯独剩下一块顽石弃之不用,顽石遂(哀叹/悲哀)“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又何尝不是曹公的沉重叹息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心都深怀补天救世的(情结/情绪)。即使写(透/出)了男性的沦落,               ,曹公还是怀着希望、爱和悲悯,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末世情境中,写了王熙凤和探春这两个补天者。王熙凤这个补天者的形象,深刻而驳杂。她入主尘事,“意悬悬半世心”,强劲有力,但也沾染了男性世界的浊臭气息,精明能干却利欲熏心,大权在握,性格中的恶更被进一步放大。外加不识字,也让她在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缺乏更高远的追求。

1.文中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炼石 弃之不用         B.浊臭 利欲熏心

C.悲悯 尘事             D.无材 沦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悲哀 情结 出       B.哀叹 情结 透

C.哀叹 情绪 透       D.悲哀 情绪 出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文人 全线溃败的历史和文化

B.传统的中国文人 全线溃败的历史和文化

C.传统的中国文人 历史和文化的全线溃败

D.中国的传统文人 历史和文化的全线溃败

难度:
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注意区别形近字,结合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尘事”指旧指世俗的事。“尘世”指凡间,现实社会。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悲哀”指伤心、难过。“哀叹”指悲哀的叹息。因原句后面顽石所说的话,所以用“哀叹”更好。“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程度深。“情绪”泛指感情。程度浅。“透”比“出”更能表现出《红楼梦》描写艺术的高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分析第一处语境可以看出,该句的中心词是“文人”他们是中国文人,还是传统的中国文人。第二次前面的中心词是动词“沦落”,前面是名词“男性”,后面中心词也应是动词,即“全线溃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没读多少书,但她单凭______,也认得了一些字,而且能够背出一些简单的古诗。

②主题曲《爸爸去哪儿》成了小朋友________的歌曲,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哼上两句。 

③我从乡下跑到京城,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______的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A.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

B.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C.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D.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4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三个词语虽然看似同义,但意义相差很远。①处写“她”“没读多少书”“也认得了一些字”,可知是不知不觉中认得的,用“耳濡目染”。②处主题曲《爸爸去哪儿》播放的频率很高,所以小朋友听得多了,都能哼上两句,用“耳熟能详”。③句写“我”亲耳听到,亲眼看见的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用“耳闻目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是(   )

A.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B.“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优势。

C.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人口规模庞大造成的。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A项,重复赘余,“目的”与“为了”重复;C句式杂糅,将“造成”删掉;D不合逻辑,颠倒前后分句位置。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_________,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手工业。

A.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

B.即城市一般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而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

C.即乡村向城市缴纳贡赋、提供劳役,一般却较少从城市获得产品

D.即乡村一般较少从城市获得产品,而向城市缴纳贡赋、提供劳役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9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陈述一致原则,排除C.D;从文段可知,主要讲的是城市从乡村获得,而不是向乡村提供,所以排除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7.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 “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B

8.A

9.C

【解析】

7.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没有因果关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文中相关内容是“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83.33%
容易
1
8.33%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5
41.66%
现代文阅读
1
8.33%
文言文阅读
2
16.66%
填空题
1
8.33%
语言表达
2
16.66%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6.66%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子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