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届吉林长春某中学高三上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卷
2016届吉林长春某中学高三上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卷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4-0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专家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人而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这个消息让人_______。

②五一期间,银川市掌政镇下辖村的“鸟超市”果蔬大棚对外开放,市民_______,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享受现代高优农业的魅力。

③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可能 _______。

A.噤若寒蝉    蜂拥而来    一文不名

B.目瞪口呆    蜂拥而来    一文不值

C.噤若寒蝉    蜂拥蚁聚    一文不值

D.目瞪口呆    蜂拥蚁聚    一文不名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噤若寒蝉”强调人遭受恫吓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说话。“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重在描写人听见了或看见了吃惊的事情;显得一时呆了的神态。“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重在许多人一起过来。“蜂拥蚁聚”形容成群的人聚在一起。重在许多人在一起。“一文不名”只一个钱也没有。重在没钱。“一文不值”没有任何价值。重在没价值。第一句“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人而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这个消息”吃惊,人们一时呆了,所以用“目瞪口呆”。第二句语境是市民因五一假期而来,所以用“蜂拥而至”。第三句“无价之宝”强调价值,所以用“一文不值”。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如本题“噤若寒蝉”强调人遭受恫吓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说话。“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重在描写人听见了或看见了吃惊的事情;显得一时呆了的神态。“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重在许多人一起过来。“蜂拥蚁聚”形容成群的人聚在一起。重在许多人在一起。“一文不名”只一个钱也没有。重在没钱。“一文不值”没有任何价值。重在没价值。第一句“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人而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这个消息”吃惊,人们一时呆了,所以用“目瞪口呆”。第二句语境是市民因五一假期而来,所以用“蜂拥而至”。第三句“无价之宝”强调价值,所以用“一文不值”。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提起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等意象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B.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市民向政府呼吁更好的广场舞环境,让政府设立不影响市民又能方便娱乐的场所,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

C.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靠的不仅是心理素质,也是知识和能力,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大事

D.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但不解决“谁来买单”的问题,这一轮改革则很可能像7年前的改革一样陷入泥潭。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4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成为”前缺主语;B句式杂糅,“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杂糅;C“靠的不仅是心理素质,也是知识和能力”递进颠倒。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成为”前缺主语。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就是将“而非一骂了事……”和“……来解决问题”两句糅合到一句中。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C“靠的不仅是心理素质,也是知识和能力”递进颠倒。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作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2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起始机会,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选D。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如本题“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起始机会,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选出正确选项。

4.

现代文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 “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

“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4.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D.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6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A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原句意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是影响了别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倒数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信息概括成“是影响了别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四段,文中的表述是“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可见是“古代的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将“古代中国人”说成是“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有误,将“只要……就”换成了“只有……才”,混淆范围。原文是“‘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将“只要……就”换成了“只有……才”。“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选项混淆范围。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品

非花非雾

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

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

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

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我身若转篷,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

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

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

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

雪如便模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别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

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

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

日寇进犯中原,素素倾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

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选自作者博客,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社会动乱,世事的巨浪更能淘出人性的真金,世事的镜子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

B.素素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名利双收而冒名顶替。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高山流水”引为知音。

C.该文氤氲着传统文化味儿,虽属旧时题材,却摒弃了腐朽之气,未在掉书袋上走极端,把两位奇女子的形象刻画得丰满传神,栩栩如生。

D.文章下笔平淡,几无情节,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E.“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这种颇见匠心的命名,可谓深得我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旨趣。

(2)请简要概括素素的形象特点。

(3)张将军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4)有人评价本文堪称妙手偶得的“传奇小说”,请探究其“奇”在何处?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ECB

(2)①出身名门,聪明颖悟;②宽宏大量,慧眼识才;③淡泊名利,逸世通达。

(3)①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见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张将军可谓“一线贯串全文”。②在文中起到陪衬主人公的作用。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③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④在文中起到点题和深化主旨的作用。作者在文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

(4)①“奇”在人物。素素本是清末长史官的女儿,母亲有皇室血统。清室崩亡,她沦落为中原张府下人。无论人生遭际如何,都保持着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为人的高节。雪如爱画梅花如痴,为生活所迫,零落下尘,却也心明艺高,勇担发扬程派绝技的使命。②“奇”在情节。素素,被收留之流亡女子竟是程派画技传人;程雪如,冒名顶替之风尘女子竟画技惊人;素素一心昭雪洗恨,到头来却“一笑泯恩仇”,引雪如为知己,暗传绝技,还慨然相赠父亲的印章和真迹;国难当头,雪如有义举,素素显丹心。③“奇”在构思。文章由人而梅,再由梅而人,人梅合一,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构思非常巧妙。④“奇”在语言。本文语言既有文言文的曲折雅致,又有口语的明白畅达,娓娓读来,口齿生香,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作者用意不在分出二人品性之高下。B“雪如为名利双收而冒名顶替”不妥。D“文章下笔平淡,几无情节”表述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例如本题A“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作者用意不在分出二人品性之高下。B“雪如为名利双收而冒名顶替”不妥。D“文章下笔平淡,几无情节”表述有误。

(2)题干问的是“请简要概括素素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素素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有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比如文中写“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可见她出身名门,聪明颖悟;写她一心昭雪洗恨,到头来却“一笑泯恩仇”,引雪如为知己,暗传绝技,还慨然相赠父亲的印章和真迹;通过张将军之口说“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可见她淡泊名利,逸世通达。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素素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题干问的是“张将军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人物形象作用题,本文“张将军”是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同时张将军也是线索人物,有线索作用,如张将军见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可谓“一线贯串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在文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如本题“张将军”是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同时张将军也是线索人物,有线索作用,如张将军见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可谓“一线贯串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在文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

(4)题干问的是“有人评价本文堪称妙手偶得的‘传奇小说’,请探究其‘奇’在何处”,本题是针对小说的谋篇布局设置题目。可以从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表达技巧等几个角度作答。本文的主旨是赞扬两个具有“梅品”的女子,这一主旨是借助两个女子“奇特”的言行、举止实现的;同时本文的情节就两女子“奇特”遭遇、经历展开的:两人都善于画梅,品性似梅,由人而梅,再由梅而人,人梅合一,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构思非常巧妙;同时本文语言既有文言文的曲折雅致,又有口语的明白畅达,娓娓读来,口齿生香,令人印象深刻。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注意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允许考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驰骋想象,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考生仍然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进一步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5.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如本文的主旨是赞扬两个具有“梅品”的女子,这一主旨是借助两个女子“奇特”的言行、举止实现的;同时本文的情节就两女子“奇特”遭遇、经历展开的;两人都善于画梅,品性似梅,由人而梅,再由梅而人,人梅合一,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构思非常巧妙;同时本文语言既有文言文的曲折雅致,又有口语的明白畅达,娓娓读来,口齿生香,令人印象深刻。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填空题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散文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压缩语段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王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