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狡猾的猎物最终难逃高明的猎手的掌心,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C.大师的魅力就在这,无论你是桀骜不驯还是孤芳自赏,都能从大师那里找到老朋友一般的亲切感。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B项“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C项“桀骜不驯”:桀:凶暴;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D 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子开头部分的主语是“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而句子结尾部分“被国人称为‘墨宝’”的主语应是“水墨画”,前后主语不一致,属结构混乱类错误;B项“防止”与“不要再次”搭配使用,不合逻辑;D项缺少成分,“战斗机”后加“能力”。 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龙城”还是“卢城”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④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⑤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⑥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⑦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3.《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B.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4.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3.C
4.A
5.B
【解析】
3.
试题分析:C项是张际的观点,而《唐诗选》依据的是王安石和阎若琚的观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A项是考证而没有象征意义。论述类文章解题抓住三个方面:“读”“比”“找”。即通读全文,精读文段;依据选项找原文对应句,比较题干、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或最错误的一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并非加到李广身上;D项“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说明有一个城市叫龙城;C项匈奴叫龙城的原因不是“因其地点并不固定”,强加因果。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
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
C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从句子的主语入手,“他们认为”的前面主要讲德国家庭的藏书,这说明德国家庭非常重视读书,“家庭”是陈述的主体,排除B.D;再从句子的合理性来考虑,A项中“没有书籍”和“不带雨伞”,二者没有相似性,所以不合适,应选择C。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忧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求职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1)EA(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第一问:明线是儿子改革到处找工作,处处碰壁;(1分)暗线是母亲处处设绊,使得儿子一次也不能成功。(2分)第二问:①明线写改革到处找工作,说明他确实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说明了他有一定的能力,他也很努力地去争取了;(1分)②暗线写母亲在背后做“工作”,显示出官员权力之大;(1分)③明线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也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1分)
(3)①有一定的自信和勇气。通过他自己去找工作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②具备一定的能力。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电视台开始也答应录用他;③对母亲尊敬体谅。跟母亲说,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母亲的眼睛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观点一:会。①改革从小到大,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②他已经很努力地去找工作了,但没有找到工作。③他对母亲很顺从,很感激。④市委组织部也是个很好的去处,他没有很强硬的性格。(每点2分,共8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观点二:不会。①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②他具备一定的能力。③在本市找不到工作,可以跳出本市找。④结尾的“但是”也表示故事会出现转折,失败不一定是永远的。(每点2分,共8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 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错,C项“直接再现了”不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再快速梳理语段内容,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即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是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常常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双线交织。本篇小说主要写围绕“找工作”母子两人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儿子找工作是明线,母亲暗地里做工作是暗线,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双线交织,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深化主旨。答题时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篇小说主要从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刻画人物的,结合题干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找工作过程中,二是对待母亲的态度上。比如改革的特点:通过自己去找工作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改革的自信和勇气;跟母亲说,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可以看出改革对母亲的体谅。答题时要先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概括出事例来佐证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中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探究题。主要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主张,然后来思考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与我们的看法和主张相结合,就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shenxuefei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