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湖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81455
2016湖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81455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3-16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7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   

A.眠(hān    细(xiān  见(piē    酒临江(shī

B.颤栗(chàn   丑(guǐ  然(qiǎo   取之无jìn

C.(xī)     (jiē)   (shǎng)  破屋(chuán)

D.婆suō    窕(yǎo   娜(niǎo)   放浪形hái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5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颤(zhàn)、颤[chàn]物体振动:~动。~抖。~音。颤[zhàn]同“战”。葵:草本植物。癸: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葵丑——癸丑;C项移徙(xǐ);D项骇:惊惧。骸:骨头、身体。 放浪形骇——放浪形骸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语体色彩等记忆。1.舍众取寡辨析法:有些多音字的读音的词汇量差异很大,有的读音只能组一个词,同学们可以舍众取寡,记住词汇量较小的读音,以减轻记忆负担。如颤[zhàn]同“战”。2.不同的词性,读音往往不同。3.多音字有不同的含义,往往有着不同的读音。

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④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如D项骇:惊惧。骸:骨头、身体。 放浪形骇——放浪形骸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头换面是不能济事的。

B.他是个侠义之人,面对不平,他总是回肠荡气,面对朋友,他总要两肋插刀。

C.对于事情的真相,他是洞若观火,但他装得若无其事一样,任凭别人去左右猜测。

D.这次吉普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7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应为“改弦更张”,指的是彻底改变制度、方针、方法等,“改头换面”比喻只变形式,不变内容;B项“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动人;而此项的主语是“他”所以不合适。D项“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项修饰的对象时“喧闹之声”,不合适,故应为“震耳欲聋”。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A项应为“改弦更张”,指的是彻底改变制度、方针、方法等,“改头换面”比喻只变形式,不变内容。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B项“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动人;而此项的主语是“他”所以不合适。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D项修饰的对象时“喧闹之声”,不合适,故应为“震耳欲聋”。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 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9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C项主客体颠倒,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应为“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前后主语不一致,应为“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项,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C项主客体颠倒,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其一也                    致:情趣

B.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C.纵一苇之所                如:去,到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2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C项可结合“所”字结构,判断“如”为动词

5.

5.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而又何羡乎?         B.大王来何操?

C.其孰能讥之乎?       D.何为其然也?

难度:
知识点:语法
使用次数:11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而今安在哉”为宾语前置句。A.B.D均为宾语前置。C项为反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本题例句以及A.B.D均为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本卷还有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3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2
92.30%
基础
1
7.6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7
53.84%
现代文阅读
1
7.69%
文言文阅读
1
7.69%
填空题
1
7.69%
语言表达
2
15.38%
作文
1
7.6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字音
1
7.69%
成语(熟语)
1
7.69%
病句辨析
1
7.69%
词语
2
15.38%
语法
1
7.69%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7.69%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7.69%
人物传记类
1
7.69%
其他
1
7.69%
1
7.69%
图文转换
1
7.69%
材料作文
1
7.6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周小七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